
时代变迁的年味
文/周丕奎
过了今夜,明天就是年,本该热闹非凡的气氛,却是变得让人茫然若失的平淡与宁静。年就在眼前,却失去了往昔的繁华。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严重的流失,年味已渐行渐远,有形无实。年味的那份乡愁只能成为了甜蜜的回忆在心中珍藏。
儿时的年,仿佛一年当中就为了过好这个年,盼着穿新衣,吃好饭。那时,刚入腊月门,放了寒假的孩子们,便三,五成群,变着法燃放鞭炮取乐。或插在雪堆上;或放在木棍顶端;或放在玻璃瓶中;或用器皿罩住……。更有胆大者,用两指捏住尾部,点燃后引线将尽时,在炸响的瞬间,迅速扔入半空。看到在半空炸响,得意洋洋的样子,仿佛凯旋的勇士一般。接近要过年那些日子,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拉开了年的帷幕。

那时农村孩子们多,群聚在一块,总有玩不尽的游戏,和各式各样自制的玩具。而此时,最受青睐的当属土手枪。枪架用硬铁丝成形,枪管用自行车链条,前端有能力的大孩子们,总会想方设法,弄一个空弹壳。拉撞针用的自行车废内胎剪成长条皮筋,枪把子部分用各式各样的细绳,细细缠绕。枪力求美观,且不磨手为好。火药的来源,便是鞭炮内部的药粉。
那时的鞭炮,用各种纸张人工加工而成,个人自制的土鞭炮,最厉害的、最响的当属黄药炮了。二踢脚一响入地一响上天,别具特色。有一种炮形状酷似香烟,但比香烟既粗且长,响声又大又脆,孩子们都称其为‘烟卷鞭’。那个时候只有公社大集,才有鞭炮市场。
由于生活清贫,物资匮乏,只有过年时,人们才会把积攒了一年的收入,用来购买或交换年货。近年正值农闲,集市本来就少,于是赶腊月集的人相当多,而且几乎全是步行,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就象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战争片,各路大军奔赴同一战场。其情景巍巍壮观,至今难以忘怀。因各取所需,于是,步行赶大集的人群中,出现了这么一支特殊的人群,都是小少,三,五成群,不远十几里,二十几里的路程,赤手空拳,混杂在大军中,专去鞭炮市,去抢拣那些哑火的鞭炮。

到了集市以后,已是人山人海。腊月最后的集,人山人海,各种爆棚。我的家乡又是三县交汇处(即墨,莱西,平度),因此集市格外热闹。中心地带人头搔动,拥挤的双脚竞然落不了地,伙伴们紧紧挽住手,否则顷刻之间就被挤散了。挤掉鞋,挤掉帽子那是很正常的事。要去的方向已经身不由己了。只能觅着鞭炮声响的方向,随着人流缓缓移动。
好不容易到了鞭炮市,各家售卖的鞭炮,争相燃放。伴随鞭炮声,高声吆喝:“只放不卖""先放后买,才知好歹″。谁家的鞭炮响声大且清脆均匀,便围拢的人多,卖家则得意洋洋。同行见状,毫不示弱,全然一副不服输的样子,立即把鞭炮点上,一阵震耳欲聋爆炸声伴着浓烟滚滚。经过一轮燃放,顾客们便竞相购买。如此循环,一轮又一轮。孩子们则挤在最前面,专等鞭炮响过,一哄而上,抢拣地上哑火的鞭炮。炸坏手,炸坏口袋的事,时有发生。然而这丝毫也吓不到,为了给枪支备药的孩子们。
待得集市将散,往往已经下午三,四点了。满满的收获,喜悦的心情,饥饿和疲劳此时显得微不足道了……。

明天就是年了,然而大街上与往常并无多大差别。反观现在的孩子们,则更象圈养在笼中的鸟儿。一类似机器般足不出户,努力学习;一类则像痴了一样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可叹他们的童年,少年好似那平静的湖面,平静的让人生怜。少了的年味,少了的童趣、少心。
那时的条件虽然清苦,但生活却丰富多彩,无忧无虑。满满的回忆,满满的自豪。昔日浓郁的年味,已慢慢的、淡淡的褪色了。或许是如今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大人小孩不再对过年那么渴望了吧!
过年,过往的年味、现在的年味,汇集成另一种乡愁爬上心头……



作者简介,周丕奎,农民工,长年与钢筋打交道,也做点小生意。喜欢文学,偶尔有感而发,感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