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 说“年”话 (连载三)
除夕守夜
文‖ 周大策
除夕日这天,人们白天的活动内容,我已在连载(二)里讲过,今天主要说说除夕“守夜”。

1、穿新衣,迎新年。
除夕这天吃晚饭前,大人孩子要洗手洗脸。吃完饭后要换上新衣、新鞋新袜,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
但那时农民生活比较困难,多数家庭没有能力为大人更换新衣,只能买一双新袜子。经济稍好一点的男主人给妻子和老母亲及孩子换一件新衣。困难家庭有的能为孩子添一件新衣新鞋,有的连这一件新衣都买不起,只能为女孩买一根红头绳,或红绫子,或戴一朵小红花。小男孩衣兜里多一把“小鞭儿”、“摔炮”,不时的掏出来“叭叭”地放几个,他们觉得很好玩,也很开心。

2、团圆饭,人齐全
团圆饭,是一年最重要的一顿饭,也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顿饭菜最丰盛,是全家人大团圆的盛宴,力求家人齐全。如果家里有人在外未归,要为其留出一个空位置,并摆上一副碗筷。会喝酒的还要摆上酒杯,象征着“人未缺席”,家人齐全,吃的是团圆饭。
吃饭前,要鸣放鞭炮。放鞭炮有两层意思: 一是制造烘托喜庆热闹气氛,增强年味儿。二是驱赶邪魔鬼魅,祈福安康。
困难的家庭那怕只买两个“二踢脚”放放,也得有个响动。否则,无声无息,死气沉沉,显得没有生气活力,来年也不会有什么好兆头。
这顿饭的菜肴要尽量丰富一些,缺少那一种菜都不是问题,但不能缺少鸡和鱼,因为这两种食物有讲究。吃鸡和鱼,寓意求来年“吉庆有余、吉祥如意”。再贫困的家庭至少也得有其中一样。

3、守夕夜,增精神
入夜后,院中的灯笼点亮起来,灯光未照到的犄角旮旯,则点燃蜡烛。
小孩子屋里屋外,跑来跑去,手里也提着一盏小灯笼。,一是照亮,二是避邪。
这样满院亮亮堂堂的,既红火又喜庆。
除夕夜,大人孩子前半夜不睡觉,要守夜辞旧迎新。于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说话唠嗑,嗑瓜子。那时候农村没有朴克牌,就玩纸牌、掷“色子”、打“棋螺”找点乐趣,消磨时间。
守夜,对于小孩来说是件难事,因为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更没有收音机和广播喇叭可听,什么热闹都没有,夜间静悄悄的。小孩子熬不了夜,玩一会儿就犯困。大人就鼓励说“别睡觉!不睡觉人有精神,一年不得病。不睡觉才能长一岁。” 哄着小孩力挺坚守。
与此同时,采取一些相应对寸策帮助孩子驱散困意。
一是为小孩预备一些平时很少吃到的好食物,见小孩困了,就让他们吃零食,一会儿嗑瓜子,一会儿吃花生,一会儿吃糖块。小孩困大劲了,就缓一盆“冻秋梨”,或拿出一串冰糖葫芦给他们吃,这两种食品冰凉,小孩子一吃上这个,立马精神,很容易解困。
二是哄小孩玩。男孩子玩纸牌、“打棋螺”。玩腻了,就出去放鞭炮。女孩欻“嘎啦哈”、欻布袋、翻手绳。
三是给孩子讲“瞎话”(故事、笑话)、“破昧儿”(猜谜语)。
四是给压岁钱,告诉他们一会儿给压岁钱,谁睡觉就不给谁钱。这一招很灵验,小孩困的直打磕睡,揉揉眼睛,摇摆头或到屋外通通凉风,咬牙等待着。

4、接神仙,进家门
除夕夜有一项重要活动一一“接神”,这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传统仪式,家家户户都很重视。
这项活动,临近23点时左右开始。那时家家没有钟表,人们看时间,就看“三星”。一看三星“横梁”了,知道时间快到“子时”了,于是就开始筹备“接神”仪式了。
女人煮饺子,炒菜,摆贡桌; 男人抱一堆木柴,在院子中央点起一堆篝火,同时把院门打开。火光把院子照得红堂堂的,用意是迎接喜神、财神到自己家来。
饺子煮好后,捞出第一碗放到饭桌上,并放几样菜肴和白酒,抬到院子里,虔诚地举行“接神”仪式。
我爷爷是山东人,18岁时只身一人闯关东到东北。至今我还清晰记得,每年接神时他重复的一套磕儿: “迎喜神,接财神,喜神财神进家门,保佑我家运气好,年年不断金和银!”他念诵完后,鸣放鞭炮,然后全家人跪地磕头,表示热烈欢迎喜神财神进了家门。

5、年夜饭,迎新年
“接神”仪式结束后,吃年夜饭。饭前,全家人要先跪在“家谱”前,给祖先磕头拜年,然后,长辈人先上桌落坐,晚辈人再给长辈人磕头拜年,这是必做之事。然后一家人才能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的时间,正当午夜子时。子时连双岁,辞旧又迎新,全家人欢欢喜喜地送走了旧年,又高高兴兴地步入了暂新的一年。
吃完年夜饭后,大人和孩子才开始睡觉,但屋里屋外要点长明灯,预示新的一年亮亮堂堂、红红火火,前景一片光明!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周大策,祖籍山东高唐县,出生于吉林磐石市。现年八十二岁,从机关退休。爱好文字,喜欢动笔。自2020年初入井冈山二群开始习练诗文,成为群友中一名老龄小学生。我的诗观是: 力求书写让人能读懂、有共鸣、有情怀的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