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热度是另一种网暴
唐建武(甘肃合水)

当我们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时,我们的社会最需要的是反思,而非蹭热度。看到那些为了流量,炒热一些悲剧事件的人和事,我真的很愤怒,感觉是另一种形式的"大嚼人血馒头"的行为,应该遭到谴责和唾弃。撕下伪善的面纱之后,剩下的只有丑陋。因为他们在讲述这些悲剧事件时,总是忘不了在开头和结尾处提醒人们点赞和收藏。要知道,凡是不好的事,谁点赞谁就没心肝,谁就丧心病狂。
除了短视频和公号蹭热度之外,还有就是捐款捐物。我就想问一句:他活着的时候你们都干嘛去了?为什么人一不在,就出现了这么多的"好人"?远的不知道,身边的人呢?当好人就应该在"英雄"和苦难者活着的时候就做呀,等到他不在,你这样做,给谁看呢?
"送温暖"不都应该送给当事人吗?特别是在他的亲人还沉浸在悲痛之中时,你这样打扰他们,你于心何忍?所以我说,蹭热度是另一种网暴,是极其可耻的。

外面没有自己
唐建武(甘肃合水)
好多人都把外面包裹的一些"油彩"当成了自己。想想,你演了一阵子白脸的曹操,你就是曹操了么,你演了一阵子红脸的关公,你就是关公了么?把装扮取下,油彩洗尽,你还是你,人家曹公还是曹公,关公还是关公,二狗子还是二狗子,老王还是老王。记得读过一个故事,叫《返朴归真》,一人,幼时叫王二狗,上学叫王二小,入职叫小王,接着叫王主任,接着叫王局长,接着叫王老,退休叫老王,追悼会叫王二狗同志,周年祭叫王二狗,十年祭无人问。这个故事也许会让一些人清醒:除了灵魂,外面没有自己。一切的物质,一切的装扮,一切的"油彩",都不是自己,你只是暂时的使用者而已。
我还是采用"剥笋法",把它剥一剥。不管叫它物质,还是叫它装扮,还是叫它"油彩",都是外在的东西,其本质都是物质,所以我们汉语太神奇了,太有哲学意涵了,把一个具体的人就叫人物,别看人物人六的,有些人剥完,还有个灵魂在,有些人剥光就剩下一个叫虚无的东西了。我先说罩在身体和衣物之外的似乎神一般的存在,被一些趋之若鹜的那些"油彩"吧,官位、职位、声誉、称号、尊称等,就叫"油彩",别看你在戏台上是"皇帝""太子""娘娘""内官",一下戏台,甚至都不用洗掉脸上涂抹的那些乱七八糟,都没人尿你了,你就是个临时演员而已,横什么横,王八死了还是王八,叫个祀龟,你就是庙堂圣物咧!
装扮嘛,戏台上的戏服而已,人世间就是名衣名包名鞋名车名腰带戒指耳饰项链之类,走在澡堂子里,你就发现,剥掉这些,世人差不多,骨头加肉,肉加骨头而已。送进殡仪馆,大火一烧,不管是用万元盒子装,还是千元盒子装,还是百元盒子装,甚至像西安某君的那劫余之物用鞋盒子装,其本质没啥区别,就是一包灰,都要参与新一轮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即就是冷冻,也逃脱不了这个宿命。
我是从外向内剥的,剥到最后一层了,叫它物质也好,叫肉体也好,叫身体也行,叫臭皮囊也好,其本质都是外在的,都是造化替你借来暂存你的生命和灵魂的。物质之不存,或者说这个臭皮囊之不存,说明你的生命就不存在了,不需要宣布,不需要下户口,你的这个叫生命的东西就没有了。还有一个东西是存在的,那就叫精神,或者叫灵魂,那才是真正的自己。除此而外,外面没有自己。
并非所有人都有灵魂存在的,那些为了追逐功名利禄,卖了良心才回来的,是没有的。因为他把灵魂卖给了魔鬼。所以我们有时候也叫良心,阳明先生叫它良知。人啊人,只有知行合一,只有致良知,才会灵魂或精神永存,从屈原一直到文天祥到张志新等,就是我中华之优秀代表,谓之民族脊梁。


唐建武,七零后,甘肃合水人,中学语文教师。喜好读书,业余写点文字,记录情感,记录生命历程。曾在省市报刊上发表作品。《孤寂怡人》是第一本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