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444)一一诗魂催生万古情
作者 杨忠敏
清代人汇编的《全唐诗》共收录了两千二百多位作者的四十八万九千四百多首诗。其中收录了韩琮十二首七绝。尽管这个数字不显著,但也不垫底。可论起诗人名气,韩琮算是名微之列。
韩琮,生年不可究,卒年不可考。可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却见证着时代的荒谬荒唐和荒芜,更见证着个人命运的乖舛乖戾和乖违。时势弄人,无可奈何!
唐宣宗任命韩琮为湖南观察使,到任不久,被人驱逐。宣宗不但不派兵驰援,反而另有任命。至此,韩琮莫名其妙地丢了官,无人问津,沉入低层,无缘而终。
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別》: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华是此声。
古往今来,在万千送别的诗词曲赋中,惟有韩琮的"浐水送别”,独辟新意,情动灵魂,确实因其吟千人未吟,诵万古未诵而拨动人的心弦。

起句:写景看似写的此地此时此刻,抓住了这地方的一时一刻,用暗和稀二字写天象深沉和天数的孤单。其实写的是亘古一时,万古此刻,是一个人终生刻骨铭心的那个时间点;承句:写物看似写此楼阁此等物,其实写尽天下处处,胸中一隅,用"古今情”仨字将送别之情囊括其中;转句:写事看似写这时这事眼前事,其实是一言千秋,一语人间,浐水流经宫前,累累世上事,落落皆有结,到底无牵挂,一样付东流;合句:看似轻喟轻叹,无痛无痒,其实那种了断的痛楚和毁灭的惨烈,让年华流尽,却又无言以对。暮色苍茫,回望宫前流水,回望亭台楼阁,不知找谁说,不知说什么?“是此事”,是什么事?万人有万般经历,万人有万种回答。

韩诗写送别,读不出"灞桥折柳","倚栏望断"和"劝君再饮"的留恋、不舍和牵挂。连一个辞别的感觉都找不到。可当你赴边关,去万里,有经年而沦落人海,再读此诗,会由衷悲怆,无尽伤感。这或许是这首诗的独到处。
诗,难在情动于衷,更难在声色不动而情动。拨动人类亘古未曾拨动的那根神经,这就是诗的独到之处。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