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盆水和一群抹布的战争
文 /侯玉娟
不知道是哪位哲人说的,聪明的人把复杂的事简单化,而愚蠢的人则是把简单的事复杂化。
我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爱在劳动中动脑筋,不敢夸奖自己,如何能干。但是,非常欣赏华罗庚的优选法,把每一次劳动精准化,尽量做到极致,干得漂亮,心满意足,享受劳动后的幸福感。
女人吗!无论事业成功与否?做家务是必须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到省时,省力,简单,精准,快捷,高效,完美。
无论是做衣服,做鞋子,给全家人做饭。我都想力求做到完美无瑕。
例如裁剪衣服,要考虑样式合体。做鞋子要考虑样子,漂亮,穿到脚上,不但美观大方,还要经久耐用。

做饭菜,不光考虑色,香味,还要考虑省火,省电,省时,省力。
因为小的时候没有母亲的原因,给了我一个广阔的劳动锻炼的空间,培养了动手动脑的独立性格。
长大后形成了独立的个性,无论干什么都追求完美和极致。
坦诚地说这种性格也好,也不好。那就是经常时不时地和自己较劲,和自己过不去。
昨天是腊月二十四,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扫房日。
什么季节?做什么事儿,什么季节,吃什么饭,老祖宗留下的光荣传统,已经根深蒂固的扎根在我们中华民族儿女的头脑里了。
客观地说谁都不能免俗。
例如说,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吃粽子,八月十五月吃月饼,这都是约定俗成的事儿。
小的时候,每到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基本上是全国人民的劳动日。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准备过新年。
我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是家里面劳动的顶梁柱。

记忆里是这样的,把屋子里零碎东西全部搬到外面,然后是开始暴土狼烟的大扫除,基本上扫得天昏地暗。一冬天的粉尘炉灰全部搬走,随后是一场大清洗。
卫生做完了几天后,嗓子眼都是粉尘味,不洗澡,不足以平民愤。
记得我那时候都上初中了。每每扫完房子。都被粉尘呛病了,发低烧。父亲总是非常心疼的,给我买上一盆冻秋子梨,算是对劳动的奖赏和认可。
不过这都是五十多年前的事儿了。
如今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大家都搬进了楼房。千家万户都享受了集体供暖,再也不用大动干戈的清扫了。
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就变成了纯粹的擦玻璃日。
从早晨开始,我们社区里的家家户户都开始有大动作了,谁也没发布命令,大家都纷纷站到阳台上,简直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家也未能免俗,我和老伴儿虽说已经年近古稀,但是身体硬朗。毕竟都是知青岁月过来的人,这点劳动不在话下,只是动作迟缓了些。
确切的说蹬梯爬高是笨拙了。
怎么办?儿女是指不上,他们都有一份忙碌紧张的工作,根本就脱不开身。

再说了,人家也有自己的家庭,根本就无暇顾忌。他们不啃老,我们都已经非常满意了。
确切的说我们的主导思想,也是不想给子女添麻烦。于是,无形中形成了默契。
劳动开始了,他站在高处擦玻璃,我站在低处投洗抹布。
一会抹布从高空落地,一会抹布飞向高空。十四块大玻璃墙,一上午已经是窗明几净了。
劳动是愉快的。劳动后的清爽是愉悦的。它使我很快地联想到,少年时代的篮球场上,那快乐的传球动作,真的是何其相似乃尔。
晚饭的时候,我们坐在圆桌上感慨万千,确切的说,时代进步了,腊月二十四扫房日,一改过去常态,再也没有过去的乌烟瘴气,暴土狼烟了。
变成了纯粹的,一盆水和一群抹布的战争了。
感谢伟大的时代吧!没事儿,您就在家偷着乐吧。
2022年元月27日天津

作者简介:侯玉娟,女,网名如月,中共党员,中学语文教师。爱好文学,掬一束鲜花,挽一程芬芳,在流年的岁月里吟诵,行走在追梦的时光里。从少年时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伴有 诗歌,散文,小说,论文,通讯,报告文学……等若干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