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天铸老师题字)
图源网络
主编:姚京平

要过年啦
文/兰光武
诵/李华敏
要过年啦,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到了腊月末,婆婆在用黑沙炒米米儿,炒红薯梗,炒包谷泡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要过年啦。米米儿是把糯米蒸熟,摊在簸萁里,阴干成颗粒状,又叫阴米。然后把阴米炒泡叫米米儿,春节有客人来,抓把米米儿放在碗里,再放点白糖,冲满开水,叫“米米儿茶”,甜在嘴上,热在心头。红薯梗,是把红薯蒸熟晒干切成条状炒泡,包谷泡就是把包谷剥成颗粒晒干后炒泡,那就是我们小孩过节的零食了。灶堂里柴火烧的旺,火苗漂出灶外,映红半个灶屋,那些烧火的柴是有人担心树枝影响电线被砍下,婆婆检回来的。我们围在锅边,拿着出锅的红薯梗边吃乐呵着,整个灶屋弥漫着香气,烟气和喜气。

街上有人卖腊梅花了,有一天,妈妈给我们讲听到离万州码头不远,从长江下来的轮船在叫的时候,我们就去接爹爹,我们就知道要过年了。爹爹在重庆做工,一年回来一次。妈妈带着我们四个娃儿到码头上望眼欲穿,盼爹爹回来。婆婆在家做家务,妈妈要上班,我们四弟妹都是婆婆带大的,对婆婆感情深,对爹爹倒陌生。爹爹挑一挑东西下船上岸,我们喊着爹爹,爹爹叫着我们的名字,跟前跟候,我们簇拥着爹爹有说不出的高兴。爹爹的文化是自学的,字虽写得不好,但他用毛笔写的贴在饭桌旁墙上的警句,我还记得,比如,“静坐常思己过,闲来莫言人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婆婆勤劳,很辛苦。每天都是我们吃完饭了,婆婆就收点剩菜剩饭吃,我们都睡了婆婆才开始逢补,那个时候大的穿不得了小的又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婆婆有时候半夜,有时凌晨四点过背一背衣服到河沟去洗,我就拿着煤油灯坐在旁边给婆婆打伴和照亮。婆婆还带着我去给工地背过砖,婆婆背十多二十块,我和妹妹背几块,跟着婆婆爬上坎。婆婆没有文化,但婆婆经常唸叨“栽树要栽松柏,结人要结君子”,“男子无志,钝铁无钢,女子无志,烂草麻瓤”,这些话还一直印在我的心里。生活不容易,人活着就要拼搏。

婆婆在准备做好吃的,我们就知道要过年了。亲戚都要来团联,鸡是要有的,说是吃了“机会”好,面上有几坨鸡,下面是菜头丝。鱼是要有的,都是切成小坨红烧,说是吃了“年年有余”。“喜沙”也要有,就是把肥肉切厚点,从中间划开,里面包着豆沙,喜沙肉一块一块整齐的摆在碗的下面,糯米放在上面,蒸好后再倒扣在盘子里,喜沙在上面,又叫“扣碗”。说是吃了有喜气。拣个喜沙咬上一口,又甜又油又滋润,你会觉得生活是多么好啊,你会感觉到整个生活都是甜的。

人到齐了,大家站在桌旁,先祭祖。婆婆先在两个碗上摆了两双筷子,再到两杯酒,轻声呼唤逝去的亲人们回来喝酒,然后再给两个碗里添点饭,呼唤他们吃饭,还要把每样菜拣点在那两个碗里,边拣边说你们吃菜,现在日子好了你们多吃点。婆婆是受过苦的人,在旧社会有两个妹妹,因养不活送给别人到了遥远的地方。她们还吃过“关音土”,就是白沙泥。外公我们都没看见过,是婆婆靠那一双手给人当保姆养活妈妈和舅舅。婆婆常讲“惜饭有饭吃,惜衣有衣穿”,“天干容易过,吃食要均匀”。我们现在过得好点了,是逝去的先辈们苦斗苦磨带来的,不要忘记他们。
把逝去的亲人敬完了,团联饭才开始。大家难得一聚,叙旧拉家常,辞旧迎新年,其乐融融,喜气洋洋。

婆婆开始推汤圆念面的时候,我们知道要过年了。先把糯米泡几天,我们家有磨子,是双手握着磨杆推的大石磨。婆婆推磨,我用汤瓢盛着带水的糯米往磨子中间的洞里添磨。推出的米浆还要用包单布接着,再把米浆榨干。大年初一就可以包汤圆了,吃不完的还要捏成小坨晒干已后再吃。婆婆说不叫吃汤圆,叫“抢宝”,汤圆心子也是婆婆自己做的,有红糖的,有白糖和着芝麻核桃米的,还要包几个有硬币的汤圆,谁吃到了今年谁的运气好,人们对美好的生活是多么向往啊!

现在生活好了,经常有鱼肉吃,有汤圆粉卖。过年没有那么特别期盼了。自己炒米米儿,红薯梗,和包谷泡的几乎没有了。人们要吃花生,瓜子,开心果,碧根果,和“稻香村”的点心。三十晚上“守岁”变成看春晚。零点的钟声响起,微信不断,电话不断,互相祝福,互致问候,在那“难忘今宵”的乐曲声中知道新的一年开始了。

街上见得到大红灯笼,见得到大红中国结,要过年了。我属虎,明年是虎年,十二生肖已转了六轮。犹忆当年骑竹马,转眼已是白头翁。祝亲人们龙腾虎跃,工作顺利,又是一个好年头;祝朋友们虎虎生威,身心健康,迎来新的春天!
2022.1.23.
作家简介:兰光武 在长江边上长大,当过知青下过乡,后来到铁路上工作。现随女北漂带小外孙,偶有诗文喝上两杯,喜从中来不亦乐乎。
朗诵家简介:李华敏,笔名淡淡的茶香。现任《世界诗人》《五月的鲜花诗歌朗诵艺术团》《诗意传情诗社》《采菊文苑》《全球诗歌辽社文化网络传媒》多家平台主播。有作品在微刊平台出刊。在市级区级朗诵大赛多次获奖。
(如侵权原图删除 文责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