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 说“年”话(连载一)
追溯“年”的踪迹
文‖ 周大策
前言:
2022年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
“年”的意识,弥漫在空气里,“年”的味道潜在人们心中。
在此之际,我心中泛起一股“过年”的思潮,故写下《过“年” 说“年”话(连载)》以飨各位读者。

自古以来,民间把过新年叫作过“年”。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夏历新年改称为“春节”,从此,春节成为百节之首。
早在远古时期,“年”,是蜗居在人们生命深处的一个怪物。传说有一种猛兽叫“年”,每当腊月三十入夜后,它便跑出来祸害人。人们为了防御它,就用灯盏驱散黑暗,用燃烧爆竹“啪啪”作响的声音恫吓威胁这种猛兽,阻止它靠近人的住所。
若干年后,人们不再把“年”视为传说中的那个猛兽,而是把过新年叫做过“年”,并给“年”赋予新意,当作一种情感的召唤、欢乐的盛宴,使过新年成为一腔的爱恋, 一轮的回归,一年的福兴。

过“年”,仿佛是一个神圣的仪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庆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几千年的岁月长河中,赤县神州的亿万炎黄子孙,从刚刚懂事的少儿巴望着过“年”,到耄耋高龄的老人不忘贺岁。一年复一年,一代接一代,谁曾不过“年”?
过“年”,是人们对生命的祝福一一“天增岁月人增寿”,每个人又长了一岁,祈求“春满乾坤福满门”。
过“年”,是人们对丰收的庆祝一一生命旺盛、衣食充盈地度过了不平凡的一年。
过“年”,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盼,盼国家兴旺强大、盼人民富裕幸福、盼家人康泰吉祥。
过“年”,是家人团聚的一个盛宴一一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家合万事兴。
过“年”,是人们的一种感恩一一感谢天地,感谢父母,感谢恩人,感谢朋友……

新年,是幸福列车的始发站。我们携着眷恋上车,怀着期盼落座。这不回归的列车,一路向前,让我们挥去世尘烟云,让我们展望美好梦想,丝毫不觉悲凉,却感到温暖久长……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回头看,追溯悠悠岁月的踪迹,发现中华民族的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曾有过无数次的演变。从这些演变中,我们也发现,这过“年”的核心,却一直没有改有变。
远的不说,单说新中国建立以来的72年,人们依然对“年”情有独钟,过“年”的兴致丝毫未变。但在需求上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建国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甜中有苦的岁月。在那些年月里,人们对于过“年”的追求,主要是物质方面的享受。盼望在过年的时候能吃点好的,在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好东西,就是水饺。但是,有的时候,这个小小的愿望,也会成为一种奢望。例如,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何谈饺子?口粮严重不足,只能“瓜菜代”以糠菜充饥,甚至有的地方在过年时人被饿死。
尽管这段时间物质匮乏,生活艰难困苦,但人们并末抹掉对过“年”的期盼,对新一年美好的追求。

改革开放,使历史发展进入一个转折点,成为富起来的起步阶段。四十多年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全民实现小康,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条件下,人们过“年”不再是为了吃上一顿饺子,而是盼团聚。
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全国人员大流动,东西南北各个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人在外地工作的。这些离家在外的人,平时很难与父母等家人团聚,只有在一年一度的春节法定长假期间,才有机会回家短暂团聚几日。所以,每到“春运”,返乡的人潮水般的涌向车站、机场、码头,匆匆赶路,恨不得马上飞到家。家中的亲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他归来。这种激动人心的场景,成为当今春节的一大景观!

正是这共有的强烈情感,让“年”这个中国人心目中最大的、最重要的古老节日,充满了浓浓的新意,更加显示出过“年”的重要和情感的温暖!
可见,如今过“年”,过的是家人团团圆圆,求的是心情快快乐乐。这种精神的需求,已经大大超过了对物质的需求!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周大策,祖籍山东高唐县,出生于吉林磐石市。现年八十二岁,从机关退休。爱好文字,喜欢动笔。自2020年初入井冈山二群开始习练诗文,成为群友中一名老龄小学生。我的诗观是: 力求书写让人能读懂、有共鸣、有情怀的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