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德家声久 斯文诗泽长
——乐安吴氏家风简介
文/吴名岗
千百年来,乐安吴氏形成了“逊让天下,安分守己,诗书传家,勤劳忍让,敦厚忠诚,积善立德,表里如一,兴族旺家,薪传永贞”的良好家风。
乐安吴氏在那里?乐安吴氏指今惠民县石庙镇安里吴、石庙李、巩家、王皂户和阳信县洋湖乡的北范家、网口张等六个村的吴姓。六村的吴姓始祖吴均让在安里吴村,石庙李、北范家等在明朝时期就已迁出,他们的根在安里吴。

安里吴至少在唐朝就有吴姓,这有出土的八方北宋墓志铭为证(四方存滨州市博物馆,四方存惠民县博物馆)。所知最早的吴姓人物叫吴杲,他的四世孙吴尧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这时距唐朝仅70年。吴杲不是安里吴的吴姓始祖,还有更早的祖先在今安里吴定居。安里吴是有证有据的真正古村落,乐安吴氏是有文化传承,有人物见于《宋史》、《续资治通鉴》《吕祖谦全集》及《山东省通志》等史志的。
吴尧时已经“家有书万卷”,这时,活字印刷尚未发明,他的书都是木板书。他的长子吴鼎臣是进士,曾任侍御史,知谏院,是宋仁宗的近臣,终于天章阁待制。吴鼎臣之子吴善长也是进士,任太常博士,通判并州。善长子仁规:进士,秘书省校书郎。吴鼎臣二弟吴良臣孙:吴知常,进士。乐安吴氏在北宋时期已经是大家望族。
安里吴吴氏之所以名为“乐安吴氏”正是缘于这段历史。《吴尧墓志铭》有“吴氏占乐安”,《贾氏墓志铭》有“贾吴素为右族”之记载,“右族”就是大族。乐安吴氏兴起于唐宋,唐朝、宋朝今惠民县是州郡驻地,名乐安郡、棣州,这时的安里吴村则属阳信县归德乡。根在今安里吴村的吴姓称“乐安吴氏”即源于此。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风气。好的家风是家人总结出的人生经验,经过数代人的人生经历考验证实了它的正确性和真理性,被家人接受,形成风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家风有穿透时代的力量,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战乱灾难,遵循家风祖训的家族总是兴旺发达,多有成就,少有灾难。家风的影响力很大,会无形中给人重要影响。好的家风,不仅给本家族带来好的影响,而且影响其他家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传承部分。象《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都是著名的家风传承教材。

我们乐安吴氏家族,是吴姓的一个分支,北宋初年就家有书万卷,仁宗时期已是望族,传承至今。乐安吴氏不仅继承了祖上礼让天下,耕读传家的家风,还创立了忠厚实在、不图虚名,求真务实的家风,所谓“德成名立,行端表正,诗书执礼”就是教育后人要注重读书立志、行善立德,表里如一,做正人君子的良好家风。
今从堂号:“三让堂”、“至德堂”,祠堂门对:“三让五称至德家声久,六经有业斯文诗泽长”,起名用字:“林起本志,德成名立,行端表正,诗书执礼,薪传永贞”三个方面谈谈乐安吴氏家风及其影响。
一、堂号:“三让堂”“至德堂”
2004年春天,安里吴村出土了刻于明朝万历二年的《吴铭墓志铭》,为理清今安里吴村吴氏的一段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吴铭墓志铭》在追溯吴姓始源时说:“按谱,吴系出周泰伯。”泰伯是周太王之长子,周文王的伯父,因让王位给姬昌,自今陕西岐山一带,奔江苏苏州。周朝建立后,武王封泰伯于吴,因以为姓。泰伯就是天下吴姓的始祖。《史记•吴泰伯世家第一》载:“吴泰伯,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纹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孔子称赞说“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因此,吴氏后裔以“三让堂”为号。
何为三让?有两说。泰伯、仲雍“以太王病,託采药于吴越,不返。太王薨而季历立,一让也;季历薨而文王立,二让也;文王薨而武王立,遂有天下,三让也。”另说是:太王病,託采药,生不事之以礼,一让也;太王薨而不返,使季历主丧,不葬之以礼,二让也;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使历主祭祀,三让也。”司马迁采后说,所以他说“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泰伯无子,吴氏皆仲雍之后,因孔子称泰伯三以天下譲为至德,乐安吴氏又以“至德堂”为号。安里吴十五世祖吴应龙有《至德堂解》。他是淸嘉庆朝贡生,他说“当泰伯於古公在日,窥父之意,因一家而让天下,故后之子孙乃能合天下为家也。”
我吴姓始祖泰伯、仲雍让有圣德之子的弟弟季历继承王位,使文王、武王得以统一天下。周朝历八百年,开创了中华民族文明之大业,已造福百代人民。今后中国与世界共命运,其德至大、至久!后世子孙自应把“让”德发扬广大!
泰伯三以天下让,本身就是家风的传承,他的父亲太王(又称古公)也是因让而起家的。
三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今陕西西部一个叫邠亭的地方生活,有一个小的诸侯国,经营得很好,经济发达,晚上有夜市。《桓谭新论•离事篇》说:“扶风邠亭,本太王所居,有夜市,古词‘铁马牙旗穿夜市’。”邻近的少数民族看中了这个地方,要争这片土地。孟子说:“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一其所养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狄人一定要这片地方,太王要想在这里待下去,就得打仗。太王说,我在这里是为了人民幸福,打仗就得死人,人民还有什么幸福,不如我让出这个地方。因此就从邠这个地方撤走了,跟随太王的人象赶集的一样,翻过梁山重建家园。《诗经•緜》篇:“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就是对古公从岐山重建家园的歌颂。
在现代人看来,国土是不能让的,但古代不同,可以到别处重建家园。古公离开自己好好的家国,损失很大,但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很多人都跟了过来。来到岐山后,发展空间更大了,所谓“凤鸣岐山”。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武王统一天下,从岐山到海滨。如果不是古公当年的退让,也许不会有八百年的周朝。这事《庄子》《韩非子》《史记》等古籍都有记载。古公亦称太王,他就是我祖泰伯之父。
我吴氏旧谱中,扉页就是“三让堂”,这个“让”字就很有价值。可能有的人看到这个“让”字感到很迂腐,现在都在争,那有让之理。有些人为了争一点利而不择手段。其实这些人只看到了争之利,没有看到争之害。有人为了争几秒钟时间而丧失几个小时甚至个人生命。有人只看到“让”是个人利益的牺牲,没有看到让中有礼、有理、有利,失中有得。失后之得是较难于看到的。
当然人活着光让也不行,特别是对那些得寸进尺的人,也要争。但很多时候让是必要的,要维护自身的利益,有时候要争,有时候要让。争似乎是人的本性,让要理性得多,要学会让,很多时候让比争重要得多。
我们每天出行都要过红绿灯,在路口等时就是在让不同方向上的行人。不过,红绿灯是法律规定的强制性“让”,如果闯红灯,就会受到法律惩罚,交警就是管这事的。如果大家不遵守这些“让”的法律,现代社会还能存在吗?国庆节大家看到了我国的战略核武器东风-41,能在半个小时打到美国。中国和美国有许多竞争或曰战争,如贸易战,网络战、货币战、金融战、外交战等等,在这些战争中,既有争,也有让,如果只争不让,就不会达成任何协议。如果打核大战,人类就会灭亡。所以争中有让,让比争更重要。太公把邠让给了戎狄,但周朝有800年的历史,汉族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而戎狄最终还是衰落了。
我们吴姓以“三让堂”和“至德堂”为本,教育后人要懂得让,学会让,在处理个人琐事或家国大事时,都秉持一个“让”,我明初始祖名“吴均让”。这些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家风,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处世寶箴。
二、门对:延陵高风
“延陵高风”是泰伯二十世孙季札后裔宗祠的专用门对,仅见于菴里吴村吴氏宗祠。
上联:三让五称至德家声久
“三让”:季札是春秋吴王寿梦第四子,吴王阖庐之叔父,与兵圣孙武是同时代人。季札贤而有才,故父王欲传位给他,但上有三个兄长,吴王寿梦只是心有此意而已。寿梦王死后,长子诸樊即位,“让位季札”,季札谢而不受。“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为了成其父志和顺从吴人意愿,“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季札封于延陵(今江苏省江阴县申港镇)王馀祭卒,弟余昧立。王余昧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吴太伯世家》)季札三次辞让王位而不受。所以“三让”既有泰伯三让之意,又有季札三让之德。泰伯是把本属于自己的王位让给弟弟,季札是坚决不接受兄长把不属于自己的王位让给自己。
“五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季札到鲁国访问,闻诗观舞。“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护》者,曰:‘圣人之弘也,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曰:‘美哉,勤而不得!非禹其谁能及之?’见舞《招箾》,曰:‘德之至矣,大矣,如天之无不焘,如地之无不载也,虽其盛德,无以加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观。’”季札对周舞的五次称赞,被称为“五称”。季札此次在鲁观舞在春秋影响很大,受到了当时各国的称赞,也为后世留下了“叹为观止”的成语。“至德”就是最高的品德,季札称大禹有“至德”,孔子称泰伯有“至德”,对联中的“至德”是对泰伯和季札共同的称赞,他们或以天下譲,或不接受让王位,是至高无上的品德。吴氏有泰伯、季札这样有至德的祖先,所以家族美好的名声传扬久远。
下联:六经有业斯文诗泽长
“六经”指:《诗》、《书》、《周易》、《乐》、《礼记》、《春秋》。“有业”是说季札及其后人治六经有业绩,因此诗书文化源远流长。下联本为:六经遗业斯文诗泽长,十七世吴伦河爷改“遗”为“有”,六经之业就不仅是先贤之“遗业”了,也包含了当代贤士们的六经业绩。所以“有业”为长,一代有一代的六经业绩,现在讲文化自信,离不开六经,六经是国学的基础,六经学懂了,后世的文献就很容易懂了。
吴氏礼让天下,六经有业,世代相传的家风,正见出延陵之高风亮节,门楣“延陵高风”,以季札之封地代季札,是全联的点睛之笔。
门心对:一勤天下无难事 百忍中堂有太和
如果说门框联说的是祖先的精神和业绩,那么,门心联则是对后人的教诲。门心上下两联之间用“勤”和“忍”紧密相连。前人“六经有业”是勤的结果,所以劝勉后辈也要象先辈那样勤于学习、勤于做事,才能事业有成,所以“一勤天下无难事”。
泰伯、季子以天下让,“让”是个人利益的牺牲,这其中包含了一个“忍”字,其中不知有多少痛苦和屈辱。明白此理,所以后人也要“百忍”,才能“中堂有太和”。“中堂”可以代指一个家庭,也可以代指一个宗族。“太和”语出《周易•乾卦》,“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是天下和谐之意,孔庙有《太和元气》坊,原来我们县文庙也有个“太和元气”牌坊,有人说是曹操题写的。为人谁也不可能所有的行为都中规中矩让别人满意,即使最亲近的人,相互之间也会有差别,有矛盾,有不满,所以要有所“忍”,是必要的。自己对别人有所忍,别人可能也在忍受自己对别人的不尊或冒犯。“忍”无非是受些委屈,吃点气,吃些亏,但能顾全大局,不会因小事而导致大的灾祸。百忍中堂有太和,是重要的人生哲理。
门对全文表达了吴氏季札让国的高风亮节,勤于诗书以传家的良好家风,可为吴氏后人礼让养德的座右铭。
吴氏以“延陵高风”为门楣的门对有多副,但未见与安里吴宗祠对联相同者,这是很好的家风传承箴言,“勤”和“忍”是全联的核心,能勤,能忍才会有幸福,才能成事业!
三、寓家风于名字中
安里吴吴氏起名自十三世起,用统一的文字表明辈分。大约清初拟定了二十个用字:林起本志,德成名立,行端表正,诗书执礼,薪传永贞。这二十字是一句话,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林是山林、林野之意,说安里吴吴氏本起于林野百姓,暗含了始祖吴均让因“流民复业”而居庵里吴的历史。尽管是平民百姓,但有高远的志向。所以总能本着自己的志向读书向善,行善积德,吴均让的五世孙吴钺、吴铭及六世孙吴轲、吴轸都是监生。因发愤读书、行善积德而“德成名立”。之所以能“德成名立”是因为为人敦厚,表里如一,这就是“行端表正”。吴氏为什么在长久的生存和发展中,一辈辈能坚守行善积德的人生理念呢?是因为有《诗》、《书》六经等传统文化所传授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诗书执礼”是“德成名立”的基础和成因。吴氏有了正确的人生理念且认真贯彻执行,表里如一,行端表正,德成名立,所以才会薪火相传,永久祯祥,直到今天。自今庵里吴吴氏始祖吴均让迁此已有六百余年,从始祖一人一家到今天的数百家,数千人,吴氏“薪传永贞”是实实在在的。
祖先的人生理念,人生观,价值观,是从祖祖辈辈的人生经历中总结出来的,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遵循祖先的教诲,传承良好的家风,付之于自身的言行,虽然会吃亏,会受些委屈乃至屈辱,但从总体上看,“薪传永贞”也是必然的。

四、乐安吴氏历代学人
一、北宋:
进士四人:吴鼎臣、吴善长、吴仁规、吴知常
学究二人:吴良臣、吴信臣。吴良臣曾任涪陵县尉,他很会经商,棣州知州著名诗人张洞曾到安里吴与吴良臣相聚,并题字“市隐”。
良臣二女:长女适进士李恕(李之问),次女适进士李宗期。
举人八人:
吴尧,他于真宗咸平三(1000)年“举进士不第”,他喜欢作诗,常“记诵人口”。
吴传规:将作监主簿,上党县令,熙宁九年为叔祖父吴良臣书《宋故太子中舍吴府君墓志铭》,他当是举人。
吴文规:见于《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三》的崇宁元年。
吴承规:《文公集》载:吴鼎臣遗表,奏孙吴承规为将作监主簿,准。
吴善庆:吴良臣孙,《吴良臣墓志铭》说:“长善庆、次善祥、次善成学进士”善庆当是举人。
吴善祥:“学进士”,善祥当是举人。
吴善成:学进士,当是举人。
吴知微:《周氏墓志铭》说:“知常、知微习进士业”,知常已经是进士,知微当是举人。
我们所掌握乐安吴氏宋代的资料仅限于《宋史》及五方墓志铭等,实际有功名的人应该更多。
二、明朝
监生:四人
吴端:三世祖吴極长子
吴钺:四世祖吴端长子
吴轲:吴钺子
吴轸:五世祖吴铭次子。有《吴铭墓志铭》
生员(秀才):一人
吴輈:吴钺三子
三、清朝
监生:一人
吴美林:清监生,他是十二世吴士恩之子。
拔贡:一人
吴应龙:乾隆五十五年入学,嘉庆十一年拔贡。
贡生:二人
吴鸿起:吴应龙三子,道光六年岁贡生。
吴志聖:捐贡。
吴德华:吴志忠三子
武生(武秀才):一人
吴殿颺:清武生。吴鸿起三子。
四、当代(建国后)
博士:5人;硕士:9人;学士:21人;获得大、中专学历者(仅安里吴村):34人。还有八名退休教师,他们的学历自高中到小学不等,但在教师岗位上都干得很好,有的是省模范教师,如吴金行,有的是乡镇教委领导。有退休军官5人。
烈士吴美琏,一九四七年参军。当时全村有十几人应征入伍,被称为大参军。吴美琏兄弟两人,弟弟吴美琨当应征。战争时期参军就意味着随时准备牺牲,美琨当时刚结婚,如果死在战场,就会断绝子孙。哥哥美琏心痛父母和弟弟,他对父亲说:“弟刚娶媳妇,万一有个好歹,那怎么办?我已有一女一子,就让我替弟弟参军吧。”他的儿子吴文明当时仅一岁多。经父母和村里同意,吴美琏替弟参军,参加了解放济南的战役,还当了班长,后来在蚌埠一带牺牲。
吴文明有子吴清刚,清刚有女吴姣姣,清刚早死,女儿刚上小学。二子死后,年近六旬的吴文明夫妇主动担负起养育孙女的责任,拼死拼活的养蚕供孙女读书,直到孙女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吴姣姣已考取了北镇中学的教师编制,成为这所名校的一名教师。
与吴美琏同时参军的还有吴德圣,他也是烈士。吴德圣的孙女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毕业於滨州师专的英语教师,现在是石庙二中的书记。
马云到惠民时,受奖并与马云交谈的吴元元也是我们安里吴村嫁出去的姑娘,她只是高中毕业,开始在东方商厦打工卖家电,一边打工一边自学,发展到今天。她的爷爷吴行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藏当兵,吴行坡的弟弟也曾在新疆当兵。
乐安吴氏的家风讲究的是礼让他人,诗书传家,敦厚正直,表里如一,忠孝传家,为国为民。象吴美琏、吴德圣、吴行坡这样的家庭就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三让五称至德家声久,六经有业斯文诗泽长,乐安吴氏的良好家风在新的时代定会更加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2019年12月27日于温博园

作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