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散文作品
哦,奇妙的年味儿
文士明
我们小时候盼过年,固然是因为能吃上一些好食品,特别是平时难得见到的大鱼大肉及糖果糕点等零食,能穿上新衣服,还可能得到一些压岁钱,虽然数量不会多,但也能够买上点爆竹、画片、小人书什么的,足可以让我们高兴好一阵子。这些都是实惠,确实非常诱人,但令我们那般痴迷陶醉的还有更加重要的东西,就是那年味儿。
年味儿是什么样的呀?我们很难说得清楚,道得明白,只知道它可以想象,可以憧憬,可以体会,可以感觉得到。令你觉得它是那么温馨,那么甜美,那么可亲可爱,别离后总会百般怀念,不能相忘,总会把它放进诉说,编入美梦。
然而,年味儿不只是温柔可人,脉脉含情,它还具有热烈奔放的性格。它的出现,总会伴随着激情、喧阗乃至震撼,它带给你的一定还会有热情、惬意和愉悦。打个未必十分贴切的比喻,年味儿既像婀娜多姿的美丽姑娘,也像健美豪放的阳光汉子,是两者一种非常奇妙的组合。见了它,体会着它,你绝对会觉得妙不可言,就像南宋词人张孝祥在其《念奴娇·过洞庭》中所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一般地说,年味儿的出现与存在是很有特色的。就时间而言,它总是非常守时,按约而来,守约而去;一旦出现了,便表现得十分显明,亦十分缱绻缠绵。每年一进腊月,年味儿就会开始慢慢地显示出来,虽然尚为似有若无之境况,但只要用心体会,就不难感觉得到,甚至还会明显地听到年的气息,因为已渐次出现一些相关的迹象,比如大人们的细心盘算,比如人们口中“过年”一词的增多,比如有的人家已经写信催在外工作或求学的亲人回家,而不少性急的人,已开始做过年的某些实际准备工作如打糍粑、做年糕、蒸甜酒(醪糟)、磨豆腐乃至联系落实杀猪宰羊、捕鱼捞虾等事宜了;鞭炮声也多起来了,这是人们在进行某些与过年多少有点相关的祭祀活动(如敝乡就有在腊月中上旬举行“还宝(香)烛”的祭祀活动),或者是择吉日(十二月吉日多)娶亲嫁女。于是,过年的氛围、奇妙的年味儿就开始显露出来。到了腊月二十四日,待过小年的盛宴吃过与祭灶司爷(敝乡叫“送灶司公公上天”)的鞭炮响过以后,年味儿就变得相当浓了,简直触手可及,这时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进入最后阶段,直至“一切就绪”,在外的亲人已然按时回家(偶尔有个别情况除外),各家各户的欢声笑语、温馨甜蜜包括美食的甜香也已纷纷传出户外。等到了大年三十,年味儿的浓度会更加非同一般,达到了最高值,以后就一直浓浓的、美美的、甜甜的持续下去,直到元宵节过后,才逐渐淡化、消失。
再就空间而言,年味儿的出现与存在完全以密布式与蔓延式的形式体现,充斥在人们周围所有的空间,让你随时随地可见,随时随地能够感觉得到。如果说,开初你的感知,是通过那一张张笑脸,一阵阵相关的谈论而得,是从集市场的特殊热闹繁华里,从各种有关准备的工作声中、从归家游子的一身风尘上,从琳琅满目的年货上而来;那么,待到大年三十降临开始,那变得极其酽浓的年味儿业已无处不在,俯仰皆是,用什么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类的词语根本没法形容。此时此刻,年味儿最丰满地表现在祭祀天地祖先的香烟缭绕中,此伏彼起的鞭炮声中,丰盛可口的过年大餐中,一家人围炉守岁的通红炭火中;更表现在欢天喜地、热情洋溢的拜年声中,小孩子们的嬉戏欢乐中,亲朋好友、同学同事的聚会笑谈中;还表现在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跷、耍车灯、戏蚌壳精的文娱活动中,表现在连台演出的花鼓戏、文明戏中,表现在大道上游龙似的探亲访友队伍中,表现在乡间庭院里禾场上威武雄健的武术操练中,总之,多了去了。置身此情此景之间,你怎么能不心领神会、痴迷陶醉呢?这就是年味儿,奇妙的年味儿!让你刻骨铭心、一辈子难忘的年味儿!
至此,我有点明白了。年味儿是什么?是亲情,即血缘亲情,以及人世间必然存在并永世延续的其他各类亲情;是气氛,即由瑞气、吉祥、幸福、快乐、潇洒、惬意、温馨、甜美集合而成的气氛;是亲情和气氛的一种有机组合。所以,过年绝对不是为了吃喝,或主要的不是吃喝。过年,过的是气氛和亲情!
但是,毋庸讳言,近些年来,过年越来越不像“过年”了,已经很缺乏年味儿了。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现代社会的现代生活对它的冲击以及使国人的思想与习惯产生出的各种变化无疑是最大最重要的原因。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亦不必就此过多地说三道四。现在的问题是,首先应当肯定,过年作为一个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无论如何必须坚守,根本不应当有什么取消的考虑。其次,要把过年从已经相当淡化的状况下再逆转过来,关键就是把年味儿找回来,或者说,再培养出来,营造出来。这显然并非易事,恐怕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做出努力才行。但我以为,这是很有必要做的一件事。
希望能够如愿以偿。我将翘首以盼,我将拭目以待。
哦!奇妙的年味儿,永远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年味儿。

推荐阅读:点击链接
文士明作品-
https://mp.weixin.qq.com/mp/appmsgalbum?__biz=Mzg5MzE3NjI3Ng==&action=getalbum&album_id=2148606969601933315#wechat_redirect
作者简介:文士明,网名文明之士。1965年邵阳市一中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务农。1978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分至湖南长沙某高校执教,后来调任学校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时兼做教学工作,退休时为该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作者从小爱好诗词阅读与创作,退休后常有佳作在朋友圈里流传,受到广泛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