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珍藏的记忆》
赵国春

如今,出书热,书也出得乱。我也好久不愿意介绍自己曾经出了几本书,也真怕把我裹到某些出书人的行列,因为我不是凑热闹出书的。可今天,为了充分而准确地表达我的意思,我还是要说:我也出版过20多本书了,在北大荒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
让我终生难忘的,却是31年前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珍藏的记忆》。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编完九三垦区文学联谊会的散文集《早春的鹅黄》后,突然对散文情有独钟。我把几年来发表的散文经过整理后,找到了《北大荒文学》杂志社的主编平青老师,说了我要出书的想法后,他当即表示要帮我的忙。他曾经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过书,和那里的编辑们熟悉,我的书又是散文集。我早就听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是以专出散文作品蜚声于中国文坛的,曾经出版过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很多著名的散文大家,也曾经在这里出版过散文集。能在这样一个有名的出版社出书,是一个业余作者求之不得的。
当时,我在《九三报》当副刊编辑。1990年8月,我到北京参加总局党委宣传部举办的新闻报道培训班。我利用一天的休息时间,坐火车到了天津,找到了平青老师给我联系的刘淑文编辑。她简单地看过书稿后,和我又谈了一些修改书稿的事。
平青老师非常想帮我把这本书出好,可由于时间关系,他没看到我的散文集书稿,就根据对我的散文的印象和评价,写了一篇不长的序言。
“赵国春嘱我为他的散文集写个序,觉得很为难,现在人们很注重名家,而我又不是什么名家,只不过在散文园地里多耕耘了几年而已,盛情难却,只得答应下来。这是垦区青年业余作者的头一个集子,对他,对垦区的散文作者,都是个良好的开端,是值得高兴的事。作者是《九三报》的副刊编辑,多年来致力于组织散文创作,今年年初,九三垦区文学联谊会出了一本散文选,名曰《早春的鹅黄》,就是他组织编印的。他除了组织外,自己也写,我也陆续看到一些篇章,给我总的印象是,赵国春的散文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阳刚之气,基调积极健康,文笔自然流畅,而且篇幅都不长,多有叩人心扉之篇。我不想对每篇文章说长道短,文章的得失由读者去品评,读者是最聪明的。
从赵国春的集子,想到垦区的散文创作。从外地来垦区访问的作家都说,北大荒是出散文出诗的地方。著名作家魏巍同志更直截了当地说:‘北大荒还是要靠北大荒的作家来写,他们对垦区生活最熟悉。’这句话对我触动最大,我们北大荒的作者为什么身在宝山不识宝呢?为什么就不能多写一些描写北大荒的散文呢。尤其是一些年轻作者。现在,赵国春开了个好头,也许会有更多的散文作者涌现,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一支让人瞩目的北大荒散文创作群体。
我想说的另一个问题是,北大荒的散文,当然也包括我和他,在题材上要进一步扩大,站在时代的高度去描述北大荒,写北大荒人的命运、思想、情操;在表现手法上不要落套,求新、求活。无论在思想容量,形象容量,感情容量上来一个突破。这是我的希望,也是我追求的目标。”
1991年5月,这本散文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当我见到样书时,我已经调到当时坐落在佳木斯市的总局党委宣传部工作了。
当我接到一本样书后,兴奋了好几天,真是爱不释手。后来,让一个文友借去了,有一天平青老师给我打电话,问我书到了为什么没送他一本,我赶紧解释:说大批的书还没到,只到了一本样书,书到了后我马上给您送去。
结果,书在10月份到了时,平青老师出差,等他回来了,我又出差。直到11月末他去世,也没有得到他为我写序这本书,至今想起来,我心里都感到有几分遗憾。为他送葬那天,我带了一本在他的灵前烧掉了,我相信他是能收到的。
前几天,我在收拾东西时,找到了平青老师为我写序手稿,我把它珍藏起来。
这本小册32开的小册子,每本定价2.8元,这在当时来说,也不算便宜的,因为我们当时每月的工资才150多元。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由我都不认识左建华老师完成的。虽然设计得很简单,和我的书内容还是相称的。编辑在内容提要中这样写道:“本书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摄取一个个镜头,真实地反映社会风貌以及人们美好的心灵,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文章篇幅短小,却蕴含着作者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作品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事情过去快20年了,今天我再来看这些散文,大多书篇章虽略显稚嫩,也还有些新鲜感,有股浓厚的生活气息。先看标题,就能吸引读者,如《缘分》《小店沉思》《爸爸曾经是个军人》《妻子的叮嘱》《除夕的思念》《撒谎的爸爸》《依依别情》《藕荷色的》《远方的嘱咐》等。
我的后记写得更有意思,几乎都是大实话:“谁都有自己的梦,从小我就梦想当作家。尽管当时作家一词在我脑海里还是个模糊概念,可每次写作文时,我都尽力去写。
上中学时,我偏爱文学,更迷上了诗歌,有时一天可编出五六首。从1978年起,我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几首小诗。
学写散文是在1984年,《北大荒文艺》杂志举办“在先辈开垦的土地上”征文。我觉得自己诗写得不错,于是,就在发表过的诗中选了三首寄去。同时,又写了一篇散文,也是我的第一篇散文,也寄去参加征文。结果,诗歌落选了,散文却得了一等奖。顿时,我似乎发现自己不是写诗的料。就这样,6年来,我在从事新闻工作之余,不忘学写散文。
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为我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每当对生活有所认识,或是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打动了我,我都尽量留下些文章。
近年来因工作关系,我有机会饱览祖国的湖光山色,同时也激发起我的创作欲望。但遗憾的是,我不能尽情地在那些地方细致地观察,因而,我写的这些东西,却不免浮光掠影。再加十几年来做新闻工作的影响,客观地反映现实,往往多于情感上的渲染和景色的描绘,有的作品缺乏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赵国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北大荒作协主席、北大荒博物馆原馆长。1978年开始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读者》等73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50多篇,有120多篇作品先后入选全国《2010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等70多部文集。著有《荒原随笔》等散文集、传记文学等21部,490多万字。散文集《生正逢时》,荣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传记文学《北大荒的“管天人”》,荣获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2015年荣获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传略收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东北文学60年》等书。曾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