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信宫灯 守护冬奥会圣火》
——赏体育文物 扬奥运精神
朗诵:陈素萍

这是北京冬奥会的火种灯,就是它,将从希腊采集的冬奥火种,平安地送达北京。它的创意,来源于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汉代长信宫灯。
据设计者介绍,火种灯借“长信”之义,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契合的设计理念。飞舞的红色丝带环绕在火种灯顶部,与冬奥会火炬“飞扬”视觉形象统一,象征着拼搏的奥运激情。方圆嵌套象征天圆地方,银色金属光泽和晶莹剔透的玻璃形成对比。灯体使用了环保材料再生铝合金,首创双层玻璃结构,保证了火种灯在低温、严寒、大风等自然环境下不会熄灭,打造出既有传统中国韵味,又具现代感的火种灯。表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契合。
那么“长信宫灯”又是一件什么样的文物呢?

长信宫灯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中。长信宫灯就是因曾为窦太后(刘胜祖母)所有,灯身上有铭文“长信”字样而得名。
长信宫灯上刻有“阳信家”“长信尚浴”等铭文共9处65个字,长信宫灯是汉代青铜鎏金灯具之一,公元前172年铸造。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灯的造型为一位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宫女左手执灯,右臂高高举起,宽大的袖口自然下垂形成灯的顶部。灯罩由两块弧形平板组成,其中一片可以左右推动,这样就可以随意调节灯的亮度,类似于今天使用的台灯。灯盘中心的铜钎子用来插灯烛,灯烛点燃后,袅袅青烟顺着宫女的袖管徐徐进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此外,宫女头部、袖管、灯盘等部位都可以拆卸,这样一来,宫女体内的烟灰清扫起来十分方便。
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这让长信宫灯具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院。

自1968年满城汉墓被发现以来,长信宫灯便受到历史、考古、美术、工艺等各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枚“长信宫灯”邮票;2010年,长信宫灯作为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随着知名度不断提高,长信宫灯获得了“中华第一灯”的美誉。
“长信”指永恒的信念,代表人们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和向往。2000多年前的长信宫灯,2000多年后的北京冬奥会火种灯,跨越时空的遥相呼应,是西汉时期的理想信念与现代体育文明的结合,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美好祈愿。
长信宫灯将功能的实用性、结构的科学性和造型的美观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代表了汉代灯具艺术的最高水平,也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一件“环保灯具”。在上个世纪还多次作为“友好使者”出国展出。2002年,长信宫灯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了全国第一批“限制出境”的国宝器物。

在穿越千年岁月后,一盏古灯终于将古今文明紧紧连接在一起,也让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新的光彩。
烛照千年的中国智慧,潜藏在长信宫灯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之中,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里,劳动者创造的艺术得到了永恒。就像流光溢彩的长信宫灯一样,永远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
文字来源于网络
图片选自网络

陈素萍: 石家庄人 朗声社石家庄墨海分社会员,曾有过20年的军旅生涯。退休后喜欢上了朗诵,愿有声的语言艺术伴我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