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山沛水诗评之二六一
月光如水故乡遥 清露无声湿画桥
——赏析王敏女士七绝《故乡情》
于卫东
中国人的精神之根在生他养他的故乡,不论走到何地,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穷困落魄,故乡始终是人们最理想的栖息地,涵养精神的永不枯竭的泉源。古代中国人或飞黄腾达外出做官、或背井离乡去从军戍边、或追逐富贵出去经商、或躲避灾祸流落他乡、或由种种原因投靠亲朋等等离开家乡,观念中固有的落叶归根、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便成为不二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后,经济技术发达地区人才支援边疆老少边穷地区就成为常态,因此人员流动频繁;特别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开快,乡村向城市,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的人员迁移,更成为大趋势。因而,乡愁就是许多人心中的那个挥之不去、魂牵梦萦的最柔软的最丰富的精神家园。王敏女士最近创作了一首思念白山黑土家乡的七绝《故乡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抄录原玉:
故乡情(新韵)
王敏
月光如水故乡遥,清露无声湿画桥。
黑土平原情未了,漫将思绪寄云霄。
王敏女士出生成长在辽宁省台安县的黑土地上,医学院毕业后作为医务人员在宁南山区的海原县工作,1988年调宁夏妇幼保健院工作,直至退休。
随着年龄的增长,故乡的倩影便越来越清晰,那些人情世故经常萦绕在脑海中。她提笔写道:
“月光如水故乡遥,清露无声湿画桥”。
在首联中,起句就开门见山,皎洁的月亮的清光一泄如水,使人想起遥远的故乡。在古代诗词中,月亮、月光是勾起人思乡的典型意象。如李白“窗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承句紧接着起句,勾勒一幅画面:清莹的露珠无声无息地湿润了画桥。“画桥”是雕饰华丽的桥,在这里是指星辉斑斓的通往故乡的桥梁和道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有“满载一船星辉,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在艺术手法上,借鉴了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写法,把归乡的路途写得那么富有诗意。“湿”一词,是诗眼。
这首七绝的灵动,就在于遣词造句选择最能达意的词。用活一个字,满盘皆生辉。王敏女士回忆说,初来银川还不到16周岁,第一次离开家特别想家。在宁静的夜晚望着月亮,思念几千公里外的家乡思念父母。那时候交通不发达,觉得特别远。曾经做梦,梦见有一座通往家乡的桥,走过桥就到家了,醒来时泪水打湿枕巾。几十年过去了,这梦依稀还记得受这个启发所以写了,“清露无声湿画桥”。
“黑土平原情未了,漫将思绪寄云霄”。 在尾联中,第三句的转,“黑土平原”是东北故乡的形象大使,原来诗人心中的故乡情结未了,第三句中又包含了结句的部分内容。结句如同跳远,在第三句助跑的基础上,奋力一跃,向前跳去。即便在交通发达的今天,可供选择的交通工具很多,如自驾车走高速公路,乘坐高铁,搭乘航班。由于种种原因,不是每个人的回故乡的梦,都能说圆就圆的。诗人是把思绪付将云霄,请它把乡愁捎到家乡去。达到了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效果。
王敏女士是宁夏老年大学诗词创作班学员,在学习上她表现出“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状态,勤学苦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在诗词构思上,有独到之处;在遣词造句上,呈现新意。
祝愿王敏女士,经常奉献佳作,艺术之树长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