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守农村21年
初心不变 一路向阳
王海燕
2001年7月,我从湖北蒲圻师范毕业。同年8月,回到自己的家乡,虽1998年9月去读师范是带着指标去的,后来才得知98年全县再不分配师范生了,我们光荣地成了编内代课教师。经过中心学校(当时称教育组)一轮竞争上岗,清楚地记得试讲的小学语文《十里长街送总理》,反响还不错,被安排到镇内的杨林小学,成了一名乡村女教师。
时光如白驹过隙,回首初上讲台那日,至今已整整二十一个年头。我从当年一个19岁的小丫头,即将进入不惑之年了。
犹记2001年8月30日一大早,爸爸骑摩托车送我到杨林小学报到,天气很好,我很兴奋。而当我看到学校,就被眼前的场景给惊呆了。进门是两层的教师宿舍,板梯还是木板的,教学楼是一幢两层教学楼,一幢瓦房,墙上还长着狗尾草,在风中摇摆着。操场是一片黄泥地,中间的土丘坑坑洼洼的……眼前的一切给了我当头一棒,沮丧的我在办公室里找了个角落坐下,来开会的教师们陆陆续续到了。在我暗自为这破破烂烂的校舍神伤的当儿,很庆幸有两位高我一届的师范学姐!就这样,我开始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学校里上课了。
那时候学校条件差,大冬天的,教室里玻璃也没有,孤零零的窗框在风中哆嗦着,学生更是冻得跟红萝卜似的。手通红,脸也通红,冻疮、开裂、溃烂、流脓,让人看了很不是滋味。后来学校买了些厚塑料布和图钉,给教室安上了透明的“窗玻璃”。等到学生来上学时都显得很振奋,教室里真暖和,学生们像大棚里的蔬菜,很幸福地依偎在一起过冬。六年级数学课,当时的校长也是带六数,由他手把手教我,和做事利索的陈老师一起搭班,他们都非常友善,如何备课,如何上课,毫不保留地教我,我应该也是很努力地去做着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周末基本上是带作业回家的,试卷统统带回家批改,那份热情自然可见。课余就写写小格子,那时是个十足的文艺小青年,自掏腰包购书买书毫不吝啬,经常可收到邮局的汇款,15、20、30元的,其实报纸上发表的铅字已然满足。那个学期工资是由学校一次性发的,到期末我领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800元,觉得辛苦半年也值得。还记得当时师资力量薄弱,全镇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当时我在学校年龄最小,学校要求我来洪港小学讲体育课,我完全服从安排,整队----50米来回跑,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天哪,不知当时在学校试讲及到洪小来参加比赛,一路上如何挺过来的,现在想来都觉得当时内心太强大了,竟然应承下来了。

时隔两年后,也就是2003年9月,被调入洪港中学,经历了结婚生子,休产假,2004年3月学校安排带初二语文、政治,孩子小,上早晚自习,依然很勤奋地做好预习,做好功课时常是感觉力不从心的,边教边学,边学边教,摸爬滚打,忙碌而充实。。而后带了半年的初一语文和政治,终究是因为孩子小,当时我上晚自习,认生到从我去上晚自习一直哭到下自习,我抱住她了才止住哭声,也不是很大声地哭出来,而是眼泪不停地流着,心疼孩子就要求调入洪小了。
2005年3月,正式调入到洪小,是心仪了4年的学校,毕竟是镇里的中心小学,也完全地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当时还是一名编内代课教师,政府一直没有文件让老师们考试转正,大会小会总是听到刺耳的话语,“代课老师不享受,代课老师除外”,尊严丢了一地。一直到2007年有机会考了,小学老师就得语数都考的,语文虽考古代文学,可说那是我的强项,但数学就力量削减,我知道语文不会考得差的,数学弱的话就可以拉开很大距离,第一次考试就这样失之交臂。信心满满的我当时犹如天塌了下来,好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释怀。
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绝不轻言放弃的我,很快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振作起来,继而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2007年9月,我在洪小带了语文及班主任,那时从三年级起开设了英语课,另加3个班的英语课。另外联校走教模式在通山启动,我主动申请走教留咀小学,带英语课。因为走教的艰辛慢慢地被大家所认识:从洪港搭车一直到留咀小学,路程真的很远。走教这个活动是今年启动的,是我们通山仿效湖南的一项成果,到僻远的山区小学上他们没有开足的英语、音乐、体育等课程,而我所到的那个留咀小学要转两趟车,还要走六里路。真的,每次我去之前我都很着急的,又不知道到那要到什么时候?因为那人烟稀少,车次是少得可怜的,有时甚至要等到十一点多才到那,刚赶去吃中饭。当时我们通山的李记者跟我开玩笑说:你一个娇小的人到这真是值得同情哦!所以这样成了通山的典型。全省的走教现场会12月中旬在我们通山召开,各县市的局长都来参会,通山电台连续播了一个星期,《南鄂晚报》和《咸宁报》也作了报道,我算是一个幸运儿吧?我觉得那些孩子跟我们这里的学生一样的天真、可爱,每次我一去她们好高兴哦!连课间也在说着我教给她们的英语,每次都十分珍惜难得的一次机会,我深受震撼!有空她们也给我说说她们的心事,她们在我面前就如同一个久别重逢的朋友。像我这样走教的老师,全县有121位,所以报道的专题是《深山里,来了121位“点灯人”》,对于我来说有点受宠若惊的。真心希望山里的孩子能够像我们一样“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
2008年9月直奔沙店小学,一个劲儿地为了转正考试作准备。在那带了六年级数学,走教东坪小学三、四年级英语。那一年时光,真的在静下心来教学,孩子刚好读一年级,就跟着婆婆公公一起,一个人只身于一个偏远的学校,好在学校的老师们热情善良,总给我很多的帮助,也并不觉得孤单。静心教学的同时,抓紧时间来复习,其实当时也是挺着巨大的压力到那去的,很多人的冷嘲热讽:“考不上,怎么办哟,进去了孩子也不能照顾,我才不吃那个亏呢?”在沙店还参加了全县的一次青年教师数学竞赛,当时洪港还没人会做PPT,是自己单枪独斗到通山请人帮忙做的课件,还得了一等奖呢。2009年4月考试,再也不是给我当头一棒了,我考上了,真的是很庆幸自己当时的决定,当时小学语文30个转正名额,考小语的人数最多,相当于6个录取1个的样子,考核分加笔试分占一定的比率再相加。真的感谢自己的不放弃,感谢那个在黑暗中默默前行的我,很多时候并不是看到了结果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再有结果。

2009年9月重返洪港小学,应该说比之前更加努力,在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方面慢慢摸索,在家访上写心得体会,从此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女教师,慢慢在全县的德育工作现场会上分享自己的治班感悟,在全县暑期的班主任会作交流,就这样被大家熟知。再后来,发现自己要在教学上有所突破,于是在周末就宅在家里看名师讲课视频,深钻教材,看案例,写博客打发这些时间。一次次的突破,一次次的努力,公开课是每期必讲,讲后必请老师评,无数次的请教,一个个暗夜里那个一往无前的自己,扎实地去完成每一项工作,微笑着接受每一次挑战。“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遇到困难,不气馁;遇到挫折,不放弃。增加积极情绪的积累,并用自身的积极乐观情绪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及身边的人。2018年秋经县、市、省多轮考核评分、讲课,2019年2月获省教育厅颁发的“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级教师”这一荣誉称号。2021年12月,被评为第三届“咸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全市唯一的一所农村学校。众多荣誉是各级领导与同事们给予的肯定厚爱和鼓励,除了感激与感恩,更多的是责任与压力。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从16岁考入师范院校,这八个沉甸甸的字已伴随着我,从少年时期的似懂非懂,到青年时期的自以为懂,再到中年时期的懂而不语 ,经年的岁月把这八个字的金饰粉雕全都洗刷掉了,呈现出其赤裸裸的本身的模样。而我们挥之不去的,是那段青涩岁月里对教学的执着热情。当年校园里的孩子们早已长大,早已成家立业为人父母。我们的校园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主教学楼今年也推土重建,教室到处分散,当前正是建设时期。当年调入学校是最年轻的我,一些昔日的同事伙伴基本上调入城区,90后年轻的力量充实着我们的教师队伍。2022年,学会仰视,向阳生长创新高;学会平视,巧借东风共成长;学会俯视,脚踏实地勤做事;学会环视,博采众长迎硕果。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该收回思想的野马了,就此打住。21年,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不短的时间,我即将过两个21年了,第一个21年留下的回忆,除了农村无忧无虑的童年之外,就是不断的上学,再上学。第二个21年,就是我从事教师工作的21年,想来真的是转瞬即逝,岁月,就这样,偷偷地把我的青春带走,由不得我半分的不情愿。我真的感到,要坚守教师这个事业,需要爱心,需要耐心,需要恒心,永远没有止境。瞻前顾后,我不敢想像我的下一个21年,同时也对下一个21年充满期待。
白发,已悄悄地爬上了我的额头与鬓角,儿时我为老师们所朗读的诗“清脆的铃声送走了您宝贵的年华,纷飞的粉笔沫染白了您的鬓发”中的主人公如今早已经换成了我自己。仅以此作纪念自己这一路坚守的21年,感恩所有的遇见,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包容。指缝太宽,时光太瘦,一辈子真的很短,奔“4”的道路上,我依旧在农村学校一方黑板前书写我的教育人生…
作者简介:
王海燕,女,1982年出生,小学教师。工作任劳任怨,以身作则,严谨治学,积极向上。热爱文学,多篇论文发表各级刊物。始终做一个给孩子以“温暖”的人,努力帮助每一个孩子成为“优秀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