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过小年二十三祭灶王爷的由来
作者:牟洪营
昨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而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这一天是小年,小年要吃灶糖,因为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在有些地方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还要在厨房摆放灶王爷的神像。但是大家知道灶王爷到底是谁吗,祭奠灶王爷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典故呢?

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神是汉族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令菩萨”或“灶君司令”,泉人一般称“灶君公”。传说他是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民间尊崇的位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概敬之。可能是为简化统,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次的说法,演化成每年上天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十四日。这天,也就成传统的祭灶节日。

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事,界保平安”,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
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吃,顾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能打点。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古时候,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又称为小年。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官”。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所谓的“灶王爷”其实就是传说中玉皇大帝封的“灶君司命”、“灶神”、“司命菩萨”,是神话传中中掌管饮食之神,主要职责是管理凡间各家的厨房的灶火。传说中这“灶王爷”原本是一平民,本名叫做张生。张生娶妻后,对待妻子不怎么样,花天酒地的,最后将自己的家业败光,沦落为乞丐,沿街乞讨以度终日。有一次张生乞讨,没有想到的是竟然讨到了之前的前妻家,张生顿时羞愧难当,一下钻进灶锅底,给烧死了。
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这件事情后觉得这张生还算没有坏彻底,又考虑到他死在了灶锅底下,于是就将他封为了“灶王爷”,同时命他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回天庭向玉帝汇报工作。就这样大家就有了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作为祭灶日的习俗。
到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设案焚香以祭奠灶王爷,希望他可以在玉帝面前多说点儿好话。而民间也将这一天称之为“小年”。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北方的人家都会吃麻糖,也叫做“灶糖”,寓意是让灶王爷甜甜嘴,有的会将糖涂抹于灶王爷嘴巴四周,并且念念“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也有的地方吃关东糖和爆米花糖、糖瓜。

也有一些地方会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吃炒玉米、火烧、年粽、粘糕、米饼,还有的地方这一天会吃饺子、杀年猪……。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天,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加热烈。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个枣山,以备供奉灶君。“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展灵巧手艺的机会,个花馍,就是件手工艺品。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羊年年盛,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吉”等等。门上的对联,是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我小的时候对灶爷不太了解,只知道灶爷的神像贴在农村锅灶的墙上,享受着一年烟熏火燎的洗涤,然后腊月二十三这天揭下来烧掉,觉得灶爷挺不容易的,这一年过的好辛苦。 后来有一年寒假,母亲领我去奶奶家一块过年,亲眼目睹了祭灶的全过程。当时只见奶奶到灶间,对着灶爷的神像祭拜,神像前的炉台上摆着供果。他一边祭拜一边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好话多说,坏话少说”然后拿起预备的糖稀,抹在了灶爷的嘴上,我问奶奶这是干什么,奶奶说把他的嘴糊上甜的,他只能说好话了,因为嘴巴甜了。哦,原来如此! 后来长大了我才明白,原来灶爷是纪检委的,难怪待遇这么好,临上天还能吃的甜蜜蜜的! 如今又到祭灶日,王爷你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