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向东

松柏是我的好战友,也是好兄弟。同松柏相识,是40年前的事,地点在北京空军报社。
当时,松柏从空降兵部队借调到空军报社不久,在总编室任美术编辑。我是空军工程学院政治部宣传干事,赴京参加空军政治部召开的一年一度的新闻工作会议。松柏听说我从西安来,是同乡,便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对我详细介绍了他的经历和工作情况。

这次见面,促成了他从部队到院校的调动。从1982年开始,我们同在空军工程学院工作,并成了经常见面、无话不谈的亲密战友。即使后来我转业到地方工作,他从空军工程学院退休,我们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松柏十七岁从陕西扶风农村入伍,淳朴厚道,好学上进,办事踏实认真,经过多年部队生活的严格锻炼,各方面的进步都很快,退休前,他已经是一名正团职上校军官。他的成长进步,得益于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对他的培养、教育和帮助,也是同他个人的勤奋努力分不开的。松柏从小喜欢绘画,也有这方面的天分。

几十年来,不论当战士还是当干部,不论在部队还是在院校,也不论退休前还是退休后,他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几乎把自己的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对剪纸、绘画和木刻艺术的追求上。他常说,我没有别的爱好,就喜欢剪纸和绘画,几天不动笔,就觉得手生,心里也空落落的。剪纸和绘画,已经融入松柏的血脉,成为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他在学艺道路上一直自加压力、负重奋进,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坚守,为此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难,只有他自己知道。正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专注和不懈努力,松柏的作品大量地被军内外和省内外的报刊所采用,荣立了一次三等功,还被中国剪纸协会和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几十年来,

松柏对剪纸、绘画等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是真挚的,他为此付出的时间、心血和汗水是大量的,也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松柏在学艺道路上走得稳、走得实,所取得的成果自然是丰硕的和让人艳羡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松柏学艺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可以看出他的敬业、执着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也给我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自然而然就有了向往和追求,就会心甘情愿地拜师学艺、刻苦钻研,即使再苦再累再困难,也会沉浸其间、乐此不疲;二是勤奋是成功的钥匙。勤能补拙,勤能治愚,一勤天下无难事。勤于观察,眼界就会开阔;勤于思考,头脑就容易开窍;勤于动手,就会熟能生巧。时间长了,积累多了,路子自然就走出来了,就容易取得预想的效果。对松柏的作品,凭直觉和感受,我以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题材范围广。既有对火热军营生活的热情讴歌,也有对祖国秀丽山川、风土人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深情礼赞。

二是生活气息浓。聚焦基层连队、聚焦官兵生活、聚焦军营文化,始终是松柏创作的源头活水和永恒主题,也是他的作品接地气、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三是表现手法多样。为了表现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更好为活跃部队文化,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松柏在精心构思基础上,运用剪纸、木刻、篆刻等形式,完成他的一幅幅作品,把主题的鲜明性和画面的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他笔下的战士,个个英姿勃发,都让人无比喜爱。

再比如他剪出来的喜庆年画,总能透出浓浓的年味,给人带来温暖。松柏把凝聚着他几十年来心血和汗水的作品结集出版,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美术界,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作为亲密战友,我在为他高兴、向他祝贺的同时,更希望他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继续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的剪纸和绘画作品,在姹紫嫣红的美术园地里争芳斗艳


作者简介
刘向东,别名扎约,陕西户邑区人,上过大学当过兵和公务员,爱学习,读了一些书;爱工作,做了一些事;爱思考,写了一些文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平平淡淡总是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