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电线扯出的闲聊
文/赵岱青
今天,朋友托朋友给我的店面置换线路,因为电线里粗硬的铜条,那个朋友必须用力把数条线路拧在一起,才能摁进电闸刀里去。
看他费力的拧着电线,我们闲聊起来:记得以前的电线,塑料皮里包裹的是数条细细的铜丝,所以拧起来也不费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电线变成粗铜条了。我那朋友的朋友,一边吃力的做着手下的活,一边接话,他说他大约上初中的时候,家里的电路老是跳闸,他想既然老是跳闸,干嘛不把熔点低的金属条(他不知道那是铅丝)换成铜条,于是趁家人不在家的时候,小小年纪的他私自把电闸上的铅丝换成铜条。后来电工进户常规检查安全,发现了这个“雷点”,一番排查后是他的所为。

我们由电线顺着继续聊,自然聊到农村用上电以后的生活,话题第一单就是电视。我比这个电工朋友大十岁,但我们共同回忆起看过的第一代电视是12英寸黑白电视。八十年代初,就是这黑白十二英寸,村里也是寥寥无几,这时髦玩意也是村里经济尚可,又追赶社会新时尚的一两户人家才肯买的。
与其说这买电视的人家初衷是热闹自己,倒不如说他热闹了全村。本来人家是买给自家享受,高高的电视信号杆子直接把全村老少给吸引来了,谁都想看热闹。尤其到了夏天,屋内闷热又坐不开,电视只有搬到院里来,哪怕是下雨天也不放过,在电视上面遮上塑料膜,大家里三层外三层,下着雨也是看。我记得我们村有第一台彩电的时候,那个当海员的叔家,彩色电视里刚好播放的是游本昌主演的《济公》,他家的院里人已经坐不下了,邻居们拿个高点的凳子,或趴或骑在墙头,一样看得津津有味。

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印象深刻的就是通讯工具。电工朋友尽管比我小十岁,但是他先开口提到九十年代的BB机。BB机,那可是九十年代街头的一道靓丽的,少数男人的专属风景线。
腰带上挂着BB机,如果再戴上一副墨镜,那BB机主人的走路姿势,绝不是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走出了六亲不认的步伐”那么肤浅,人家直接就是气宇轩昂,唯我独尊;那派头跟当年的港仔就差了一张飞机票的距离。腰里挂着BB机的人,唯恐别人看不见,故意把上衣皱巴巴塞进裤子里的,把裤腰带扎低的,无时无刻掀衣角的...,“吱吱吱吱...”腰里那两寸见方的家伙一响,满大街跑着找投币电话机,所以街头的电话亭经常看到三五个男人排队打电话。

和BB机几乎同步流行的,还有大哥大。这个可是个高级玩意,偶有提在手里扛在肩上,脸面扬在天空才肯说话的牛老大。这个大哥大,又把BB机人甩了一大圈,可惜,价格昂贵的大哥大,这个大块头还没有大行其道的流行就被淘汰,更袖珍更漂亮的小灵通和正式的手机先后问世。
BB机和大哥大,成了敲开社会时髦大门的第一代敲门砖。时隔不久,小巧玲珑的小灵通成了正式的流行风,伴随着小灵通人人都可以消费的通讯工具面世,我最早认识的手机也从小灵通队伍里独辟蹊径,在不屑和小灵通为伍的人群里走俏。博导和诺基亚,这两款手机是我最先认识的,估计那时候的诺基亚,家喻户晓。后面,韩国的三星手机后来居上,盘踞市场很多年。我从小灵通直接跨越三星滑盖手机,后来当手机又有了新功能-自带照相功能时,本来珍惜得不得了的三星,一狠心丢了一边,买了可以照相的国产“天语”。

到现在,忘不了小灵通的通话音乐《上海之秋》,后来百度过好多次就是查不到完整版,一直喜欢这个欢快的电子合成音乐。
手机有了照相功能后,家里的佳能数码相机被束之高阁。用手机随时随地的可以拍照,人人都成了摄影家,更满足了女性同胞们的“自恋”情结,走到哪儿拍到哪儿,哪儿有花,不管花姑娘乐意不,搂过来凑上去就是一顿咔嚓。
现在,手机不仅仅是照相功能越来越多,像素超高清,录像,短视频,美颜,水印,全景......关键是,可视电话成了拉近人与人之间,不用跋涉千里的社交最得力的工具,没有之一。

数十年前,庄户人家梦想的生活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后来这些梦想不再是幻想,而是简单的现实。二十三年前,当朋友聊天中跟我悬而又悬地说,将来咱中国要实现可视电话。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迅速脑补那一根线连着的座机话筒,斩钉截铁加不假思索地堵回去,那是不可能的,幻想罢了。
现在,我想用某两大企业的广告语来表达科技的力量,第一句是用了好几年才理解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第二句是:一切皆有可能。
现在别人如果告诉我,未来的地球人,人人可能“一步登天”!我信,我将深信不疑!如果让我也整两句,我想说的是:走!去外星串门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