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现主义:克罗齐,科林伍德
以形象的方式起念头,把感受作为完整的形象来把握,这种直觉形象,就是艺术,也就是表现。
以审美的方式对待生活。
主动地积极地把印象作为对象,从而使人从这些印象中解放出来。
想象,就是把心灵活动中产生出的各种印象当成实际存在的对象。
想象所得来的情感,才是艺术所真正表现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就是情感表现。
直觉,它是介乎感觉和知觉之间的一种精神活动,个别想象、幻象、表象、形象等等都是由直觉产生的,而且其特征在于它们都是具体的。
艺术家并没有发明什么色彩、形式和节奏,而是依据自己的直觉将它们排列组合,而这就是表现。
所谓存真、实用、道德,都是非艺术的。
艺术不是模仿自然,不是已然存在物的复制品。
艺术的真实,不是指判断或描述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是表现的真切。
(二)存在主义美学:海德格尔,萨特,雅斯贝尔斯,梅洛—庞蒂,加缪
人的存在,个人的存在,亦即个人主观、非理性的、无限的情绪体验。
只有当个人处于孤寂、烦恼、畏惧、绝望甚至面临死亡时才能真正领悟到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艺术的本性就是“在者”的真理置入作品之中,也就是说,艺术澄明了“在者”的“在”的意义,艺术活动实现了人的存在。建立一个“世界”和“大地”的显现,是艺术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
萨特认为,想象力是一种意识的虚化功能。知觉对象是一个此时此地在场的东西,而想象力把对象设定为虚无,它是一种虚化功能。想象否定了对象的现实性,而使它以“非现实”的方式呈现出来,即虚无。人在世界上的行为自由,体现为他不仅仅可以感受到事物的存在,而且还可以感受到事物的非存在。人通过想象力和它所构建的世界,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实现人的自由。创作活动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阅读也是一种创造。
雅斯贝尔斯说,艺术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现代真正伟大的艺术家是存在于分裂之中的狂人,与那些欲狂不能,故作怪诞的平庸者有天壤之别。
梅洛—庞蒂把知觉当做是人与世界最朴素真实的接触,是真正的存在,是人的生活的基础。知觉既是身体活动,又是意识活动,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艺术的知觉,能扯破“事物的外表”,赋予那种世俗眼光视而不见的东西以存在,显现为较为明晰的形象。任何作品都不是对事物的再现,而是一种变形。
加缪把艺术看作是在荒缪的境况中进行荒缪的创造的荒缪的人。一种伟大的模仿,即创造。艺术,唯有艺术是最高的创造。
艺术的本性即存在的本性,艺术即存在的实现。以艺术活动而存在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三)俄国形式主义:雅克布森
文学不是工具。不是模仿的工具,不是表现的工具,不是再现的工具。
用形式消融内容,才能使作品富于艺术魅力。新的形式不是为了表达新的内容,而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其艺术性的旧形式。形式不断创新,从而不断更新人对世界的感觉。
语言分为实用语和诗性语。词语组合本身有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诗性语是实用语的诗意化艺术化,是对词语进行变形处理、扭曲和施加人为“暴力”的结果。
现实中的事物和现象,生活中的普普通通、极为平常的东西,使它们变形,赋予它们最大的表现力。 不仅需要忠于现实,恰恰相反,正是通过与现实的根本不同才显示出自己的非同寻常和不同凡响,才鲜明地突出自己的艺术性。
艺术的目的在于唤起人对世界的新感觉,那是第一次面对事物才会有的震颤,它具体生动,形象鲜明。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突破人的实用目的,超越个人的利害关系和种种偏见的限制,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受去看待事物。
客观事实转化为艺术的材料诗的要素,不再保留它的自然属性,艺术和现实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不是对现实的复制和模仿。
(四)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阿多尔诺,马尔库塞
艺术,或是直接或是间接地由社会现实所左右。现代艺术走向社会现实的反面,它展现了一个与社会现实不同的世界。现代艺术给人以心理慰藉,能够在心理上挽回人于现实中失去的。
艺术就是通过否定既存现实,创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的虚构世界,从而肯定了现实所未存的真实。
艺术的主观性还表现在,艺术只有服从自己的规律,违反现实的规律,才能保持其真实。
凡是在现实中被视为幻想、白日梦、空想的东西,在艺术中得到了认可。那是一种被忘却了的真实。
形式使得艺术以其固有的方式给人以享受,正是这种形式使艺术在骇人的机械式日常生活中提供“节日”、崇高和休息——呈现某些更高级、更深刻、更美好,因此也是能使人快乐的东西,以满足日常生活和娱乐中不能满足的需要。
(五)分析美学:维特根斯坦,莫里斯.韦兹,乔治.迪基
我们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该保持沉默。
“美”和“善”,属于伪命题,属于“神秘的东西。”“神秘的东西不是世界是怎样的”而是“世界是这样的”。
所谓的事实,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事实,它只是人们感官感觉到的事实。理解世界的意义和价值是无意义的,无价值的。因为只有超越世界,处于世界之外,我们才能理解世界的意义和价值,但这又是不可能的,我们超越不了世界。“世界是我的世界”,“语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
“美是使人幸福的东西。”但是,幸福又是不能加以描述的。
审美判断中,最主要的规则是“恰当”。艺术是多样的,开放的,互相吸收,因此,给艺术下定义是徒劳的。
和其它游戏一样,语言是游戏。存在“家族相似”,而没有共同的本质,是不能定义的。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
任何一个人工制品如果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为多数人共同承认并被授予“艺术品”的地位,那么,它就是艺术。
(六)符号论美学:卡西尔,苏珊.朗格
神话思维是一种隐喻,是人类最原始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
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能够对世界做出主动的“解释”,从而形成人类的“文化”体系。
艺术既不是模仿也不是表现,而是人类的一种能动的结构活动,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解释和发现。
艺术创造的是一个新的王国,一个造型形式、音乐形式、诗歌形式的王国。这个王国同时也是一个意象世界,显示生活的本质,显示人生的欢愉与痛苦、快乐和眼泪。
审美的、艺术的愉快,实质上是一种创造形式的愉快。
艺术使我们认识到主观现实、情感和情绪。
达到艺术抽象,断绝某物与现实的一切联系,使之与自然相脱离,创造一种幻象。
艺术家把事物的坚硬质料熔化在他的想象力的熔炉中,最终创造一个诗的、音乐的、或造型的形式的新世界。
艺术的这个形式世界是一个活的世界,但不是活生生的事物的世界,而是“活生生的形式”的世界。
记忆是意识的伟大组织者,它简化并组织我们的知觉。它是历史的真正制造者。不是记录历史,而是历史感本身。回忆是一种特殊的经验,因为它是由经过选择的印象组成的。
艺术是幻象。诗歌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生活。虚幻的生活并不是要与真实的事物、事件、人物或经验的外观等同,它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原先就有的。
诗歌的第一行就应该建立起这一幻象,使读者刚一入读就立即由现实转到虚幻上来。
艺术既不是物质世界的模仿,也不是强烈的感情的流露,而是对世界的发现。艺术家是用现实的材料,按照现实本身的形状,塑造出一个意象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新的解释,因而是一个新世界,一个新发现,一个新创造。
(七)接受美学:姚斯,伊泽尔
文学史是文学被读者接受并产生效果的历史,因此它应当是作家、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史,作家的地位、作品的价值是作家创作和读者接受的共同产物。作品的效果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文学作品的历时性,在不同的时代产生的效果不同。文学的共时性,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具有不同的理解。
使读者熟悉的东西陌生化,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浪漫主义运动,是转向外部世界,通过心灵与风景的沟通找到他的真实自我的活动。这种审美,是一种对故园的思恋,是一种对失去的朴素生活的怀念追思。
十八世纪,维科提出“历史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人创造的”这一名言,“诗意的创造”完全摆脱了“模仿自然”。二十世纪,现代艺术否定的不再是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区别,而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区别。
我们应当把感知和想象作为人接近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前者需要客体对象实际存在,后者则取决于客体对象的不存在或者缺席。
隐含的读者。预期他的存在。
“意味”是指读者发挥想象力调动自己的经验填补文学文本视野之中的“空白”,吸收文本意义到自身之中所产生的效果。因而它带有因人而异的主观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