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三国》之二:
谯东精舍没苍苔
一一访毫州曹操故里
作者/范文章

在三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当首推一代枭雄曹操。怀着对他的一片景仰之情,我去毫州寻访了他的故里。
据郦道元《水经注》载:“亳州城东有曹太祖故宅,所在负郭对廛,侧隍临水。”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帝,故又称“魏武帝故宅”。经专家考证,曹操故里应在今毫州东郊的甘湾一带。他生活的东汉时期,这一带丘陵起伏,林深木秀,田畴万亩,四季飘香。特别是那条绿绸带似的涡水,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限的灵气与生机。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丕随父曹操回故乡祭祀祖墓,沿着涡水纵马饱览故乡风光,曾作了一首《临涡赋):
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
鱼颉霸兮鸟逶迤,雌雄鸣兮声相和。
萍藻生兮散茎柯,春水繁兮发丹华……

古老的涡河至今仍风光旖旎
毫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三千多年前,商代成汤曾建都于此。西周时,属诸侯封地焦。春秋时,曾名焦邑。秦置谯县。三国时设谯郡,与邺城、洛阳、许昌、长安同为魏的“五都“之一。这里地处一望无际的淮北大平原上,涡水缓缓地自西北绕向城东,水流平静,景色秀丽。在古代,涡水常年桅樯如林,舟楫如梭,是东西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谯地商贾辐辏,会馆棋布,为神州大地上的一个繁华的商埠。曹操自幼就生长在这个神奇的地方。其父曹嵩担任过朝中司隶校尉,后升为大司农、大鸿胪。他还在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花“一亿万”钱买官当了太尉,然而不到半年,就被免官。在董卓进入洛阳,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之前,曹嵩避难回故乡居住,大规模扩建故宅。曹氏故宅到底是什么样子,遗憾的是史书中没有记载传世;东汉至今年代久远,除了遗址还保留着,也没有什么建筑可寻。所幸的是“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有一次随曹操回了趟故乡,写过一首《赠王官中郎将》,使我们从中略可窥见一斑: “众宾会广坐,明灯喜炎光。清歌制妙声,万舞在中堂。”仅从这几句诗中,就不难看出曹操故居当年的规模。试想,众宾客在中堂“广坐”,于明灯照耀下,聆听“清歌”,观赏“万舞”,那故居该是何等的屋宇轩敞,宏丽辉煌!可惜的是,这一切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化为乌有了。据史书记载,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九月,曹操得知刘备受袁绍之命侵扰汝南,便率军南征迎敌。刘备闻讯,掉头南下投奔了荆州牧刘表,汝南之围不战而解。曹操率军北归,正好路过谯县,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一进城,他便急匆匆地来到祖居门前,然而眼前的一切,却使他大吃一惊,幼年时生活过的家园已面目皆非,处处堆满了碎砖烂瓦,长满了杂草野卉,就连门前那棵自己幼年不知攀过多少次的老榆树也枯死了。他在城中的大街小巷走了整整一天,“旧土人民死伤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虽然乡音依旧,却没能见到一个熟悉的人。打听起幼时和自己一起打猎游玩的伙伴,知道他们家里不是父母惨死,就是兄弟离散;不是妻子饿亡,就是儿女夭伤。故乡几经战乱,已经破败得不成样子了!看着故乡的一切,曹操不禁“恞怆伤怀”,心想,自己当初举起义旗,本是为了除暴安良,造福乡梓,可眼前的破败景象却使他目不忍睹。他止不住潸然泪下,欷歔不已。当天晚上,他就在祖居的废墟上,发布了一道《军谯令》:“凡跟随我出征的将士,死亡了没有后代的,可以让其亲属作为后代,由官府分给田地,并配牛马耕作;要设立学堂,让他们去读书。同时,还要给死亡的将士建立祠堂,让后代春秋祭祀……”
我问亳州的朋友:“曹操的故居大概会在什么地方?”朋友没有立即回答我,而是把我带到了毫州城的东边,指着一片开满芍药花的农田说:“据亳州人世代传说,曹操故居就在这一带,但具体地址谁也说不清了。”朋友说的也是我预料之中的,所以我也并不感到特别意外,但仍不免觉得有些失望和遗憾,一个劲儿地凝视着那片灿若云锦的芍药花发起呆来。朋友见我一脸狐疑的神色,又说:“虽然曹操故居今已杳然无存,但故乡人为了纪念他和他开创宏图大业的伟绩,历代都注意保护了与他相关的文物古迹,至今仍有大量的遗迹可供人凭吊瞻仰,我们先去看看曹操运兵道吧。”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在战官渡和攻邺城时都曾使用过“地道战”,并且都取得了胜利。他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剪除了吕布、袁术、袁绍、张绣等割据一方的军阀,统一了大半个中国的土地。每次征伐,他都要以先世本邑谯地为要冲,首先治兵于谯,由谯发韧,然后逐鹿四方。他一直把谯地作为屯兵、屯田、储粮、制造兵器的后方基地,在谯地操兵练武,演习阵法。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他专门在谯地修筑了运兵道。我们回到亳州城内,在一座现代化的建筑前边,看到一座仿汉代风格的门楼,门楼前站着几位汉代装束的武士,这里就是曹操地下运兵道的入口处,运兵道以城内的大隅首为集结点,顺着城内的主要街道,在地下向四面延伸,分别通向城外,今已部分修复并对游人开放。


亳州古地道长达四千多米,被誉为“地下军事长城”
我们进入地道内,并不觉得空气是多么的浑浊,也没有让人闷得窒息的感觉。借着照明灯昏暗的光,我们看清了运兵道里的一切。据朋友介绍,当时谯县城内的运兵道纵横交错,结构复杂,布局奥妙,变化多样,能直接通到城外。曹操把为数不多的士兵从运兵道暗暗送到城外,然后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如此循环往复,使人摸不清他到底有多少兵马,从而麻痹敌人,出奇制胜。这些运兵道距地面大都在二至七米之间,分土木结构、砖土结构、砖砖结构三种,在“T”字形的转弯处筑有障碍墙,仅容一人侧身通过。道壁上留有方形龛洞,供放油灯照明用。券顶每隔一段距离,留有透气孔,直通地面。在双道并行时,两道间还留有方形传话孔。运兵道内现已发现有作战遗迹,并有猫耳洞、掩体、绊腿板、陷阱等军事设施和枪棒、弹丸、刀戟、战灯、铜镜、衔枚等军事用器。这条长达四千多米的运兵道,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其价值远远超过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古城池,被誉为“地下军事长城”。我们从运兵道的出口走上地面,好久好久,仿佛还流连在那悠长的地道里,回忆着在那里所看到的情景,使我们不得不钦佩曹操作为一代军事大家的天才智慧。
曹操的青少年时代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的足迹踏遍了家乡的村村寨寨,对家乡倾注了无限的深情。家乡的淳朴民风、秀美风光陶冶着他的心灵。少年曹操常常到谯县郊外去打猎,骑马射箭,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一天,他和一群少年伙伴相约到郊外打猎,刚到一片树林中,他突然纵马向前面的悬崖驰去,眼看就要跌落深渊,小伙伴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忽地猛勒马疆,随着一声长嘶,那马腾空跃起,转过头来,双蹄“蹭”地落了地。还没等小伙伴们从惊恐中还过神来,他又拉弓搭箭,随着“嗖”的一声,一只大雁应声从空中落在了地上。他不仅武艺高超,而且胆量过人,十岁那年,曾在涡水披浪击蛟,一时被乡里风传。投身东汉末年诸侯征战的舞台以后,他以谯郡一带为根据地,不断地在军事上扩充自己的力量。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他“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淝水,军合肥”。他在谯郡推广屯田,奖励耕战,促进了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使自己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增长。为了筹集军响,他亲自视察督导,于谯城东西各筑一高台,指挥耕种。东郊为东观稼台,后建为大悲寺;西郊为西观稼台,后建为崇兴寺。据崇兴寺碑文记载:“郡之东西台也,相传为魏黄初时所建,所以表邦镇名胜也。东台地辐辏,四方宾至者或邮会其中,故多车马焉。“他把谯郡作为可靠的战略后方,在涡河操练水师。有时打了胜仗,他还要在家乡犒赏军队和父老乡亲。现存毫州东南的八角台,据记载就是曹操在东征吕布凯旋后奖赏军士和阅兵的饷军台。如若在仕途上失意或在战争中受到挫折,他也要回到家乡,以浓浓的乡情抚慰心头的创伤。他三十三岁那年,因受权贵排挤,被朝廷调任东郡太守,他坚辞不就,愤然托病辞官回到谯县,在故乡闲居了一阵子,于城东一条叫泥水的小河旁修建了一座小屋,同夫人卞氏一起在这个低洼的地方安居下来,谢绝宾客,春夏读书,继续研究兵法,注释兵书;秋冬则骑马出外打猎,自寻乐趣,陶冶性情,过着隐士般的生活。清代桐城人刘开曾作有《魏武帝故宅》诗,诗曰:
谯东精舍没苍苔,射猎冬春亦壮战。
乱世纷坛谁识主,奸雄猜忌尚怜才。
成功天限三分局,飨土风生八角台。
知己归推乔太尉,墓门祭罢泪犹哀。
东汉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冬天,卞氏在这里生下了曹丕,他就是后来的魏文帝。家乡人于此处建起谯令寺,今寺虽废,遗址尚存。此诗从已经被岁月凐没的精舍叙起,歌颂了曹操冬春射猎的壮举,以及后来运筹帷幄、唯才是举、荡平中原,终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丰功伟绩。
同曹操一样,儿子曹丕对生他养他的故乡也倾注了一腔深情。他多次于戎马控偬中回到故乡。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三月,他随父回到故乡,协助造战船,练水军。七月,随父率军南征,十二月又随父回到故乡;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八月,他效法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之举,率军回到故乡祭先茔,乡中父老扬尘遮道,奉觞进酒迎接。他大飨将士及故乡父老于城东,设伎乐百戏,并立坛于故宅,建立大飨堂。坛前立有“大飨之碑”,由钟繇篆额,曹子建撰文,梁鹄书刻,时人称为“三绝碑”;曹丕称帝后,于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定“五都”,以谯县为陪都之一;黄初六年(公元225年)五月,他率军东征,再次回到故乡,八月,先是从水路循涡水入淮河,后转陆路抵徐州。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他于洛阳病逝前还遗诏后宫淑媛、昭仪以下归其故乡。


曹氏宗族墓群,汉阙林立,石刻队列,一排庄严肃穆景色
曹氏家族世居于谯,自曹腾发迹以后,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家族。今毫州城南郊绵延几公里的古墓群,即为曹氏宗族墓地,故乡人亲切地称之为“曹家孤堆”。那里埋葬着曹操父亲曹嵩,祖父曹腾,曹腾兄曹褒,褒子曹炽、曹胤等人。墓冢的北面有碑,其中曹操祖父的墓碑上镌刻着:“汉故中常侍长乐太仆特进费亭侯曹君之碑,延嘉三年立”。碑的北面是庙堂,今仅存基础。我们出毫州城南行不远,便到了面积达五平方公里的曹氏宗族墓群。今亳州的魏武大道,据说就是当年通往曹氏宗族墓群的陵道。过去,曹氏宗族墓群汉阙林立,石刻对列,古木参天,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故乡文物部门有计划地发掘整理了其中几座墓葬,发现墓由甬道、石门、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东西偏室组成,墓内建筑设计工整匀称,甬道两侧有“文武门侍”汉画像石刻,造型逼真,镌工精美。墓室四壁及穹隆上布满壁画,虽因年代久远而脱落残缺,但彩绘的图案仍隐约可见。墓中残留有大量的铜缕、银缕玉衣,象牙、玉石、琉珀雕刻,鎏金车饰,青色瓷器等珍贵文物。据介绍,其中被编为汉墓一号的曹嵩之墓,是一位农民在田地里耕作时,犁出一个大洞才无意间被发现的,令人惊叹的银镂玉衣就出于这个墓中。这座墓为石砌墓,用近千块条石砌成,石壁上绘有仕女图、天象图、游天图、仙境图等汉代图案,整座石室建筑浩大,气势非凡,伊然一座宏伟的地下宫殿。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从墓中出土了三百八十三块有文字的墓砖刻辞以及石碑、印章等,字体有篆、隶、章草、草隶等,分朱书文字和划刻文字两种,每块字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其内容大体为墓主姓名身世、生卒年月;曹氏族人,部属的奠敬赞颂哀吊之辞,诸如“故长水校尉沛国曹炽”、“会稽曹君永年”、“苍天乃死”等。字为阴文,用锥划刻,然后烧制而成。笔法自然,体势流畅,结构合理,用力适度,细细揣摩,似觉如锥划沙,如钗拆骨,每一块字砖,都是一块独立而精到的工艺品。这些墓砖刻文,不但对进一步研究、考证曹氏宗族历史有重要的价值,而且为研究我国文字源流以及书法、篆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墓砖刻辞中时常可以看到的“文”、“文学”等字样,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曹氏父子在建安时期的文学地位。
在曹操故里,还有魏武帝庙、魏文帝庙、谯望楼、饮马坑、拦马墙、曹巷口、夏侯巷等遗迹。出于对曹操父子的崇敬,这些遗迹有些难免有穿凿附会之嫌,甚至还会有荒诞离奇之疑。面对每一处遗迹,故乡人都能讲出一连串神奇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是对曹操父子真诚的颂扬。尽管历史已过去了一千七百多个年头,不息的涡水仍在流淌着对曹操父子悠悠的怀念……

作者介绍:
范文章,南阳方城县人,知名文化学者,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原《青年导报》社长兼总编辑。有《地脉》《呼吸中原》《皈依》《中国历代名人墓地纪游》《踏访三国》《萦记》等多部文集出版。
投稿咨询:
曹 魏(字德讓,号文會,九二一文化智库都市头条编委,资深新闻媒体人,文化评论撰稿人)微信:caoweichina QQ:774204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