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谈“七绝” 重视“起承转合”和立体感!
七绝的写作,世人皆爱以其“法”来归纳,列出几种几种方法的模式。其实,每一条“法”都不算是法,它只是七绝表现之特点的一个小小方面而已,仅相当于一点皮毛。
舍得老师认为,写诗之法,当以“自然之法”最为基本法。所谓“自然之法”,就是结合这种文学体裁特点,按自然的客观认识规律,以及自然的情感反应——顺序、程度、感觉面等主观意识流为构思取向。不同的客观存在以及不同的主观反应,必然构成一幅不同于众的诗情画意。也就是说,一切顺其自然,诗意自在其中,法也自在其中。

这么说,初听起来有点空泛的感觉,稍晚一点,再结合具体的诗例作品来说明一下舍得老师的这种诗学思想。目的是让学诗者学到的是诗学之本质,而不是仅仅去模仿诗词的一个个外壳。聪明地学诗,必然使自己的诗作通透灵动。笨拙地学诗,那么很难期望你的诗意飘逸高雅起来。把这种认识反映在诗文的结构安排上,符合人们对事物审美的习惯性认识,当然就会使得诗文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了。其实,“起承转合”不是仅仅被诗所用的,它反映在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的每个变化的事物过程当中。说句专业一点的话,它反应的是一种时间上的不可逆特性——也就是逻辑性(因果关系)和有序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变万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时间的不可逆性!这是我们对我们这个世界认识的基础所在,当然,也是我们写诗的基础所在。把握好并严格遵循这种客观规律,才是繁衍出各种写作“方法”的根基所在。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才是真正的万法之法,万法之宗!
所有的写作方法,都是建立在“起承转合”的基础之上的。不论是教你怎么写第一句第二句或第三四句的方法,只要违反“起承转合”的概念,就没好的方法可言。相反,如果正确认识理解并运用好“起承转合”这四个字,那么,我们自己就可以创造出各种“方法”来。这才是我们需要掌握的诗词写作门径!面对初学者的写作,舍得老师最强调的就是诗的“结构”,面对一些有些根基的“高手”,他看重的依然是“结构”。舍得老师讲诗评诗,也是以结构为最基础的出发点。比较清晰的能说明结构的性质,当属七律体裁,因为这种体裁对诗之架构的层次感和稳定感要求比较高(这个后期专题讲)。而我们写七绝,其结构特点在于一个“活”字上。

舍得老师还强调七绝的特点要注意特殊语气的运用,尤其是疑问句、否定句以及否定之否定这类的语气。善用这类的语气,就突出了七绝的特点所在。其实,这个语气的效应,就是结构的特点。平淡的叙述中,因为语气的变化而使人的感觉涣然一新,这就相当于万丈高楼平地起——感觉上的变化突起。
形象点说,七绝重视的是“立体”效应。除语气特点之外,意象场景的分布变化,推拉移动,也是决定其立体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空间感和时间感的搭配错落,是造成诗意突兀峥嵘的必要手段。试看个例子: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起句“寻得桃源好避秦”是在空间跨度上来描写的,而承句“桃红又是一年春”则是落笔在时间跨度上了。这种时空交汇的方法,我们要充分体会理解并熟练掌握的。这样以时间和空间的交换融合的写法,也可以利用在我们写诗之中的对仗句或做对联的上面。
一般来说,出句侧重在时间尺度上描写,而对句则以空间意象来对应,反之亦然。这样,至少可以避开所谓的“合掌”之病。喜欢对联的朋友最好能注意一下这个特点。制造诗意立体效果,还可以借用空间的立体效应,诗意的“立体感”和自然的立体感也是有内在联系的。
(小提示:这诗里的两个“桃”字不是诗病,而是有意炼出的“重出字”。在这里起到的是一种过渡、递进及接续的作用,在诗感上也表现为一种脉络。

比如这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特别美吧?他给我们展现的就是非常立体逼真的美丽画卷。这里就是利用了几何上的对比效果。“孤烟直”和“落日圆”体现的几何形状就不一样,一个是直线,一个是圆。“大漠”“落日”“长河”“孤烟”就体现了这些几何上的各自特点,不仅形状而且还有“动”和“静”的变化。“大漠”是广貌的平面感,“孤烟”则是对应这平面上的呈现90度角的线条。大漠的平面是二维空间,加上与平面有90度角的孤烟,则构成三维空间了,立体感自然就表现出来了。
同理,纵向和横向的比较、高处与低处的错落、等等等等,均可构成“立体”效应。我们这里不是讲几何原理,而是利用现实的几何立体感,来表现我们诗意的错落和变化。在景色描写上有所设计地利用这些特点,不是什么难事,重要的是,你要善于往这上面想!我们再举个例子来体会一下: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老韦的这个诗我们举例过,我们从诗境的立体效果的角度再来看一下。起句“独怜幽草涧边生”,写的是涧边幽草,低头看去,那自然是以片来论的,平面的,而且是低位的。再看承句“上有黄鹂深树鸣”,则是在这平面之外,拔出一个高度的立体感了是吧?树,树上的鸟,与平面形态的成片的“幽草”垂直就构成了立体效果。
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前面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不是有其相同的内在规律?对了,所谓写作时要摸索的经验和规律,就是这样一些写作的特点。
现在归纳一下,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对应和联系,写了一个场景,那是空间的表现,再写上这场景所当的时刻或季节,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时空的交叉表现,那么,这场景是不是就自然活了起来?
再举个例子:
《蚕妇吟》——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我们再看这前两句,起句“子规啼彻四更时”说的是啥,当然是时间概念了。下面的承句呢?则是从空间角度来落笔了“起视蚕稠怕叶稀”。说到这,不得不提醒初学写诗的朋友,在时间和空间的对应上,要“对”的上,时间是那场景的时间,场景是那时间下的场景,不可搭错车而搞乱了时空。
强调“立体感”是七绝写作的一个特殊特点,其实,只是在七绝上表现的强烈一些,在七律五律五绝等形式上,这种造型艺术的认识是一样的,具有通感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理解。如我刚说的在对仗上的使用,律诗的中二联是要求对仗的,那么,在写对仗句的时候,我们也这样考虑场景的布置和设计,则不会出现重复、平淡、雷同等“合掌”一般类的现象。
结合诗体的起承转合,我们还要考虑的更多。比如我前面举例,主要是针对前两句的景色铺垫而言的。我们让诗中的景致立体起来了,当然也就使我们的诗意活了起来。景语即情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吗?是的,表面上看纯粹是景色描写,但这景色震撼的是我们的心灵,它触动的是我们的感觉。我们透过这样的诗句,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此景之下是何等的情绪状态——被大自然的壮观景色所震撼,所激发、所敬畏。同时,体现了诗人此时的心境也是无限地辽阔。写的是景,其实写的更也是情!这就是我所说的——景语即情语!我们进行诗词创作,真正修炼的其实就是对景语的如何把握运用上。

写几句情感类的话很容易的,喊悲伤啊,说忧愁啊,道喜悦啊,书寂寞啊,这很容易!但是,不让你直接说,而是要用景色的描写来反应出你的这些情绪状态却不是那么容易啦!用的好,说明诗学造诣高,用不好,那么就继续修炼——这是艺术修养的修炼,是文化底蕴的充实。
那么,话说回来,就一定要先写景吗?不一定!所谓起承转合,这里的“起”只是指开篇而言,以景色而起,是多数的写法,但不是唯一的写法。诗言志,说的是感,是情绪,我们当然也可以开篇就以感言而起了。这同样也是一种“起”。
小编费力整理出来不容易,喜欢就收藏转发一下吧!欢迎评论区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