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吴建远(2022.01.02)
千万诗篇留
骚人留翰墨,诗词进景区。
北固山被打造成诗词之山。镇江史上数以万计诗词,与北固有关的,已被精选在设计成枪戈形的路灯柱上的诗词布幛,柱之左右,一红一白,红色是诗词,白色是5A景点“北固”徽记。这一路张挂过去,飘飘然逶迤行进,是北固锦旗秀,是迎客仪仗队。与两侧或常绿葱茏,或落木萧萧,或古道巨石横陈,或城墙磅礴突兀,或佛寺梵音,或高楼耸峙……恰互为映衬,彼此为景。




多少诗人加入此行列:大咖孟浩然、李白、罗隐、范仲淹、王安石,唐相李德裕、清帝乾隆,亦有名气小一些的历代骚客——
唐:
孟浩然送弟还乡:归泛西江水,离筵北固山。
张子容重阳登山:徐州带绿水,楚国在青霄。
戴叔伦怀古:三分归汉鼎,一水限吴州。
罗 隐感慨:高亭暮色中,往事更谁同?
宋:
范仲淹寄友人,轻灵写景:春山雨后青无限,借与淮南洗眼看。
王 存登山顶,沉重慨叹:废垒何茫茫,山川回纵横……
元代亦有萨都剌等诗人游北固诗。
明:
顾梦游绘春景:南浦蘼芜烟似梦,东风杨柳雪为花。
龚鼎孽写秋色:万井寒吹雾,千峰淡写天。
清:
费锡琮引典寄兴:潮来徐福岛,山出寄奴泉。
乾 隆比对古今:北固当年战守冲,峣峰今见有乔松。
更有扶桑诗人阿倍仲麻吕(晁衡),诗留碑石《望月望乡》: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
而其翘楚者,王湾《次北固山下》、辛弃疾《南乡子》、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也。
走曲径,上古道,行龙埂,拾级,下坡,一路彩幛招展。冬日暖阳,由林间撒下斑驳的光影在赤红的诗词布幛上。给游客别样的观感。
正是:诗在光上流,景美布幅外。冬来南徐州,最美多景楼。
第一江山楼
古甘露寺外长道之东端“南徐净域”券门正对的,即是吴琚所书笔力雄劲的“天下第一江山”楷书石刻。笔者学生时代游北固山,烂记于心,深以为豪。今观此楷书,凝重大气,又流转自如,恰君临天下,意气风发。山不在高,有圣则名。蜀帝、梁武金口玉律,北固自然“天下第一”。其亦名实相副:一曰山水形胜;二曰文化底蕴;三则历史地位(当时曾是东吴政治中心)。

吴琚,南宋书法家。书体近于米芾。前人评,米芾狂放怪诞,而吴琚生性温和。因性格上的差异,运笔结体,吴书更为俊逸俏丽。其《识语并焦山题名》,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亭楼无数。
祭江亭外,此际腊梅芬芳。祭江亭又名天下第一亭、北固亭、凌云亭。相传刘备夫人孙尚香在此祭夫投江。而今但见,亭翼然临于山顶,联粲然题满柱上,景阔然展于眼前。
由祭江亭往左。我兀自赏梅摄影。同行呼观窗雕。头顶危楼廊上有与平地游客对话者。
过圆门,见一楼廊柱正是丹徒解氏宗祠见识过的楠木。粗而本色,基座为新莲花图案。有游客在下念碑石简介。我始悟:此“满眼风光”北固楼也。即下阶,见果为“以楠、柚为主材,榫卯结构”。2010年复建。

北固楼
门前楠柱长联及门楣横批,写尽千古江山、千秋霸业:
气吞吴楚看六代枭雄此处曾留霸业;浪涌乾坤叹千秋骚客斯楼独望神州。
东南胜概。
一楼大厅,墙挂领袖书辛弃疾2首北固楼词,书体恣肆秀绮。架陈木雕北固山景,山体奇拔而起,雕工精致老到。
上楼须着鞋套。楼梯、天顶皆木结构,簇新而恢弘。二楼悉陈法书件件。三楼遍列今人诗咏“镇江新24景”。诚所谓“仿旧貌而不泥古,存古意而有创新”。
楼廊瞰大江,一派辽阔苍茫景象:山下是曲曲江边栈道,中间汤汤江水,对面逶迤江坝,茫茫江北,此岸金焦相望,楼厦林立。
惟于此际,我们才明了千古英雄所寄兴,骚客之咏怀。刘备叹“天下第一江山”。陆游“往事忆孙刘”,辛弃疾“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陈毅感慨:“不要看画了,这里就是长江万里画卷!”

北固楼俯瞰江景

北固湾
紧邻北固楼的,是“天下江山第一楼”多景楼。楼名取自李德裕诗句“多景悬窗牖”。今楼亦新世纪重修。惜暂时闭馆。我等只可绕楼三匝,徘徊仰视。

多景楼
古来名楼,向以诗文流芳。鹳雀楼标王之涣,滕王阁举王勃,黄鹤楼列李白、崔颢,岳阳楼推杜甫、范仲淹,我镇江北固楼有辛弃疾,多景楼崇陆游、陈亮……
辛词早已脍炙人口。陆、陈亦深沉激昂。
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开篇从多景楼的形势写起。词人勾勒眼前江山,引出风流人物,激起图强自振的勇气。然孙刘已杳,天地悠悠,怆然泣下!但志士报国之心不灭。卒引西晋羊祜(字叔子)守襄阳之典,倡渡江北伐。
其后,陈亮亦赋《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二词俱彰显爱国情怀,为名楼涂上悲壮色彩。
忽西风起,铜铃叮当响——
00:00/00:00倍速
下午1小时漫步江边栈道,近距离观江水滔滔,江鸥翩翩。诚哉:不识北固真面目,只缘曾在此山中!置身山下,直面山体如壁立,危楼高百尺。岸上立“长江锁钥”牌坊,置“京口宝鼎”广场。江湾名“北固湾”。江边建“北固湾”别墅群。此新时代自然之景,社会之图。

江边仰望。左起:北固楼、是岸亭、多景楼。
甘露铸铁塔
才赏西津昭关石,又鉴甘露卫公铁。
清乾隆游甘露寺,曾咏赞“铁塔一枝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诗颇大气,缘塔非凡。
塔初为唐代石塔,润州刺史李德裕建。李氏后封卫国公,塔因名卫公塔。宋代重建为铁塔。明倒重修,后又倒塌4层。新中国1960年整修(现第一二层为宋代原构,三四层为明代补铸)。千年的厚重底蕴积于此。遥想当初,九级浮屠,凭刺破青天之势,展北固文化秀,以如椽巨笔之力,书镇江千年史。

如今的塔基须弥座,海水波浪纹,莲瓣纹,雄浑中不乏细腻,流畅里尽显庄严。仿佛万顷碧波,载慈航普度;犹如莲花宝座,凝铁塔根基。
每层塔座刻二龙戏珠,龙躯长而灵动,栩栩如生。塔身八面四门,雕佛陀,饰飞天。造像比例匀称,姿态生动优美。塔檐仿木构,铸斗拱、椽子、瓦垄,悉依宋代法式。二层塔身有8字联:“国界安宁,法轮常转。”祈愿社会安康,佛法永生也。


全塔以铁仿木构楼阁式铸制。经岁月风霜,多残损破缺,更显沧桑美。
造塔与寺的李德裕,曾三任润州刺史,后成为大唐宰相,封卫国公。李氏“创甘露宝刹,以资穆皇(唐穆宗)之冥福”。建寺之前先建塔。824年,李德裕在州属长干寺已荒废阿育王塔基内,取得舍利。佛舍利封入石塔次年,寺院落成,适“甘露降北固山,李德裕建寺因以为名”。
1960年整修铁塔时,地宫出土了千年之前瘗埋的金棺、银椁、舍利及李德裕撰写舍利记石刻等大批珍贵文物。2013年铁塔公布为全国文保单位。2016年国家文物总局启动对铁塔的维护工作。

地宫出土金棺、银椁,其内瘗埋佛舍利

2016年国家文物总局启动对铁塔的维护工作
如今,千年铁塔在新世纪的阳光下依然熠熠生辉。我们在塔下细细鉴赏,啧啧称奇,唏嘘慨叹,为北固而豪,因铁塔而赞。
北固怀师俦
此次游北固,小小一山,竟有相关数篇名文为吾师所作。游山,兼敬怀师俦。
其一为镇江师专中文系教授兼华东师大元明清文学博士生导师杨积庆老先生。笔者有幸师从杨老。犹忆毕业后头两年,为教学进修事宜,我曾返回母校,拜访杨老。还记得摸进小巷内老人的宅院,进门正看到先生伏案写作的熟悉身影,询问时,老人回答是师专学报约稿,在赶一篇有关李德裕与镇江的文章。这就是今天我在网上百度到的,发表于1994年的《三镇浙西 出入十年——李德裕与镇江》。拜读其文,见一个极具才干、廉政为民、政途坎坷、真实感人的李德裕,丰富了上文造塔造寺者的形象。

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敬佩李德裕的,是他接过一个无德无能、因兵变动乱而下台的小丑辈前任留下的烂摊子,而以自己的节俭之德,过人胆识与谋略,重兴地方风气,重振地方经济。如破除“亳州圣水”,取法当众试验,一如伽利略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救民于愚昧之外,还请命于朝廷。前一次,勉力进献朝廷旨令十分之一,同时奏明“臣若因循不奏,则负陛下任使之恩;若分外诛求,又累陛下慈俭之德……”后一次朝廷又诏进奉,李德裕以古喻今申奏,获得优诏罢进,解民于倒悬。仅2年,润州仓廪充实。李德裕虽“唐中世第一等人物”,处当时“牛李党争”之政治漩涡,屡遭贬谪,甚至累及家人。命运坎坷。

李德裕(787~850年),字文饶。
杨老学识渊博,熟谙掌故,论文资料详实,理据确凿,切中时弊。
北固山现有横江将军鲁肃墓。鲁肃墓全国至少传有3地:湖南岳阳、湖北武汉、江苏镇江。史界大多倾向于镇江说。

北固山鲁肃墓
杨老曾作《三国东吴鲁肃墓旧址纪念碑记》,镌刻在镇江一中校园内的大学士山上。碑文说明了鲁墓迁址北固原因、立碑意义,并于其间引家乡诗人评述墓主人“嘉行高谊”,后一点,正是杨老所长,常人不闻:
“清乾隆间,镇江著名诗人鲍皋展拜鲁墓时,曾有诗云:‘破虏封何在?巍然鲁大夫。霸图更代有,长者至今无。日暮烟平堑,江春酒满壶。指囷犹可作,差免哭穷途。’鲁大夫嘉行高谊,诗可概见……”
这,正与今日北固山鲁肃墓前亭联相吻合:“友亮亲瑜千秋佳话;拒操联备一代奇才。”或诗或联,俱高度评价鲁子敬。
杨老另有《重建芙蓉楼记》,刻在金山芙蓉楼。
而小杨老一辈的中文系李金坤先生作《复建北固楼记》(凡500余字,置北固楼上),其精华部分俳句亦畅达激昂:
若夫登楼远眺,俯仰天地,则满目欣然:长江画卷,一展雄风;三山如珠,项链天成;东港夨簋,名城史明;南郊诸峰,排闼送青;西津古渡,慈航救生;江河交汇,形胜钟灵。此则“满眼风光北固楼”之赏心悦目者也。……登斯楼也,则有览物畅神,怀古励今,爱我中华,自强不息者矣!

北固楼上《复建北固楼记》
此皆吾良师也。
览北固胜迹,品镇江历史,敬吾师人文。
往期精彩!!!
秋游镇江西津古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