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名: 兰、空谷幽兰、君子兰、上善若水。中共党员。业余时间喜好写小小说、写诗歌、写诗词、写书法、绘画。爱读书、旅行、喜欢交有正能量的朋友 、最爱独立思考、爱听中、西纯音乐和流行歌曲。
诗观: 由感而发、以意境如诗!喜欢用个性来诠释不同风格的作品!

▎杨艳玲诗歌专辑(三)10首
▎现代诗歌
▎烟雨襄阳 (组诗)
文/杨艳玲 (湖北省 襄阳市南漳县)
1、汉江白描
小水鸭
一只扎猛子,带着另一只
打开汉江到天空的折叠通道
更多的水鸟
从虚构的叫声中溢出
辽阔的孤寒
具体到岸边的芦苇、游船和沙洲时
有了短暂的不忍
此刻从昨天对折过来
没有人比我们更有耐心适合倾听
一座古城
它藏起的画角声,有呜咽的碑文
掀开雨线
露出一角临汉门城楼
水墨中抛出几块瓦片,几声鸦鸣
落在我们身上
2、古城如画
几度夕阳落入眼底。汉江的风
年轻依旧
吹散如雷贯耳的名字
襄阳古城,依次展开,如画
在故事里浓墨重彩
游人们络绎不绝。在江滩
历史湿透了
几叠厚厚的纸。我读过的书
此刻都被江风看淡
在水做的年华中,江山美人易老
此刻的夕光被拉成直线
挑起古城墙的两端
一个古老国度的盛世繁华被忽略
我在晚风的手心里安静下来
任由时光流淌入海
衔着诗句的翠鸟跃上仲宣楼
两千年的脚步,也可以慢下来
3、梦回楚国
借着午夜的一抹月光
拾拣指尖跌落的诗行
时光如白驹过隙
使我回到了上古的襄阳
进入睢古寨
领略了楚人筚路蓝褛以启山林的场景
我所见过的月色
北边荆山最美
南迁之路上,我是随着马帮迁徙的旅者
穿过襄荊古道
越过江汉平原
欣赏着长江波涛独有的风釆
在鄢城驻足,在郢地筑都
崛起的楚国傲视群雄
渑池之会
八百年的楚国成中华翘楚
西出武关的夕照,披在身上
"亡秦必楚"的誓言,犹在回荡
羌笛的悠扬
勾起了多少楚人的乡愁
一年两年三年………
又是几个轮回
在襄阳,这魂牵梦绕的梦境
始终是一段不绝的辉煌
时光转过2O22,太平洋的暖风
溯汉江而上
广德寺的钟声奏响了古老的祝福
改革开放的春潮在荆楚大地涌动
▎郭家土城札记 (组诗) 原创
文/杨艳玲 (湖北省 襄阳市南漳县)
1丶古村
绵延不绝的族人还在
土城墙不见
郭家土城村敞开整齐的街道
欢迎远来的客人
八百年的重阳古树精神抖擞
借着和风招手
几乎忘记了数次被雷击的往事里
频临死亡边缘的不堪
土围子扒倒的岁月
离它的建成已是一百多年了
“破四旧”后的这些年
安宁祥和,的确不需要防御什么
最重要的是人心,向善向稳
一心奔向富庶和谐的生活
就象村中的三百亩荷花池
一夜过后,就姹紫嫣红
2、重阳树
一棵古老的树,占据了中央位置
以之为圆点,画卷渐次展开
它荫蔽了半个村庄
仿佛是村之王者
听老人们讲,多年前也是一个小树
和村里的第一间土屋同时立起
与远道而来的郭氏先祖
一起在此扎根
它与族人共历八百年风雨寒暑
开枝散叶
树老了,人多了
新的房子围着祖屋一圈圈地扩张
村里的人都爱在古树下聚集
喝茶,下棋,聊一些家长里短
无论走多远他们也会回家
仿佛在这里坐一会儿心就有了归属
3丶荷花池
相邀于去赏荷花
郭家土城村创建了最美村庄
花儿如约而开,挥手招唤
在七月,为乡村添彩
荷花池,曾经的一个荒废的烂泥塘
长满了烂草
多年前的郭家土城
一直是脏烂差的代名词
富裕起来的郭家土城人
开始注重人居环境和质量
整理后的荷花池
一夜之间呈现美丽画卷
热心建设的领路人
为村庄的明天又在规划蓝图
不仅仅是荷花
会有更多姹紫嫣红
▎石桩河的掠影 (组诗)原创
文/杨艳玲(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
1、
为什么叫石桩河?
我看见了河,却看不见石桩
沿河而下,见到的石头不少
却没有桩样
走着,走着,路逃离了河岸
河也玩起了捉迷藏
我看见了一座山,被流水凿出
长长的孔
像一个巨大的石桩
它未能拴住一条溪流出走的愿望
如若拴一匹骏马
也需要一条是够长的缰绳
来过这里的人,都会被拴住目光
石桩河的山水
就是这么神奇
2、
人传龙有九子
四子最善
龙子有幸,找一处美丽山村安家
石桩河人有幸,与龙为邻
看不见深邃的四龙洞
只见一泓吐纳的清泉
一颗重阳木立在洞囗
枝叶间隐匿着千年的龙魂
一条溪流在石隙与荆棘中游走
像新嫁娘留念故土
一条瀑布从悬崖上倾泻而下
才有猛龙出山的气势
一条河的生命,源于龙洞
一个古老的村庄,因洞泉而立
喝了四龙洞泉的石桩河村人
见人就说自己是龙子龙孙
3、
有山的地方,必有美景
有水的地方,必有村庄
石桩河
有山有水有美景
四龙洞塌了
洞泉不竭
四龙庙没了
感恩之心仍在坚守
水是山村的命脉
人是景中的魂
一颗重阳木庇护了石桩河
是千年不绝的见证
端着金饭碗守着贫困
那是从前的日子
如今的石桩河人建设家园
掀开了乡村振兴的序幕
注 :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石桩河村李庙镇东北角
▎蝉 鸣
文/杨艳玲 (湖北省 襄阳市南漳县)
和你一样爱唱歌的
很多
但没有谁的热情
比你更持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