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一诗寓目,带来的其实是个综合信息,包括诗作者的思绪、表达力,甚至性情特质,俱在其中。评诗,则是评者对这些综合信息的判断与评价,究其本质,乃是经由诗这个文本,评者与诗者之间一次关于诗学主张、诗歌艺术的举例式对话。
这个对话很有意义,因是一诗一评,可以避免掉凌空蹈虚的浮泛探讨,以及,脱离创作的无效建构,双方在具体文本上的观点碰撞,总会清晰些,真切些。同意与否另说,但各自明白对方在说什么,总是让双方更易于获得启发。
有鉴于此,虽然日常事繁,总也愿意在小楼平台上,对着具体而微的创作,贡献自己的一点浅陋之见。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评者不一定强于诗者,评者意见也或许有偏颇。然而现行的评点机制,却有点评者一锤定音的意思,诗者再无说话的机会。既然可以“评诗”,可不可以再来个“评评诗”,让诗者获得一个再探讨的机会?一个小建议,供小楼参考。

《每周试玉》嘉宾张庆辉点评辑
(2021年)
张庆辉点评:起承转俱有致;让春先火小阳台,有画面感,可喜。张庆辉点评:尾句为古典(古墓)派不屑之“弄巧”,然此例巧不失厚。可见创作手法之争,殊难定论。张庆辉点评:结有风致且不独风致,于中几多生涯怅触。张庆辉点评:庚子年疫事速写,类似情景多多摄取,出以组诗,或可为历史注脚。顾及格律,以“核酸后”代“核检后”,略有不妥。张庆辉点评:起承俱妥,然尾句直言“浸在唐诗宋韵中”,泛了,且稍熟滑,什么是“唐诗宋韵”?应以景语出之,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并获得“唐诗宋韵”之美感。
张庆辉点评:梅诗难写,难脱“香自苦寒来”“横斜水清浅”“为有暗香来”之类。此绝别开一境,以“孤标春妒,东风吹落”喻人世一态,好。张庆辉点评:尾句扣“湖”。“新巧”虽时蒙古墓派讥,其实非尽不可,要在能绾合,有别趣。此例可证。张庆辉点评:前二句泛写,可作背景看,后二句落于一点,非特写为何?透过“好让”二字,隐可见一农人干完活坐自家田梗上抽叶子烟,心中踏实而笃定。张庆辉点评:景色佳,佳在何处?泛;落明霞,枝生新叶为翠绿色,霞为何色?引喻失义;青苔有梦,没道理,且与“频经雨”何干?“秀花”,估计引“作秀”之意,花开春日自然而然,以主观之意强花矣。
张庆辉点评:特昭告——我非钓,我摄钓;另,我受谀的。张庆辉点评:尽得于“直钩”。非斫轮手,定作“钓钩”也。张庆辉点评:首联起兴,平实流畅;颌联一梦境一实境,无言比对中,“常”“自”两个虚词不经意而精准,有大沉痛在焉;颈联及人世通则,似下笔无奇,然自有过来人之深慨;尾联直抒中有“向无人处”之细节,足令天下人子心头为之一颤。有言必称“蕴藉”者或谓结失之直拙,“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直拙不直拙?老杜之沉郁每为人仿,然老杜之直拙每不易学,此诗得之。张庆辉点评:可窥吾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凋敝农村,“几炊烟”,春节之后,打工人外出,农村人少;“耄耋年”,青壮大都离开农村,故土只剩老弱。写农村生活必田园牧歌,几成窠臼,似乎一触及实情就会破坏诗意,其实不然,诗及当下,诗及现实,诗道之传统一脉,未可弃也。此诗于一斑中见时代迁变,甚好。“翁”与“耄耋年”意重,可作“犁地人”。张庆辉点评:“混茫”“依稀”照应无遗;马头墙出,即扣宣城,切则不泛。斫轮手。
张庆辉点评:蛙鼓、明月、瓦房、家犬、柴门、阿娘,一连串意象组成具体而微的故乡,且,归乡人的心情亦隐约其间,饶有兴味,甚好。张庆辉点评:文人每喜作豪语,二两石灰即欲白屋一栋,虽奇气可嘉,终易遗笑柄。然此诗不在此列——于中华第一高瀑前设此豪喻,景喻相宜,豪情有自,不为虚妄。张庆辉点评:一场家国浩劫过去,作为战天斗地的过来人,为诗止于“欣哉、幸矣、食无忧、能苟活”,殊无谓也。张庆辉点评:巧诗一类。“方程式”自是别有寄意,转接欲四两拨千斤,然终觉空泛。张庆辉点评:以街头小品为时代画像,颇接地气,不入传统帮闲诗人目无苍生抵死抒情之窠臼,好。“正午”而“不撑”,“趋步”复“回头”,几个动作有因果有勾连,尺幅设色,杯水兴澜,识者会心。张庆辉点评:诗近口语,读来快意。然则,吾国百年苦难,多拜“经天纬地才”赐也,戏言耳,与诗无关了。张庆辉点评:平生多少事,一例等云烟。诗人每多岁华感慨,这不出奇,但若能恰到好处地藉具体物象出之,则易获厚味。结于“红枫叶上忘留言”,有形象有风华,有沉思有深慨,好。张庆辉点评:通篇怅惘弥漫。故主何在?大概率外出打工谋生去也。有“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之哲思,似亦有工业化年代乡村凋敝之叹慨。张庆辉点评:细节生动,情态宛然。描写早起新摘的带露黄瓜,未见比“粉刺青青未落花”更可感可触的句子。张庆辉点评:新闻入诗,首联叙其事,自是稳当,然转结仍之,犹是直叙式事实陈述,略无深意深慨。这种由始至终的纯自然主义描写,与本该言近旨远、精警隽永的律绝不合,浪费了题材。张庆辉点评:耐品。街头琴翁,每有来历,多生涯寒苦。“岁月凝成调,红尘弦上吟”即言此,自是妥贴;琴外事从曲中寻,极有身世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瞎子阿炳。浅语遥慨,好诗。
张庆辉点评:多年游子还乡情景,不直言其慨,俱由意象、俱由细节表达,且意象、细节抓取得甚为典型,故感人甚深。转结尤好,在僻远农村尚存老屋的朋友当更有会心。张庆辉点评:无趣人或诘,不就一锅鱼汤么?然以小博大,终得门泊东吴尺幅万里之效。若题材适宜,绝句之腾挪收放,达此最好。张庆辉点评:“令禁长街无倩影,炮轰大佛有余灰”,描写精准,的是某班作为;“瞠目”“曝腮”对得工稳,深见匠心;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不鲜见野蛮战胜文明的案例,此番阿富汗事,四十二年前伊朗事,俱可作如是观,为此,“打脸文明”时语入诗,貌似遣词轻率,实则极切此事,有深慨存焉;另“曝腮”与“地球村”“打脸文明”一古二今,于同一首中兼容,亦是相映得趣;今有作旧派诗人,时为“古雅”所障,恐觉时语碍眼,此刻舟求剑胶柱鼓瑟辈,不足与论。张庆辉点评:一二四联,俱出以景语,甚切季候,且非纯景语,有莫名惆怅在焉;第三联本欲代入个人身世之慨,如老杜“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类,然下语空疏,不够典型,终觉流于一般了。张庆辉点评:色彩比对鲜明,尾句亮了;灰蓝时代红衣女,想来应是改开前后的七十年代末吧?确系奇女子,年代故事引人遐思;“认新知”三字,稍凑泊,略费解,可酌。张庆辉点评:借鱼佛对视之图,讽信任缺失之世,立意甚好,亦达之。张庆辉点评:为时代画像,且出以细节,出以诗家语,可补史。张庆辉点评:有情景,有细节,读来亲切温暖,直欲随秋入画。张庆辉点评:一般游子回乡感受,前二句典型细节丰富,的是故土风物;尾句直以抽象词“旧时光”出之,稍泛,不若继续结以典型景语,感染力或更强。张庆辉点评:融岁月缅忆与世相感喟于一手而不觉违和,甚好。张庆辉点评:细微,精切,可喜。“鹊喳喳”扣“便自夸”,“今不懒”扣“小爪印”,内有因果 照应;“个字”“梅花”形象可感;“柴扉”“破晓”“炕暖”“阶前”,诸般应有信息无一漏失。篇无冗句,句无冗字。大好。张庆辉点评:“尚有痕”本熟语,然接“草木初凋”则精准而不泛;转结得趣,“暖阳如仆”生新别致,可标“安氏首创”,后世袭用,须注明出处。张庆辉点评:其余不评。成语直接入诗之弊在此诗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二十八个字,“满腹经纶”“守株待兔”“肚大腰圆”,成语竟占了十二个字。成语入诗宜慎重,因成语多为四字,且已有约定含义,字多意陈,难避熟滑,很不经济,一般情况下,是有碍营造诗意的。当然,成语化用入诗,如手法高明,则有别开生面之效,如“人如天马行空惯,笔似蜻蜓点水轻”之属。
张庆辉点评:颇切,首二句的是西域风物;转结亦有味儿,有“风雪夜归人”之暖,“四五家”或 为写实,就诗意而论,不若“一二家”也。张庆辉点评:可不咋的?茶酒之异,的是中年。“争知”“空话”,转承不容分说,更深昨日之日 不可追之憾;尤“二三十岁好生涯”,平淡语,至深喟——谁个中年无此叹?张庆辉点评:前三句俱可,终觉“寂寞数桃花”结得不够圆融。张庆辉点评:为四十年城市化背景下的凋敝乡村画像,转结沉痛,料共情者众。张庆辉点评:前二后二,生态、气度反差强烈,善抓典型细节,颇见拟人手段。尾句孤平。张庆辉点评:前三淡极静极,尾以“一橹声填”,生机忽现。好。张庆辉点评:前六状秋冬典型景象,兼有情味儿;尾联直抒胸臆,流于直白,意亦陈旧。
张庆辉 1970年生,重庆云阳人,定居云南昆明,《小楼听雨》诗词平台评论委员。曾任某都市报评论部主任,现自营传媒公司。爱诗词,好交游,性旷达。
编后絮语:
敬告小楼各位点评嘉宾老师,如有兴趣将您在小楼的点评内容结集刊发(形式如本期),请私信章雪芳。同时也恳请您,写下自己跟小楼的故事,指出小楼的不足,提出您的建议,以利《小楼听雨诗词》这个平台能更好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