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师范记忆》
说明:
这是一篇同学聊天调侃文,同学们都觉得写得好!我认为真实反应一个时代,反应我们这代一批人的共同命运。文章调皮、幽默、风趣,有保存收藏意义。因此,编辑此文,以供同类人阅读与收藏。
文/陈义德

82年秋开学季,来自商洛七县的50来头大男大女,汇聚在凤冠山西,丹江北岸,老君殿处,陕西省丹凤师范学校84级四班有个叫付章记老师的班级里。我们这帮“乌合之众”,因有了民教中师的好政策和前世修来的缘分,成了这辈子难舍难分的同窗挚友,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同学情谊!
班级拢共雄的40头,雌的10来条。年龄参差不齐,性格千差万别,人品都很优秀。雄的虽说不是歪瓜裂枣,却也不都是酷毙帅呆;雌的倒是一个个风摆杨柳,风姿绰约,韵味十足。沉稳老练的当了学生干部,有文艺范儿的弄弄文体,知识不足的翻翻书本,调皮捣蛋的学老师腔调,胡思乱想的整天瞅好看的半老徐娘……
学校生活很规律,也很单调。差不多是宿舍,食堂,泡教室;课余活动也不少,打球,进城,溜丹江。宿舍是猪圈,是牛栏,有多少头,都关一起。潮霉味儿,臭脚丫子味,汗味,荷尔蒙分泌味儿搅和在一起,不得不让人想起小萝卜头~~熄灯了,舍长越是不准说话,越是有耍怪的抖包袱,笑声便一浪高过一浪。要命的是,开始学校一天两餐,饿时,饿得要死;吃时,饱胀一顿。有时饿得不行了,就用全国或陕西通用粮票,到当地村民处兑换锅盔或蒸红薯充饥。不知是哪个班级同学整出了“米猪肉”事件,虚惊一场,就像是新冠肺炎一样让人惶恐不安了好一阵子。
难以忘却课任老师可亲的面容和授课时的语言特点以及手势神情;难以忘怀本班和其他班级男女同学熟悉的面孔和性格特征;难以忘记笨拙的粗手去弹风琴;难以忘记班上排练《花儿与少年》咋不让我参加;难以忘记那时食堂前每晚播放《霍元甲》的那台黑白电视机;难以忘记老君殿压面姑娘红红的脸蛋儿和敬发用煤油炉子煮面条的那个味道……
为了复习考试,我们在学校背后半坡上的核桃树下可劲地背诵;为了放松心情,我们三五结伴在丹江河畔领会《桃花源记》的意境;为了放飞梦想,我们去商镇机场满足好奇的心理;为了显摆,我们也学写书法和唱北国之春;为了打发时光,我们去丹凤县城听那熟悉的吆喝—“饼子~热ji~”
当年学校条件太过一般,露天空地,就是同学们的餐厅。操场不大,稍不注意篮球就滚到公路上了。大部分同学家庭条件相当的差,聚在一起,有同病相怜之感。一窝老鼠,谁也不嫌谁灰。苦,可我们快乐着;穷,我们能强撑着。一门心思读书,忘了儿女情长。偶尔春情萌动,叹无空房闲床。熬过了穷苦两年,你我就成了公家的人,有了工资,逐渐迈步之后的幸福生活。丹师一别,各自奔赴各自的岗位,少有机会团聚。之后,有飞越秦岭的,有跳槽改行的。但绝大部分同学仍然耕耘在商洛教坛,培育桃李无数。
丹师一别,近40年。渴望欢聚,同为心声。然,有几位同学先我们而去,扼腕叹息;健在的,也老大不小的了,不是含饴弄孙,就是腿脚不灵;不是侍老尽孝,就是替儿带孙。能自由独行的,怕是寥寥无几。大规模集结,已不现实;三五成群,方便可行。乘着耳聪目明,乘着腿脚还灵,乘着酒量半斤,乘着驾照还能使用,大家走动走动,找找当年的感觉,叙叙家常谝谝闲传,巴适一回,安逸一次,那就再好不过了。
天降瑞雪,疫情退去。春节将近,安宁祥和。“花开的时候你就来看我,等你来摘最美的那一朵。”总有一天,我们会凑上一拨儿,同饮欢聚酒,共哼相思曲。
作者简介
陈义德,男,籍贯陕西商南县,曾是教师,后转行政工作。任职于商南县政府机关,担任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局长职务,最近退二线。
附:同学回文诗
一、周海廷/镇安县教师
义德散文,饱含真情,抒怀写意,
感动寓人,回首往事,记忆犹新,
失眠观文,泪湿枕巾,有我同学,
不往一生!
二、徐广东/柞水县教师
义德美文,如数家珍,妙语连珠,
金句日臻,形散神聚,骈偶写真,
同窗往事,历久弥新,虽四十载,
犹品甘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