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学生刘罗锅
我的故乡是座落在山东诸城、高密二县犬牙交错的青龙山脚下、绵延十几里的五龙河东岸,一个叫尚口的小村子。此村自古为山东诸城所辖,49年前后划归山东高密管辖。小村自古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又崇尚书香,在附近几个县里颇有名气。村子鹿姓占压倒性多数,可谓“一鹿阳光”。据记载是明朝洪武二年从河南省鹿邑县辘轳湾迁徙而来,当时迁到山东来的是鹿氏三兄弟,老大留在了诸城尚口、老二去了福山、老三去了莱芜,从此各自繁衍。
尚口老大因占了地利之优,又代代民风朴实,是方圆几十里比较殷实的小村子,而且出过不少除暴安良的英雄,是许多贪暴和悍凶都惧怕的地方。传说,清朝末年,村中一好汉光天化日之下直取歹人首级,后又自缚去官府请刑。后被充军南方,又因不共戴天于一南方恶少,便再次提刀杀死纨绔。南方一扁郎钦佩好汉英武豪气,便出谋划策,把这个好汉又“流放”回到山东诸城。前后十几年,虽然好汉的苦楚我们无从知晓,但“把棍子棒槌尚口鹿”之英武威名,可能与此不无关系。且至今在高密、诸城一带有口皆碑,足见当时尚口鹿之威名远扬。
但让尚口真正响起来的,还是因为村中师爷鹿莘教出了清朝军机大臣刘墉。刘墉的老家是现今诸城逄戈庄,离尚口约十华里的路程。当时,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仰慕鹿莘先人的教学水平,放着京城的私塾不去,非把刘墉送到我们村来。我们村至今都知道刘墉读的是奶学,意思是还在吃奶时候上的学,鹿莘先人自然就是刘墉的奶师了。
直到今天,村中老少虽然都能讲出关于他的一大罗筐故事,但真正从心里把他看做“高官”的却不多。大家总是象清朝那年刘墉刚到我村读书时一样,老少爷们说起他来,总是眼前又出现了那个佝腰求学的孩子,于是“刘罗锅、刘罗锅”地一直叫到现在。
村中老少最佩服刘罗锅的聪慧和吃苦精神。据说罗锅跟着我家奶师上学的时候,正月初一早上吃完了饺子就开课,小罗锅子学习很卖力、脑子也好使,成绩比大他许多的孩子都好。乡邻们谈起罗锅来时,还总是不忘他的忠孝仁义,说我家先人鹿莘去世之后,他是赤着脚、骑着驴,一路流着眼泪进村的,没有一丝军机大臣的派头,严格遵循青龙山下老鹿家的习俗、前来吊唁自己的恩师。
丧下恩师之后,他还亲手用朱砂给恩师画了遗像,以让万世后人瞻仰。我父亲说他小时候见过那张鹿莘先人的遗像,还听说是躲过了日本鬼子的数次搜查之后,才艰难留下来的。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可以看到了,画由辈辈“长孙”地继承着,族里人已经非常珍惜。据说还有收藏大师过来察访过此画,希望高价收藏。但我们尚口是躲过了鬼子的刺刀和饥荒年代的考验挺过来的,怎么可以把我们的念头卖掉?现在,这副朱砂瑰宝,已成了村人怀念先人、钦慕罗锅的珍贵见证,是多少金钱也不可能买走的。现在,即使是瞻仰一下,听说还必须是德高望重的老者才能有此殊荣,而且还要加上繁琐的仪式……
村人最不能饶恕的,是刘罗锅的狠毒。据说他当了京官后,有一年请师傅一家赴京游玩。但师傅没出过远门,在京城打听了好几天才找到他家,好不容易到了罗锅府上,还因误会被当差的打了两巴掌。总算见到了罗锅,师傅便开始抱怨“两巴掌”的事。但没成想,师傅的怨气还没有发完,当差的人头就献到几案上。师傅大惧,在骂完罗锅狠毒之后,后悔自己说多了话,找个借口便回到尚口老家,从此再没去过京城。后来罗锅治理河道时又聘师傅为管钱粮的帐房先生,老师一丝不苟的管理、六亲不认的作风,却把当差的都“饿”跑了!我还知道,村中流传的“当官的都不是好东西”一话,就是从这个时候加进村子“课外教材”的。因为,不仅是师傅,就连全村老少,谁也不会想到原先那个善良孩子刘罗锅,会干出这种事来!
后来,听说乾隆皇帝被奸臣忽悠的非要用初乳女人的乳房做皮鼓,说敲起来异常动听,而且点名要用山东女人。这是很小时候,老人们给我讲的。据说奸臣对皇帝说,初乳女人的乳房最美!皇上您使用的宫灯啊、皮鼓啊,都应该用初乳女人的乳房去做,这样才能显示出皇帝的高贵不俗!并建议由不近女色的刘墉回自己山东老家诸城去办理此事最好,可以保持皇室的高贵纯洁!圣旨下来后,刘墉却为难了,违皇命杀头、违民心祸国啊!怎么办?情急之下,刘大人忽得一妙计,他进谏皇上,恩准自己领旨后先四海考察民女,待选过之后再定实施。得皇令后,他却一直赖在师傅家不出门。一个月过去了,二个月过去了,那几个奸臣急了,便又在皇帝面前挑唆此事。
乾隆一听也是,便速诏刘墉到朝。
“刘墉,现已三月过去了,毫无禀报,抗旨吗?”
“回禀万岁!臣为官几十载,走遍华夏,查书于存,但尚无查到最美初乳者谁何?故直奔家乡,再问吾师也!”
“汝师何讲?”
“回禀万岁!我师曰,宫灯皮鼓美在丰盈润满、贵在气势敦厚!唯此方显我大清深厚渊源!此却非处女初乳所是,乃生养过高官厚禄者之母是也!”
乾隆一听在理,众奸臣怒而无计。刘墉趁机曰:“吾母已去久矣,敢问今朝者有母尚在者也?”众奸臣自讨没趣,乾隆早知这是忠奸之斗,是个套儿,便也做罢。
但故乡人并不领他的情,说起他那年砍家丁头颅的事情来,仍然一副不依不饶。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从故乡走出去的为“官”者,代代清正廉洁,一直保持到今天。
罗锅给家乡赚来的只是名气,但他留给后人的却不乏实实在在的仇恨。据说罗锅在京城的事儿做大了,他们刘家便与诸城的王家干了起来,刘家仗着刘罗锅,不费吹灰之力便把王家杀得狗鸡跳墙。走投无路之时,王家高人灵机一动,主动提出给罗锅的师傅家看祖坟。仗着刘罗锅师傅的仁厚面子,从此便有些王姓人借着这种下作的做人逃过一劫,在高密一带生存下来……
往事如烟,尚口的私塾先生鹿莘,当年教出刘墉这么个名垂青史的“好官”,家乡人知足了,也没法计较他后来在官场的是是非非。他们其实还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盼着什么时候再教出一个罗锅来。
鹿钦海草于2005年10月4日 修改于11月18日 再改于2008年11月22日星期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