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底尸骨
文/张大平(公安县作家协会会员)
小时候,我走近杨家湖。浮在水面的菱角菜,各种水草绿幽幽的。湖边的四叶草、野连菜、破铜钱草和纤弱的芦苇夹杂着。一只燕子飞来,剪刀似的尾巴在湖面掠过,激起一阵涟漪。如血的残阳映红了半边天,静谧安宁的湖面微微泛起了红晕。
在以粮为纲的年代,湖面也要变良田,到头来还是劳民伤财。
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济种养模式,是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的。村委会决定,趁冬季干旱无雨,发动全村劳动力,把杨家湖的几十亩湖田改造成渔池。给我也划分了一片面积的土方任务。

一天上午,我拿着铁锹挖下的一瞬间,有一种特别的声响。我把那片薄薄的泥土清除后,两具齐整的骷髅重见天日。根根肋骨,排列分明,可怕的狰狞犹在,毛骨悚然的阴森全无。
我不知道多少年以前,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怎样的故事,更不知道他们何以在湖底沉睡了几百抑或几千年。也不知道所有的皮肉筋血,历经了多少年代化为虚无。我似一位考古学家用尺子量了量,两人身长大约一米六五。

工地上的人很多,各干各的,没有几个人好奇这些。我没有恐惧之感,只有恻隐之心,我把这两具尸骨用土筐装好。虽颠颠倒倒,我还是小心翼翼地把他们移到了高岗之地。没有神香,没有纸钱,更没鞭炮。只有人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和喧哗。
我用黄土慢慢地把他们埋葬,不知是男是女,何年生,何年死。只知道今天是上天安排,我给他们重新下葬的日子。
我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让长眠湖底的灵魂得以安息!

几十年过去了。回望自己的一生,人生命运与家国命运紧紧相连,我又何其幸运,一生平坦顺畅。大抵是因我的善举罢了。
如今,以杨家湖命名的村子再没有湖的风光,只有稻、棉、油、鱼虾之美誉。鱼儿在塘中嬉戏,垂柳倒影水中,微风拂过,波光粼粼。
宽广的西二渠水泥路穿插杨家湖村,通向毛家台村的尽头。这是村民的致富路,更是小康路。南来北往的汽车穿梭于潺陵城。一排排整齐的民居和高大的树木焕发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潺陵再无湖底尸骨。


【作者简介】张大平,男,出生于1963年7月。湖北省公安县人,公安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作品散见《文学中国》《都市头条》《宜昌文学》《中国诗歌网》等网媒或纸刊。

【朗诵者简介】马泽江,是企业退休技术干部,喜欢朗诵和唱歌。用声音赞美伟大时代,赞美好生活。是弦歌地朗诵团成员,是哈尔滨文政艺术团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