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窗花
文/归途
过年啦,陕北人有这样一种习俗,每当这个时候或者家里遇到喜庆的日子,都喜欢贴窗花。这些窗花就是用剪刀剪出来的纸花。也不值几个钱,就是为了喜庆,或者,图个吉祥如意。
要贴窗花,首先得学会剪窗花。
从前农村人少,文化低,物质匮乏,人才奇缺,剪窗花的人也少。只没有作坊,也没有师傅。多半是村子里心灵手巧的媳妇,心有灵犀,拿起剪刀,用过年写对联的红绿纸,剪个动物,或者花草什么的,贴在自己的窗格内。来人看见,花红柳绿,红火热闹,喜庆好看。
这种现象很普遍,也很简单,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有人说,它是一种传统家庭里农村妇女的小手艺,也不为过。也是农村妇女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
后来,社会发展进步了,农村人多了,也有文化了,物质也丰富了,人才也层出不穷。许多人从农村来到了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剪纸。可是,会剪纸的人太少。有些爱好者,害怕这种手艺,从民间消失。就开始想办法。先是把农村那些会剪窗花的妇女组织起来,办专业,搞培训。一方面加强训练,提高技术水平,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挖掘古老的民间艺术,又把它延伸推广为布堆花。我们县的冯山云老师早年经常组织群众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和专业班,大力推广剪纸和布堆画,因此而付出了毕业精力,获得民间艺术大师的光荣称号。领导干部白世民先生最早推崇至上。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本原文化创始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博士生导师,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中国本原文化研究所”所长靳之林,曾获法国功勋与敬业最高颁奖,是他呕心力血助力研究开发,推波助澜,于是,城市里出现了一个崭新行业一一叫"剪纸"行业,也有了专门的从业人员。剪窗花的内涵得到了提升,瞬间变成了一种民间艺术。它也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单纯妇女表达爱情的小动作、小手艺。而是变成了许多大男人热情参与,追求梦想的大手笔、大项目。
上个世纪未,有人手持剪刀,走向市场,剪纸出现了买卖,它变成了一种商品;也有人手持剪刀,走向世界,人们突然发现,剪纸有更多更好的艺术效果,其中包藏着不同寻常历史内涵和更高更大的社会价值,它变成了一种文化。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骄傲。
但是,无论是过去的"手艺"也好,还是现在的"艺术"也好,剪窗花和贴窗花都是有讲究的。
窗花的种类繁多,但因尺寸有限,手法各异。熟练工自己动手剪,大师们是用心去剪,学徒工则是照样子模仿剪,其中包含着许多的道理。剪各种动物,称为兽类(含十二象属);剪各种花木,称花草类;剪各种图案的,称吉祥如意类;剪婚庆嫁娶的套装,称喜庆类。除此之外还有神仙类、生活类、人文类、抽象类等等。情况不一,各自相称。剪纸人像由心生,想到什么就剪什么,不拘一格,随意性强。剪出来的东西,很能体现剪纸人的心境。
贴窗花就相对简单了,陕北的窑洞,窗户大小不等,但却规则。一般情况下,上窗是弓型的结构,贴的少或者不贴,有些家户在窗格中间贴红绿纸三角,摆成图案。天窗是长方形,也不常贴花。小窗即窗子下部呈长方形状,中间留正方形框子,里边是无数个正方形小格子组成。所以贴窗花时讲究对称,也有对角对贴的,贴出来好看。也有贴成各种图案,引人注目,表达喜庆吉祥的 。如果谁家里当年发生了丧葬事,窗花和对联一样就不贴红色了,忌红色也是对亡人的怀念和尊重。有些不讲究的人,有时候也乱贴,随个人感觉走。时间长了,人们常常根据窗上的贴花多少、歪好,色调就可以判断出庄户人家当年家里发生的事,以及这家人平时的卫生、习惯、爱好、品信、涵养和贫富状态。
我小时候,剪窗花绝大多数是家里头婆姨女子才干的家务活。大男人一般不干这种活,觉得不体面。有时候故意推诿,或者说干不了,或者说不想干。窗花就是心灵手巧的女人,即兴发挥,在纸上剪出来的各种图案。不做买卖,既是需要,也都是请会剪的人剪好赠与的,或者,自己家女人跟着别人模仿学,自剪自用的。
记得,剪窗花是外婆家的绝活好戏。每逢过年办喜事,总会有人来到外婆家,拿窗花,学剪纸,或者直接请外婆到她家帮忙,剪双"囍",剪窗花。外婆虽然不识字,但是人聪明、善良、机灵、勤奋、爱好,看见什么见什么,心里想啥就剪啥。剪出来的花草,得心应手,匀称活泛,剪什么像什么,又好看又耐看,人人点赞👍家家喜欢。她剪窗花时的样子也很好看,很认真,很详和,很享受,很有幸福感。她是个胸有乾坤的女強人,八十三岁的时候,都能做到心里想啥,手里剪啥。她心里喜欢这营生。艺高人胆大,越剪越喜欢,越剪越神奇。她老人家的一生,可谓剪刀人生,人缘更好。
外婆的"红布包",总是随身携带。里边儿经常放两把剪刀,一大一小,小巧玲珑,很别致。这是外婆贴身使唤了一辈子的手头工具。用秃了磨,磨尖了再用,剪木了再磨,磨好了再剪,轮换着反复交替使用,越用越明亮,越用越锋利。那时候家里贫穷,没有值钱的东西,女儿出嫁的时候,她只好忍痛割爱,送了一把小剪刀,做了陪嫁。她多么希望自己唯一的女儿,把她这一身的本领传承下去,帮助更多热爱生活的人。
后来,县里举办剪纸艺术培训班,外婆被请去当教员,外婆是个有心人,她不但给自己家的所有孙子剪好了嫁娶要用的窗花和双囍。还给我的三个儿女都准备好三套实用的剪纸。又给我二弟选准了学员里的女生当媳妇,我家弟媳妇自然就成了我们家的第三代剪纸传人了。
我的母亲从小受外婆的熏陶,也变成了个剪纸爱好者。母亲虽然是个读过书的人,但她不经常剪,所以剪出来的东西,总是没有外婆剪的那么精致好看。但是她们的剪纸风格一致,叠纸,缀眼,走剪,掏空,剜花等等,姿态如同一辙。
母亲年轻的时候,迫于生计,经常上山,参加农业社的集体劳动,又生了许多孩子。繁重的家务劳动,压的她喘不过气来,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或者在别人办喜事求她的时候,偶尔剪剪。但是"门里出身,自会三分"。她剪出来的窗花、双喜,模样都特别的到位,俊秀飘逸,十分的好看,大家同样的赞美和喜欢。
有一次,邻村五里路的一家人,娶儿媳妇回家,洞房花烛时,看见大馍馍上沒贴红双囍,新媳妇不高兴,就是不上头。他家事先准备好的双囍已经用完了,村里人都不会剪,急的家里人团团转,怎么办呢?情急之下,有人提醒说,我母亲会剪窗花,一定会剪红双囍。于是,他们马上就派人,连夜骑自行车来到我家,说明情况,希望得到母亲的帮助。当时,母亲很忙,正在干活,看见来人急促的样子,马上放下手中的活,立刻拿起剪,很快就剪好了他要的东西赠送给他。后来,这家人专门来我家送好吃,感谢我母亲,母亲坚决不肯接受,她说:"就这点营生,举手之劳嘛,不需要这样"。
是哩,母亲就用这点仅有的爱好,着实帮助过许多院子里的邻居和家人,也帮助了方圆村子里很多需要的人。伴随时代的脚步,剪窗花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种家风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