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封门钱
文/王为江
在我们农村老家过春节,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贴“封门钱”。正所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进入腊月半,写对联的先生和刻门钱的师傅便忙碌起来,因为一个生产队四五十户人家,能写会刻的也就是两三个人。对于写对联的事好办,买张红纸请一位写毛笔字先生写一写即可,而雕刻封门钱这事可难度大多了,它不但需制作图案,有文字、有花纹,还要具备镂空雕刻的功夫。

上世纪七十年,农村公社集镇上还没有人雕刻封门钱摆摊设点叫卖,只有靠庄上的能人巧匠自己作图自己雕刻。那时我们家里的封门钱一般都是由堂叔代劳,记得我上四年级放寒假,父亲对我说,你在学校既学写毛笔字又学画画,今年家里封门钱就不需要请人了,由你自己动手学着刻。对于父亲下达的任务,我不知如何下手,学校里既没有学过雕刻课程,家里也没有人教过,但“父命难违”,我还是想方设法张罗着雕刻封门钱的前期准备工作。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刀具那里找?有行家指点,有人家用坏了的洋伞撑子,是匾铁的,型如韭菜叶子又薄又瘦,折一段把它磨成斜角刀刃,用布条线绑在筷子上即可。又选了一块贴在墙上的干“牛屎饼”,把它正反修整成平面作为雕刻托盘。最后,在自家门上取下一张旧封门钱作底样。

准备工作就绪后,便进入实际操作过程,首先是按照式样尺寸画出封门钱的图案,一般上方横列和两边竖列是最新毛主席最高指示,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安定团结,反修防修;大干快上,力争上游等。封门钱中心是红心、太阳或向日葵,下面是飘带。其次花6分钱买一张红纸折成24开(24张),把图案覆在上面,用锥子在四角和中间锥眼,用纸捻子透过锥眼固定整个纸张,订好后一沓红纸板板扎扎的。从何处下刀呢?为此事特地请教堂叔,按他的指点需从左上角下刀,一行行一排排雕刻镂空,这样整版封门钱才不会起皱。
通过一个星期的辛勤劳动,一沓红纸终于雕刻成封门钱。除夕这天,院门、大门、房门等贴上红红火火对联和封门钱,微风吹拂,封门钱翩翩起舞,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充满了欢快喜庆和浓浓的年味。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到了第二年,学校一放寒假,回家第一件事,便是设计图案、买红纸雕刻封门钱,我不仅为家里刻,还为邻居及有需要帮助的人家刻,工艺越刻越精湛。
记得有一年,雕刻的封门钱上方文字是广进财源,中心图案是一枚元宝,我别出心裁找了一些香烟壳内金黄色锡箔纸,雕刻成封门钱上的元宝形,并粘附在纸元宝上,犹如画龙点睛。大年初一早上,有一班送麒麟的在庄街上挨家挨户拜年,来到我家,看到封门钱上金元宝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特别显眼,领唱者便即兴编唱了一段送麒麟小调:
锣鼓一打热闹闹,
封门钱上金元宝,
子子孙孙用不完,
帮贫济困功德高。
进入新世纪,书写对联、雕刻封门钱的活,逐渐被机电化所代替。随之花色品种更丰富,做工也更加精致巧妙,但都缺少了用手用心的仪式感。而那些被我们一刀一刀亲手雕凿的,承载了纯粹而深刻的年味的封门钱,只能在记忆深处去寻找了。
2022年元月

【作者简介】
王为江,男,1958年3月出生,江苏高邮人,中共党员。1976年7月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曾任职高邮市横泾镇温家村团支部书记、村会计、村党支部书记,横泾镇第三产业办公室副主任。期间1996年10月至1998年7月在扬州大学农业经济专业学习,并取得大学学历。
现为扬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高邮市作家协会会员,高邮市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高邮市甘垛镇地方志编纂办成员。
2010年开始写作,陆续有新闻报道、散文等作品发表于国家、省、市、县报刊、网络等媒体,代表作为2016年10月出版的散文集《我从这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