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水调歌头·渡江
[宋]赵善括
山险号北固,景胜冠南州。洪涛江上,乱云山里簇红楼。堪笑萍踪无定,拟泊叶舟何许,无计可依刘。金阙自帷幄,玉垒老貔貅。〇问兴亡,成底事,几春秋。六朝人物,五胡妖雾不胜愁。休学楚囚垂泪,须把祖鞭先著,一鼓版图收。惟有金焦石,不逐水漂流。
赵善括(1132?—1198?),字无咎,号应斋居士,隆兴府(今南昌)人。宋太宗第四子商王元份六世孙。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历知常熟县(今江苏常熟市),通判平江府(今江苏苏州)、镇江府(今江苏镇江),知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一带)等差遣。著有《应斋杂著》。今存词近五十首,集名《应斋词》。其中多与辛弃疾酬唱,词气骏迈,亦与辛弃疾相近。“北固”,北固山在镇江,下临长江,其势险固,为当时府治所据。见宋祝穆《方舆胜览·镇江府》。“洪涛”二句,《全宋词》断为“洪涛江上乱云,山里簇红楼”,误。“洪涛江上”与“乱云山里”对仗,故“乱云”二字当属下句。“山里簇红楼”,北固山上有多景楼、北固楼等楼阁。簇,丛聚。“萍踪无定”,自谓四处漂泊,行踪不定,如水中浮萍。陆游《答交代杨通判启》:“萍踪无定,恨候望之未遑。”“叶舟”,隋虞世南《北堂书钞·舟部》引晋虞仲雍《湘州记》:“绕川行舟,遥望若一树叶。”“无计可依刘”,自谓无处可以投奔。无计,没有办法。依刘,《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东汉末年,长安扰乱,王粲“乃之(赴)荆州依刘表”。“帷幄”,军营之帐幕。此处用如动词,义为“运筹帷幄”。“金阙”二句,谓皇上自掌军国大计,与金人言和,战士蹉跎岁月于边塞营垒之中,无用武之地。“六朝人物”,六朝,本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这里偏指东晋、南朝。当时人物多俊逸风流,而缺少雄才大略。“五胡”,指匈奴、氐、羯、鲜卑、羌等五个少数民族。西晋自武帝死后,皇族争权,酿成“八王之乱”,严重破坏生产,激起各族人民起义。各族上层分子窃取人民斗争果实,自公元304年至439年的一百三十五年间,先后在北方和巴蜀地区建立了十九个割据政权。其中除前凉、冉魏、西凉、北燕为汉族外,前赵(汉)、夏、北凉为匈奴族,成汉、前秦、后凉为氐族,后赵为羯族,前燕、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代为鲜卑族,后秦为羌族。又,自公元439年至581年的一百四十二年间统治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五朝亦为鲜卑族。此段历史,被称为“五胡乱华”。“休学楚囚垂泪”,东晋初,自北方南渡的部分士族官员常聚饮于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南)。一日,周顗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诸人皆相视流泪,惟宰相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尽力于)王室,克复神州(恢复中原),何至作楚囚相对!”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楚囚,春秋时期,楚军伐郑,郑人俘获楚将钟仪,献于晋。晋侯偶见钟仪,问其为谁,有关官员答曰:“郑人所献楚囚也。”见《左传·成公七年》《成公九年》。后遂以“楚囚”泛指囚徒。“祖鞭先著”,两晋之际,祖逖、刘琨同以雄豪著称,交情甚厚。当时中原地区多为匈奴人占领,二人有志报国,俱以天下为己任。刘琨曾写信给亲友道:“吾枕戈待旦,志枭(立志斩杀)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在我之前鞭马驰骋,喻指抢先做出成绩)耳。”见《世说新语·赏誉》南朝梁刘孝标《注》引晋孙盛《晋阳秋》。“一鼓”,《左传·庄公十年》载鲁国曹刿论战语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谓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休学”三句是说,不要像周顗等人那样空流眼泪,而应以祖逖为榜样,争先行动起来,与金人战斗,一鼓作气,夺回北方失地。“金焦石”,金,金山。在镇江西北。旧名浮玉山,唐时有裴头陀开山得金,故名金山。见宋王象之《舆地纪胜·镇江府·景物》。宋时,金山还屹立在长江中。焦,焦山。在镇江东北长江中。因东汉焦先隐居于此而得名。见宋祝穆《方舆胜览·镇江府》。二山皆石山。本篇押用一部平声韵,韵脚分别是“州”“楼”“刘”“貅”“秋”“愁”“收”“流”。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词曰:“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〇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赵善括此词与陆游词曲调、题材、韵脚完全相同,当有唱和关系。二人时代相同,不知谁为首创,谁为赓续。此词上片,除“簇红楼”三字及“无计可依刘”一句外,处处对仗,凡四联,做法甚奇。歇拍“金阙自帷幄,玉垒老貔貅”一联,语含讽刺,颇不以君王之主和议为然,在当时实属敢言。下片为“六朝人物”不能扫除“五胡妖雾”而惆怅不已,可见其怀古之意不在发思古之幽情,而在抒治今之宏愿。“休学楚囚垂泪,须把祖鞭先著”二句,两用晋人故实。一为反面典型,予以批判;一为正面典型,予以彰扬。使事属对精切而笔意并不重复。后者尤贴“渡江”之题及镇江怀古之意,盖祖逖北伐正由镇江首途,而渡江时又有中流击楫之誓。击楫一事,咏及祖逖北伐者例多拈用,最为熟典,本篇偏加回避,转用刘琨“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语,从侧面暗兜,而将祖逖渡江之誓留给读者自行联想,触类旁及。如此,便多一重含蕴,更耐咀嚼,的是聪慧之笔。结尾“惟有金焦石,不逐水漂流”二句,以金、焦二山之屹立江中,喻指包括自己在内的抗战派人士,爱国立场坚定,不因主和派得君当政而随波逐流。就地取材,不假外求,且形象鲜明,自然贴切。以此镗鞳铿鍧的黄钟大吕之声作为全词的收束,亦可谓神完气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