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国钦,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李杜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二、三、四届常务理事,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河南嵩岳诗赋研究院院长,羽帆诗社、嵩岳诗社创始社长。杜甫文化推广大使。主编有“新纪元中华诗词艺术书库”(7辑70卷)等,出版有《守望者说》《歌吟之旅》《知时斋说诗》《知时斋诗赋》《赋说中原》等著作。

田园诗•新田园诗•度词新词及形式创新
王国钦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悠久的农业文明,在早期就催生了《弹歌》《腊辞》以及《击壤歌》等田园诗的雏形。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如《关雎》《桃夭》《木瓜》《溱洧》《蒹葭》等名篇佳作,既代表了田园诗的兴盛与发展,也似可称之为“爱情田园诗”。此后的历代著名诗人,都有田园诗作品传世。如南北朝的“大小谢”、晋代的陶渊明、唐代的王维与孟浩然、宋代的杨万里与范成大等,则各自成为山水诗、田园诗的开创者及代表者。
所谓的田园诗,应是取名自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归自然。”笔者以为,对田园诗的内容可三个层面进行理解:
其一,纯粹自然的田园风光与纯朴惬意的农家生活。这一层面的作品,就是诗人笔下唯美的山水田园画、农家风情画。如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谢朓的“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渭川田家》),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范成大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四时田园杂兴》),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等等。这一层面的作品数量最多,也最受更多读者的欢迎。
其二,失意仕宦的无奈退隐与不仕文人的情感回归。这一层面的作品,则是诗人笔下的怡情或移情之作,带有作者个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如孟浩然的“谁采篱下菊,应闲池上楼”(《九日怀襄阳》),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王安石的“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苏轼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南海归赠定国侍人寓娘》),陆游的“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西山村》等等。这一层面的作品数量不少,其中多表达了这些作者本人的真实生活及心声。
其三,中隐于市的生活态度与心向往之的理想境界。《孟子•尽心上•忘势》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独善其身”的最佳方式,便是在心灵上的“归隐”。道家历来认为:“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一些生活在繁华都市的诗人,在心灵的净土上独善其身,其实就是他们的一种理想境界。如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独坐敬天山》)等。白居易的《中隐》诗,则道出了其中的全部真谛:“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这一层面作品所表达的境界,并不是每一个隐者都能达到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或许,只有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才道出了隐者内心的志趣以及所感悟到的妙处。
当然,也有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一类的作品,真实地表现了某一时期农家的不堪境况,应归属于一种特殊范畴的田园诗。白居易在其《观刈麦》中写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应该是封建士大夫中能够体味民间疾苦者少有的自责、自愧之句,尤为难得!
其实,将田园诗与山水诗合称为山水田园诗,才应该更全面、更准确些,因为山水与田园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唐代诗人孟浩然,着意主张诗作应“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其作品就不为近体诗的格律所束缚。如他脍炙人口的五言《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采用了仄韵,虽不是严格意义的五绝,但作品与山水田园行云流水般的自然融合,使其情趣盎然的艺术魅力时逾千年而丝毫未减。历史发展到当下,虽然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妩媚山水犹在、田园风光依然,那么,“新田园诗”的吟唱者是如何表现当代山水田园的呢?
让我们欣赏一下诗人蔡世平的《生查子•江上耍云人》:“江上是谁人?捉着闲云耍。一会捏花猪,一会成白马。 云在水中流,流到江湾下。化作梦边梅,饰你西窗画。”口语化的语言,无修饰的白描,作者几乎纯天然地绘就了一幅当代的江边田园风光画。煞句的“饰你西窗画”,于不经意间融入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意象与卞之琳“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的意象——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得到了如此天衣无缝的文化衔接。
湖南农民诗人伍锡学,多年来深入生活、勤奋创作,不断有田园诗佳作问世。其作品在继承传统田园诗的基础上,以描写细节见长,作品很接地气:“三山一水蓝天远,蜜蜂飞绕花丛转。小伙与姑娘,锄苗溪水旁。 身姿双映水,对影偷窥妹。‘莫乱把人瞧,小心伤了苗。’”如这一首《菩萨蛮•锄麦》,极具浓郁的生活气息。煞拍两句对话,惟妙惟肖而令人忍俊不禁。
对于名花荷花,历来有不少高手进行各种艺术表现。比如杨万里是这样描写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但在诗人宋彩霞的笔下,却能于细腻的描写中表现出一种情怀与襟抱,可谓不同一般:“当秋恐被小霜裁,复看行云带雨来。剩有凉风和冷月,问君襟抱向谁开?”(《开江雨中问荷•之二》)尾句设问,无需回答却又饱含深情。
“林深凉荫绝浮尘,亲水还原赤子身。何计打包山气息,带回武汉降炉温。”(段维《作别山居戏吟》)这首七绝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原来山居所在的无限留恋之情,后两句将山居与武汉工作单位进行了情感上的“气息”联系,可谓绝妙。这一首诗,既是作者本人从山村走向城市的个人情感记忆,同样也堪称为田园诗从传统内容走向现代生活的新标志。
赵翼在其《论诗》中写道:“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所谓的“趋新”,既应涵盖着对题材、语言、情感、意境等内容方面的要求,也该包括了对体裁形式方面的探索。我国当代诗词发展的重要推动者马凯先生,在其文章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当代诗词要“守正创新”的论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笔者认为:“守正”,就是对平仄、声韵、对仗等符合诗词格律要素的基本坚守;“创新”,不仅仅是在内容上的与时俱进,也应该包括在形式上的面貌一新。传统诗词的创新,在内容上对当代生活的展示、当代情感的表现固然重要,但在体裁形式方面的探索或许更具真正的革命意义。田园诗的创新,道理亦复如此。1987年之秋,笔者有这样一首作品诞生在古城开封:
赏秋光•菊城赏菊
万人空巷,赏秋光,菊占鳌头。菊花仙子,菊海腾龙,菊色入群楼。户户阳台飞霞瀑,家家庭院落彩绸。倩古都、丰姿世绝伦,更菊城,鸣关鸠。 鸣关鸠,更好逑;携竹侣,结兰俦。经霜傲雪玉骨香,人间自是第一流。走出东篱归原野,天高地远共自由。乘长风、映日竞芳容,举云旌,志未休。(1)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作品呢?其表现地点虽在开封,但作品中所表现的“赏菊”活动,不由使人联想到孟浩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与情怀。历史上并未出现过《赏秋光》这个词牌,其中的律句甚至采用了四联平、四联仄的句式,对传统意义上双平双仄的间隔句式是一个较大的挑战。1990年第三届全国诗词研讨会上,笔者在论文《中华诗词当代创作之我见》中提出一个“度(duó)词”的概念(2),得到了李汝伦、蔡厚示、林从龙、袁第锐等与会专家的肯定与称赞。从此,“度词新词”这一新的形式,便在当代诗词的沃土上生根、发芽、成长。时至1996年,第一个“度词研究小组”在河南固始自发成立。之后,河南的洛阳、项城、商丘、永城、开封、安阳乃至河北承德,便先后成立了当地的“度词新词研究小组”(3)。从2008年至2018年,笔者主持举办过五届“新凤(仙客来)杯”全国度词新词创新大赛,先后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度词新词作品。如郭希汉先生的《新词•摆渡女》:
手儿摇,身儿摇,辫梢蝴蝶摇。小船载客来复去,双桨荡出一河笑,水碧芙蓉娇。 黎明摇,傍晚摇,身姿更妖娆。肩披飘飘黄马甲,头戴皎皎白绢帽,入画不用描。 年年摇,月月摇,从不辞辛劳。扶老携幼上船来,轻声嘱咐请坐好,平安下栈桥。 风中摇,雨中摇,浪里任逍遥。阿公阿婆夸媳贤,小姑小叔拜嫂巧,致富有一招。(4)
这一首新词作品,以平仄互转的用韵,以朴实、流畅、亲切的语言,细腻而生动地刻画了摆渡女靓丽、热情、勤劳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在形式上拓开了田园诗的艺术表现新天地。再请看一首朱昆良先生的《新词•柳牵心》:
一束柳,一片春;一枝柳,一颗心。心在柳间柳在春,春催柳长柳牵心。情随红日云霞去,春风暖暖醉游人。(5)
回环往复的语言及意象,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心中一种特殊而丰富的情感。阅读之后,令人过目难忘、齿颊留香。
张智深先生是(自)度词的早期倡导者与践行者之一。他的《度词•同心诺》是这样写的:“田陌工收,村墟烟合,雀绕斜阳乐。轻车忽到铁炉前,偏又记,归途错。 虎臂张弛,焰星腾落,炯炯双睛灼。笑问春妮何事来?要打个,同心诺。”(6)作品表现了一对年轻人在工后相约的情景,而“轻车”“同心诺”等词语,则明显带有时代生活的标识。
那么,什么是度词新词呢?其形式特点初步概述如下:
首先,词无定牌,牌无定谱;篇无定句,字无定声。每一篇中每一句、每一字的平仄,均由作者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自我酌定——前提是作者要懂得诗词最基本的声韵、对仗与平仄。
其二,一词一牌,词牌自定。之所以“一词一牌”,是希望每一首作品都不重复,以避免词牌走上格式化的老路。每一首作品的词牌,最好在本篇词句中凝化命名(如《赏秋光》《同心诺》);也可以根据内容另外命名(如《摆渡女》)。
其三,韵分新旧,体式略同。在创作方法完全相同的前提下,采用旧声平仄之作品为度词;采用新声平仄之作品为新词。所谓新词,也是取每首作品均为创新、 均具新义之意。
在内容上,既保持中华诗词本有的抑扬顿挫、典雅凝炼之传统特色,又借鉴白话新诗无拘无束、挥洒自如之章法优长。可称之为“格律诗中的自由体”,亦可称之为“自由体中的格律诗”。
艺无止境,创新无限。艺术的最可贵、最难得之处,便在于生生不息的创新。针对度词,著名诗人丁芒先生早在1997年就曾这样评价:“我觉得王国钦先生的‘度词’,首先是走出了旧体诗词的这种樊篱,创作的视点真正转向了当代;面对时代,面对新鲜事物,尽量运用当代语言抒发当代人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从体裁、题材、内容、感情乃至遣词用句,都注意到了作品的时代感。”(7)著名评论家杨景龙先生,也在2002年指出:“王国钦先生的度词新词理论,有两点值得高度重视。一是它适应了当代中华诗词呼唤诗体创新的时代需要,只有创造出能够完全容纳现代汉语词汇、音韵的新诗作,才能真正振兴中华诗词……二是与近年来各地诗人纷纷亮出的种种新诗体名称相比,度词新词的命名更为简洁准确,与传统诗词曲的关系处置得体,便于使用和流行。”(8)著名学者霍松林教授,更是在2002年5月31日给王国钦先生的复函中鼓励道:“我支持你把这‘新体’搞下去!”(9)中华诗词研究院学术部负责人莫真宝先生,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王国钦的‘度词新词’,为诗词创作自由运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打开了方便之门。”(10)
在度词新词之外,自由曲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创新形式。著名诗人丁芒先生追求并践行的自由曲,数十年独树一帜、影响甚广。诗人夏爱菊就有这样一首《自由曲•插秧》:“足浸水田凉夏风,弯腰退步点葱茏。布谷声声催得紧:播谷播谷唤耕农。 三五寸,万千丛,此间风韵总相同。种希望,盼年丰,农家美梦寄其中。待到秋来舒望眼,绿变金黄也融融。”自由曲的形式,确实给作者表现插秧的主题提供了比较自由的艺术空间。
2011年9月7日,马凯先生指出:“要坚持创新兴院。在诗词创作和研究上,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更好地继承,才能永葆中华诗词的生命力。”(11) 正如律绝词曲不限于表现山水田园内容一样,山水田园也仅仅是度词新词所表现内容的一部分。2001年春节期间,笔者曾写下一首《新词•一段阳春•致固始“度词研究小组》,已答复广大读者对于度词新词的种种咨询。这里重录旧作,既作为本文结束,也便于请各位方家继续教正:
似水无形,如云幻影,端凭妙手成金。君子好逑,窈窕淑女,蒹葭白露伊人。碧树高楼,天涯路,憔悴阑珊处处寻。 细柳摇风,繁华似锦,中原一段阳春。曾履冰寒,再蒸暑热,秋实累累迎君。境界重开,楼更上,喜看纪元灯火新。(12)
注:
(1) 见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版《歌吟之旅》P112。
(2) 见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版《守望者说》P3。
(3) 包德珍序,见河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版《春风着意出阳关——关于度词新词的创新实践与理论探讨》P1。
(4) 见河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版《春风着意出阳关——关于度词新词的创新实践与理论探讨》P18。
(5) 见嵩岳诗社公众号《嵩岳诗声•创新之窗•辛丑第01期》。
(6) 见河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版《春风着意出阳关——关于度词新词的创新实践与理论探讨》P200。
(7) 丁芒《谈诗词改革兼论王国钦先生之‘度词’》,见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版《守望者说》P271。
(8) 杨景龙《当代诗词阵营的双枪将》,见河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版《春风着意出阳关——关于度词新词的创新实践与理论探讨》P171—172。
(9) 霍松林《就有关度词新词问题给王国钦先生的复函》,见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版《守望者说》P286。
(10)莫真宝《诗词的当代价值、创新与发展》,见2017年2月24日《光明日报》。
(11) 马凯《在中华诗词研究院成立大会的讲话》,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转载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中华诗词研究院成立》。
(12)见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版《歌吟之旅》P120。
2021年12月5日 定稿于中州知时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