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春 联
李 勤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贴春联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一件事。春节是我国最大的节日,而春联则是神奇的一抹文化色彩。新年来临之际中华民族展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为了表达新年的夙愿,还有人民对美好未来的祝愿都蕴藏在这春联里面,春联有着浓烈的时代气息,贴春联之前首先得写春联了。
周三下午我和唐老师提前约好的三点半在杨老师办公室见面,因为疫情县委南大门盘查特别严格,扫码、登记、电话联系,光在大门口就耽误二十多分钟,那时我心急火燎的,匆忙赶到五楼,杨老师已经等候我们多时了。杨老师笑眯眯招呼我们坐下喝茶,闲聊几分钟后就开始写春联了。杨老师屋子里有一个大案子,案子上不同型号的毛笔,各种墨汁、印章,那阵势一看就是专业书法家的场景。只见杨老师铺开红纸,蘸满笔墨,便挥洒起来。一股股浓浓的墨香味沁入心脾,多么熟悉又难忘的的清香味啊!我和唐老师打下手,来回传递着写好的春联,小心翼翼的放地上晾干墨汁。温文尔雅的杨老师边写便给我们讲述春联的意义、如何贴春联和贴春联的最佳时间,杨老师为我们写了“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横批是“欢度新春”和“学海弄潮勤奋进,心田播绿乐耕耘”,横批是“春风化雨”两幅春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左看右看,高兴极啦!恨不得立刻把它们贴在门上。
看杨老师写春联就是一种美的享受!看到摆在地板上一幅幅春联,那真是视觉大餐。字要写得一样大,写在圈里,春联构思巧妙,写景状物,抒发感情,寓意很深,使人得到启发和教育;春联又很有文采,可以当做诗来欣赏,今天的春联真可以说是一字千金哪!我选择了两幅撰在手里如获至宝就像农民手捧粮食,心里充满喜悦和敬佩。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杨老师大概写了十来副春联,还有福字。春联写完了,我也学到了好多知识。下班的时间也到了,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看到杨老师写春联,四十年前我的父亲在乡村写春联的情景历历在目。
父亲今年75岁了,曾是一位诚实本分的小学民办教师(九十年代末转正的),我父亲写有一手漂亮的大字,在附近几个村都是出了名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门画对联应有尽有,我印象中那个年代都是手写的春联,缝到哪家上梁、结婚的好事,村民都会拿上几张红纸来我家请父亲写对联,父亲对于邻居的请求是来者不拒。还清晰记得小时候父亲为全村人写春联的事。每到腊月二十六之后,也是我最忙的时候,因为我是父亲最好的助手。首先父亲会把我家堂屋的大方桌收拾干净,烧好的开水、两包烟、墨汁、裁纸的刀子和当年的农家历备好,当邻居拿着红纸来到我家时,他们被热情招待喝茶,在他们喝茶坐等时,只见我父亲熟练地裁纸,我在一旁帮助研墨,把父亲裁好的红纸一家一家的分好、摆好。谁有急事先给谁家写,农家历上有好多春联,父亲总是征求村民的意见,让他们自己选对联,选好后父亲就认真地一家一家的写起来,有时一上午就有二十多户找父亲写春联。如果哪家家里当年有老人去世的不能贴红色春联了,就要贴紫色的春联。写春联要站在那里写,所以那几天父亲累的腰疼。反正春节前的三四天我和父亲都很忙。而我家的春联总是最后一个才写好的。为此母亲埋怨过多次:“平时你教学忙,放个寒假吧!净是忙人家的的活儿,还赔上烟、茶水,图个啥呢?”。父亲总是呵呵一笑来回答母亲。
春联是中国文化的艺术精品。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而写春联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我今天又找回四十年前的感觉了。
多么美妙的春联啊!
2022 1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