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站长为我的失误买单
陈定方
当年由于我写的一篇新闻稿件失实,让巜中原铁道》报社驻襄樊铁路分局记者站站长蒙冤,不仅被扣除三个月奖金,还受到报社领导的严励批评,每当想起这件事,总有一种愧疚感。
1984年,我从基层单位调到铁路分局办公室工作不久,就开始利用办公室信息灵通的优势给报社投稿。办公室值班室由秘书(24小时)轮流值班,分局管辖的几十个基层单位及近千公里铁道线上发生的大小事件,都必须在在第一时间上报值班室,由值班秘书记录在案,比如发生行车事故及重大事件,值班秘书随时报告给局长,由局长作岀处置决定。在通讯还不发达的年代,铁路专线电话是全国联网的,而且是兔费的。局管内可直拨,跨局由人工台转(现在跨局也可直拔),有铁路的地方就有铁路电话(行车管理必须具备的条件),铁路通讯设施应该是领先其它行业。
我的第一篇新闻报道稿是写一件行车故,当时襄渝铁路线上(十堰市管内)一列货运列车牵引50多节车箱,在中途小站停车后再启动运行时,把尾部十几节货车箱留在了铁道线上,司机拉着前半截列车跑了,到前方站停车后才发现。紧随其后另一列货物列车在前面列车到达前方站后,也开过来了,由于后面的火车司机工作认真负责,及时发现了遗留在铁路线上的车箱紧急刹车,才防止了一场重大撞车事故的发生。后面的火车司机因此立功受奖,前面的火车司机被撒职并受到行政记太过处份。这种事故非常罕见,且理论上是不可能的。但由于一系列的巧合,让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这里就不细说了。我把这件事写成新闻稿,《中原铁道》报很快就刊登了。当看到自己写的文字变成铅字时还是很兴奋。从此我走上了业余通讯员之路。
在往后的几年里,我有一百多篇新闻稿件(豆腐块文章),被各级报纸和广播电台采用。如果当时有现在的通信条件,我肯定会有更多稿件见报。比如昨天早上我在手机上写了一篇文章,写完后直接发到编辑部邮箱,当天就刊发了。当年我们投稿先要把稿件抄在专用稿纸上,然后装进信封通过邮局传送,两、三天后编辑部才能收到稿件。有的时间更长,等编辑看到稿件时新闻已变成了旧闻,失去了新闻价值。造成通讯员辛辛苦苦写的稿件成了废纸。
当业余通讯员的确辛苦,那几年中午很少休息,上班时间不能写,因为被采用的稿件是有稿费的,你上班时间写别人会说你用上班时间争外快。况且新闻是有时效性的,当天的新闻必须当天写好邮寄岀去,所以只有牺牲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当时稿费很少,一篇三至五元不等,最多的是人民日报一篇十五至二十元。但积少成多,我每月平均有二、三十元稿费收入,相当我当时月工资的三分之一。我们分局宣传部为了鼓励通讯员多写稿多上稿,规定可根据报社和电台汇款单附件,购买同等稿費的书刊,就是说你得了一百元稿费,还可买一百元的书到宣传部报销。那几年我买了不少书,大多是名著和工具书。业余写稿虽然辛苦,但一看到自己的文章登在报纸上就觉得很有成就感,有一年我回老家探亲,我那些儿时玩伴跟我说,他们在省广播电台听到过我写的报导,对我很佩服。那时三十出头,精力旺盛,所以也没有感觉写稿子有多苦。
在写新闻报导中也惹过麻烦。其中记忆犹新的是一篇失实新闻报道让记者站站长蒙冤。当时我根据客运段(管理旅客列车列车员的单位)上报的书面信息材料,写了一篇新闻稿,内容是一名女列车员值乘时被一个老铁路职工辱骂和殴打。这名老职工从她值乘的车箱上车时,她让他岀示车票或证件,老职工不理采直接上车,女列车员跟上去要看他车票,两人发生争执,后来变成肢体冲突,老职工扯掉了女列车员短袖衬衣扣子和胸罩,而且还骂人。女列车员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该单位为树典型奖励该女列车员200元并号召其他列车员向她学习。我把这则信息写成新闻稿,标题是:水管工xxx 开口即骂 动手就打,行为恶劣,列车员xxx打不还手 骂不还口 品德高尚。文章见报后。局长责成“打人”职工单位的党委书记亲自调查外理,并将处理结果上报铁路局和报社。当书记找“打人”职工谈话时,该职工看完报纸后直呼冤枉,并向书记讲了发生冲突的全过程,书记听后觉得双方都有过错,回来向局长作了汇报。后来该职工来到分局宣传部申述,并带来了几枚军功章和立功证书。原来该职工是一名复转军人,在部队立过功,受过奖。他说最近几天他的一些老战友纷纷来电话指责他,说他丢了复转军人的脸。他要求报纸登报为他平反和道歉。后来还直接到报社找领导申述。由于我写的新闻报道严重失实(没有核实信息材料的真实性或采访当事人),使老革命同志名誉受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为此记者站长为我蒙冤受屈。因为我稿件发岀前并没有让站长审核,他根本就不知道,可以说他是无辜的。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教训深刻。有些写成文字的材料尽管盖有单位的公章也不见得全是真的,或许有片面性。从此以后我写新闻十分慎重,拿不准或有疑问的坚决不写,对涉及单位和个名誉的一定要调查了解清楚后再写,而且要客观公正。我的那篇失实新闻我一直保荐至今,经常翻岀来看看,以警示自己。不要因自己工作马虎和不负责任给他人造成伤害,更不要因自己的失误连累领导和身边的同事。
2022.1.22
作者:陈定方 铁路退休员工 中共党员。湖北荆州人,爱好文学和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