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大原则
唐建武(甘肃合水)
古今中外论教育的人很多,读过很多之后,我终于发现一个教育的最大原则,那就是充分地释放每个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是不一样,就好像天上太阳和月亮一样,是独一无二的,不可以用一种去养育,去教育,不可以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把对梅花的方法用在柳树上,无疑是错的。所以我很怀疑如今的流水线式的教育,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培养出来的人要有创造力,很难。艺人们做出来的民间手工艺品也是个个不一样的,这样才是艺术品,跟工业化机器大生产力有异。

既然教育的最大原则是充分释放每个人的天性,那么如何实现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因材施教。每个人的潜质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因材”。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因材"。每个人的家庭教育背景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因材"。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每个人都是独具的,所以要因材施教。
流水线式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个性泯灭,成了千篇一律的做题机器。语文考120分(满分150分)的学生,读了四年大学,居然思想平庸,连个毕业论文都写不出,岂非咄咄怪事!我们的孩子在国际上好多奥林匹克竞赛都拿大奖,为什么到了成人却鲜有获诺奖的,岂非咄咄怪事!我们的邻国日本,进入二十一世纪,几乎每年一个诺奖,我想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了吧。
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在高中阶段,都是流水线作业,都是题海战术,都是这考那考,已经彻彻底底磨灭了孩子对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惨酷的排名也使他们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和勇气。就语文而言,老师一上来,就把阅读变成了做题,何其乏味可厌。生生把一门活泼泼的语言文学课变成了知识课、套路课和成词滥调课。人物形象分析凭什么就得用四个字?果敢、勇敢为什么就要改成大胆?答案难道不是丰富多彩的吗?

频繁的考试,八股式的答题,再加上做题式的讲课,生生把孩子仅有的一点学习热情给耗尽了。听说高中阶段一个50人的班级,患重度抑郁的有5到6个。孩子们懒了脏了宅了,不是不听话,而可能是抑郁了。更可怕的还在后头,小初高的拼命硬干,到了大学的完全失控,以致于到了社会上的不婚不育,完全佛系,完全躺平。这种情况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正因如此,我才强调教育的最大原则一一充分释放每个人的天性,而方法就是因材施教。远离流水线,重视个人定制,可能未来教育的大趋势。读者诸君,信夫?

唐建武,七零后,甘肃合水人,中学语文教师。喜好读书,业余写点文字,记录情感,记录生命历程。曾在省市报刊上发表作品。《孤寂怡人》是第一本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