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在厦门,泉州,三明转了一圈,更换释放了一下在地方乡政府供职时蓄积的郁闷,看到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明白和发现西部地区落后贫困是思想守旧,思维落俗,地方保守势力盛气,即便你拚个肉化骨枯,也就是平常的更平常,推动不了发展步伐。我当时很不热恋故乡。接着去南京,湖南,太原,大同等地,感受都是雨后彩虹,七彩社会。与当地干部交流发现他们都比较务实,而我们西北很多地方干部精于勾心斗角务虚和窝里斗,排外,激动之余便针对西北部分地区实际写了一篇《现代社会风马牛》发表在国内较大的刊物《乡镇论坛》,以企唤醒我们父母官的觉悟洗面换装。效果如何?不知道!后来,被聘《大特区经济》杂志社,由于自己是个初中未毕业的二级文盲,而且不会说普通话,在这天涯海角干起来很费劲,一月很少的工资还不够吃住用,老家家里也等着用钱,南下又北回,正应一句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回来了!曾刊授学过法律专业,回来后与县委王书记交谈,希望去政法机关,王书记很知心地说:“没意义。如果我年轻十年,也不想当这个书记,到外面去。"他指示建议我说:“你特长写作,走以文养文这条路好些。"最终,去了《新西部.经济特刊》,这是西北地区影响较大的社科经济刊物,杂志社周总编按排我为驻地区的记者,负责采访报道和广告业务,便奔忙庆平两地,如鱼得水。杂志社也很关爱支持,总编两次亲自出马配合我参加在庆阳,平凉举办的西部交易会全程采访宣传,还特意按排我参加陕西杨凌农髙会的采访。在较多较大的新闻采访活动中,我与中央电视台,中国贸易报,中国青年报,香港文汇报,新华社国内部等很多媒体资质较高的编辑,主任记者交融为同行之友。国务院主管的《经济调查》杂志王记者两次来庆阳采访,都提前电话约我陪她采访,并一同去兰州市采访。王记者后来调到中央党校市县领导论坛编辑部,还对西部这边很关注,多次划定框架委托我组织调查很多地方动态采写……

在媒体圈内我一直记着周总编先生当初对我说的话:‘做为大刊记者,位虽卑品必高,在这个金钱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一定要清廉不贪,用诚信忠诚记录社会演变史。"我坚持清正自律,每到一地采访不惊动地方,不给他们添麻烦,也不收受赠予。在某县采访一位很有名气的企业家,县里吃住行都按排好了,却不知道我已与这个企业家在工程现场采访完成,也在工人食堂土豆丝夹馒头吃完坐班车走了。在一家食品加工企业采访,我自租一台出租车去厂里,二十多分钟采访完成后,这位女企业家拿出他们的特色产品赠送,我拒绝时他们的一位主任误解了,问我:“采访费多少钱?我们现在就给。"我解释正规媒体正常采访不收费,他们都不相信,还说他们不久前接待过北京一家报社记者采访,向他们要了一万元。听后感到惊讶和可笑!没事时,我很少到各县去跑采访,也懒得去联系广告。杂志不同于报纸,一月能送一篇稿就行。常下去跑有些扰人。因为自己管好自己,清正不贪,时间久了,很多单位和其他群众都信任我,经常打电话报线索,反映问题。有一个镇上的村医诊所被拆毁,主人与地方政府顶牛闹事,亲自给我送来资料要求媒体曝光。我约了镇上领导交谈了解,那天天热,镇长在我房子的床上脱掉鞋坐上聊了半天,并说:“和你交谈不紧张,有些报纸记者牛皮哄哄,还威逼要钱。到你这来是相谈商量就地完善问题解决,没有压力!"这位镇长看到我房子一张桌子几个凳子和一张床,很感慨:“你这办公室这么简单?不敢相信!"其实奢华也没用,有个写稿和暂住地方就行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多了也得费功夫去收拾!我出门就是一个包一台相机一支笔,进门就是伏案写文章,就这么简单。某县某村农民首先电话反映村里退耕还林款被截留问题,之后派代表来找到我,一见状况都私下议论说:“这记者普通,咱相信,肯定为民。"我不在乎这些话!他们诉说着,喝着茶水,还问我能在房子里抽烟吗?一位同行农民说:“我们去林业局,信访局,他们连座都不让,冷酷地爱理不理我们。到你这里,咱们感到自然"。后来我解释安慰他们不要到处寻访,地方上可以有能力解决问题,也不要要求媒体曝光,这样影响不好,媒体也有自己的原则,并答应去他们所在的乡里和领导协商就地化解矛盾。最终如愿,这些农民说:“我们信任你,你是咱农民的传话人"……

随后的几次变动,我在《农产品加工》和《农村青年》都供过职,,始终保持清正,取信群众,平静中平静处理问题,不张扬式的学公鸡叫鸣!很多群众都喜欢打电话诉说身边事,讨个说法心安理得。多年过来,我深刻认识到:不是群众有问题蛮横不讲理闹事,而是他们需要合情合理的解释处理就心安了。矛盾的激发就是一些个别干部高压强压,胡说八道,导致矛盾升级,造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结果。
现在因身体原因已经归里,不再从事这份苦差事了。但每天还有各县的群众电话报料,这是他们对我的信任,我只能感激他们,也只能说:不在其位,不理其事,请谅解!我也想安静的在寒窑世外桃园看看古典名著,享受文学作品的美味佳肴,轻松自己!

(作者简介)段广亭,甘肃省镇原县人,曾任乡村干部,后在杂志社为记者,记者站任职多年,先后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近万篇,文章朴实无华,接近地气,很受读者品味。《定远文学》编委、特约作家,《祁连文学》特约作家,现因病蜗居在家。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