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坟/永远的老三届之十六
——陈昌华朗诵诗选
原创 陈昌华 诵读 李晓军 凌云
配乐合成 篁竹瑾 制作 一方文化
孤坟2.mp36:59
来自人间诗舍
在西南的一座边境小城,
城外有一片偏僻的山坡,
坡上有一片静静的树林,
树林掩埋着一座孤独的坟茔。
上世纪90年代一个中秋之夜,
天边陨落了一颗流星。
一个无依无靠的残疾人,
在家中悄无声息地闭上了眼睛。

没有人了解他的身世,
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
当民政局的人员来料理后事,
才感到深深的震惊。
他们发现了一本存折,
一万元的存款确实惊人。
这个商场幽灵般的守夜人,
这个靠拣破烂为生的残疾人。
月均100多元的微薄收入,
是怎么从牙缝里抠出这笔积存?
每天靠在街头拣拾垃圾,
得攒下多少黎明和黄昏。

他的枕头下还有一个小本,
上面写满密密麻麻的姓名.
姓名下都有一些数据,
莫非是他欠下的人情?
当小本上的人从外地赶来,
小城感到了更大的震惊。
他们给他换上崭新的军装,
葬礼举行得十分隆重。
他们把骨灰埋入这座山坡,
在他的墓旁种下这片树林。
生前,没人关心他的冷暖,
死后,就让小树与他为邻。

那笔可观的一万元存款,
他们捐给了小城的希望工程。
一个个得到捐助的孩子,
像群小鸟飞出他墓旁的树林。
从此在每年的春天和清明,
总有孩子来这里植树造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那片树林已经郁郁葱葱。
小城同往常一样平静,
生活在按部就班进行。
就像一粒石子丢进水面,
很快就平息了一圈圈波纹。

有一天,一个传记作家到访,
打破了这座小城的宁静。
他在荒草里找到了墓地的石碑,
石碑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
他久久凝视着无言的石碑,
“红色战士xxx之碑”尚能辨认。
可就是没有生卒年月,
也没有他的籍贯和姓名。
站在这片幽静的山坡,
远处的烈士陵园树木葱茏。
那是49年为了解放这座小城,
牺牲的烈士在那里栖身。

更远处还有座更大的烈士陵园,
那里长眠着对越反击战的英灵。
三处目光所及的人生归宿地,
这座孤坟究竟埋葬着何人?
作家的著作问世那天,
终于回答了这个多年的疑问。
残疾人是一个普通工人的儿子,
曾经是一名边疆农场的知青。
一个金三角国际战场的幸存者,
一个红色游击队知青连的士兵,
一个切.格瓦拉的狂热追随者,
为了理想不惜碎骨粉身。
在异国那血与火交织的战场,
身负重伤后被抬回了这座小城。
伤愈后他没返回农场和故乡,
就在这座小城隐姓埋名。

那些参加他葬礼的外地人,
有他儿时的发小,同城的知青。
还有他昔日九死一生的战友,
唯独没有一个家族的亲人。
多年来的问号终于被拉直,
但人们的伤感却又多了几分。
这个默默无闻的残疾人,
竟有那么一段轰轰烈烈的人生。
小城故事多,又多了
一个故事的结尾,
人们议论了一阵,一切
又重归风平浪静。
只有那座山坡上的孤坟,
依然还是那么冷冷清清。
只有那片静静的树林,
永远陪伴着他孤独的灵魂。
2016年9月24日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宝安风》杂志社社长,深圳市企业报刊协会会长,现任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秘书长。作品曾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飞天》《青春》《牡丹》《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出版诗集《印象与烙印》《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常青藤》。主编《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绽放的簕杜鹃——深圳新诗选》五集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18集电视剧《白居易》制片,打进好莱坞的第一部中国电影《砚床》制片主任。)

(朗诵: 李晓军,一级播音员,洛阳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业务指导委员会原主任,资深播音员主持人。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朗诵艺术团洛阳团艺术总监,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副团长。多次担任洛阳市牡丹文化节和洛阳市重大活动的主持播音工作,2004年担任前中央军委主席阅兵现场解说。一位致力于朗诵、表演艺术的传播者。)

(朗诵 :凌云,本名单慧生,现居辽宁沈阳。辽宁朗诵艺术协会理事。辽宁电视台金话筒艺术团团长,沈阳和平区戏剧家协会理事,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指导教师。酷爱朗诵艺术,多次获奖。长期活跃在省市舞台,深受人们好评。)

(配乐合成 :篁竹瑾,诗人,配音员,有声书演播人,CCTV全球爱华诗歌春晚特邀朗诵家,辽宁延安朗诵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华夏传统文化教育网、华夏传统文化网络电视台首席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