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诗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赵家镛
无论旧体诗,还是现代诗,要写好,都要弄清楚学习继承借鉴发展创新再发展的关系。诗歌产生已有近3千年的历史,都是一个发展创新的过程,《诗经》的产生,为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屈原是浪漫主义的鼻祖,独创骚体,不能说没有受《诗经》的影响。正因为有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优秀传统,才有了汉赋,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木兰辞》这样的乐府双璧。魏晋南北朝的诗,已有了格律诗的刍形,才筑起了唐代诗歌的高峰。唐时已有文人填词,宋人在此基础上树立了词的丰碑。宋诗宋词中已有了散曲的形式语调风格,在元朝得以兴盛。明清一帮文人对诗词作这样的规定那样的限制,让诗歌走入了死胡同,少有佳作名句。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呼打倒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自由诗应运而生。但不少诗人忘记了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自由发挥,无韵无意无味,朦胧至极,更有甚者,竟出现屎尿诗,下半身诗,还有的“越过千山万水去睡你”,睡没睡无关系,能吸人眼球能赚流量能出名就行。一般读者、中小学师生都难读懂,因而也就缺乏生命力。为什么呢?丢掉了传统,不讲规矩,我行我素,不要韵,认为分行就是诗,越玄妙,越离奇,越高深就是越是好诗。
愚以为:要写好诗,须按毛泽东主席讲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鉴古倡今,双体并行;各自发展,大力创新。写旧诗的,要吸取新的长处,短而少受格律过多的束缚。写新诗的,要学旧诗的一些规矩,尽量短小,让人爱读,可资借鉴。我在《七律 读林峰“知古倡今,求正容变”的时代性和影响力感吟》中写道:“
大地回春日照时,千山万树露新枝。唐松律动因庚续,宋柏音谐靠恋迷。自古文学归正派,于今曲赋入清溪。求同秉笔书国梦,容变相知盼统一。”双体都应把诗写到极致。形成一个时代的文体特征。如近来,我创作了一首《新旧体融合诗·打工者迎虎年》:“新年近,众客忙。
疫情未尽,心念故乡。万里明月照,千山鸟回翔。将特产与钱寄,正送出又开箱。
拟把柔情托鹤雁,还将孝义奉爹娘。家国盛,母女康。
愿献青春同旭日,宜安别绪步平冈。
押韵是诗的一个基本特征。但现当代一些诗作者写诗只管分行,只管意,不管形式了。其实,用点心,现代诗可用好韵。不少歌词,不是句句用韵吗?这方面,我也作过尝试。如诗
《一切都是佛缘》:“曾经海誓鸳鸯前,相爱一万年。挽手步湖边,你就像一朵初出水的莲,前世修来的佛缘,
与风一起蹁跹,和水一起缠绵。你秀发披肩,红唇妙语连连。君是我的神仙,我为君的波澜。
生活尽是景观,明月未曾等闲。照水照山还照城垣,原来那些都是胡言。蝴蝶不会四时翩然,一切的一切都在虚无缥缈间。一转眼,流水疏烟。”此诗句句押韵,也不觉得繁琐,反而增加了节奏感音乐性。
好诗大多靠名句支撑和流传。因为没名句的诗词,流之不久,传之不远。
诗词中的名句,确实一句顶几十句几百句几千句甚或一万句。没名句的诗词,一万首顶不上一首。
乾隆贵为清朝盛世皇帝,写诗4万多首,但谁记得一首一句?
因为名诗句,都是情思的精华,艺术的结晶,人生的感悟。最具艺术性,审美性,启迪性,教育性,持久性。
唐代诗人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很有名,还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张继的《枫桥夜泊》万古流芳。
还有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作者生平不详,因诗空灵意境阔大而闻名。
好诗是以意以境以技以言以道以理而流传,总之,以质取胜。
《诗经》中的国风,大都是民歌,连作者姓名都没有。照样"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扣人心扉。
古诗十九首,是昭明太子在《昭明文选》中辑录的无名氏之作。"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生年不盈百,常怀千岁忧。"多么优美而深刻的诗句!难怪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也。
诗人以好诗名世,好诗以质取胜,靠名句流传,是好诗颠扑不破的真理。创作好诗,锤炼名句,永远是写诗者诗人诗家诗王不懈的追求。


个人介绍:
赵家镛,男,汉族,1957年6月生。遵义市红花岗区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贵州省首批中学正高级教师,退休后遵义市南白中学返聘上高三语文4年。现任遵义市播州区知识分子联谊会南白中学分会会长,南国诗社社长,遵义诗联第五届理事,《遵义诗联》纸刊编辑。民盟盟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全国模范教师,贵州省骨干教师,贵州省优秀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章,遵义市十大杰出建设者,遵义市15851人才精英工程第二层次人才,遵义县十佳人民教师等称号。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贵州教育》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省、市课题各一个。多次担任省、市高级、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专家。著有格律诗词2700多首,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及各级网络平台发表诗词900多首。出版有教育专著《坚守教育的信念》,已辑成教育专著《赵家镛文粹》等,出版诗集《清风弄月.赵家镛诗词选》(西南交大出版社),《凤凰梦语》(西南财大出版社),《论语.解啐》《雪崖吟啸》(中国大地出版社),《永乐啐语》(团结出版社),《追梦踏韵》(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教中学语文42年,所教学生8000多人,2000余人考上一本大学,几十人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所教学生获博士学位的有几十人。2007年所任班主任的班级高考,学生全部考入985、211大学,有贵州省理科状元1人,省前十名4人,11人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该班语文高考平均123.5分,130分以上11人,最高13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