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山东中医群星谱:
大医精诚 医者仁心
——记山东省名中医孙西庆教授
刘 锬 宋俊忠

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之处的鲁西冠县,是被誉为"千古奇丐"、享誉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武训先生的故乡。即将度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一九六二年,一个天资聪慧的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如今享誉杏坛的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脑病科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孙西庆教授。
孙西庆自从医来,刻苦钻研医术,勇于实践与创新,积累了广阔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思路开阔,辨证论治灵活贯通,博采古今,衷中参西,师于古而不泥古,多有创新。历经数年,孙西庆对血管性头痛的治疗独辟蹊径,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对神经系统常见病偏头痛、失眠、眩晕、抑郁证、颈腰椎病、三叉神经痛、面瘫等有独特的治疗方法,良好的临床疗效。他发表多篇有学术价值的医学论文。多次荣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研究者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重大课题及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成为名震省内外的一方名医。
皓首穷经 锲而不舍
孙西庆走上从医之路不是偶然,完全是他从小就有一颗仁慈大爱之心。那是他还在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促使他立志学医。
在采访时,我们曾问他为什么学医?孙西庆说,其实刚上高中时对于将来学哪个专业并没有没什么想法,后来机缘巧合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一生。
孙西庆告诉我们,记得有一次去父亲单位玩,遇到父亲单位的一位阿姨同事,这位阿姨以前就跟孙西庆很熟,她年轻漂亮温柔,就像一朵盛开的水莲花,每次见到西庆都是疼爱有加,经常送给他零食吃。后来由于上学较忙,就没大见过她。没想到几年不见她,变化得竟认不出来了,面容憔悴暗灰,没有了光泽和神采,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忧愁着面容说,自己这几年一直在病着,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断,去了很多医院都不见好,就这么被病痛折磨着,面容枯槁,头发稀少,整个人都像是老了十几岁。看到孙西庆那充满同情和不忍的表情,阿姨凄然地挤出些笑容,然后随口说了一句,小朋友将来你当个医生吧,治病救人,帮我们这些老人解除病痛。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是啊,学医也是一个不错的出路呀,做一名白衣天使,可以通过自己的技艺挽救生命,为大众服务;而且医生也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将来改变自己家乡缺医少药的面貌,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呀。
就这样,孙西庆树立了学医的人生目标,决心踏上医学之路,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了一生的职业和爱好。
一九七八年,年仅十六岁的孙西庆面临高中毕业,恰巧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由于他天资聪慧,在高中学习两年期间还算用功,当年应届参加高考,居然超过了本科线。因为早就立志学医,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山东中医学院,并被顺利录取。
孙西庆告别了从来没有离开过的家乡,也告别了从来没有过长时间分别过的父亲母亲,来到了省城济南,来到了能实现他一生从医理想的医学圣殿。
孙西庆入校时还没有满十七岁,几乎是他们那一级学生当中年龄最小的。因为刚刚恢复高考,他的同学们年龄参差不齐,有的已经年近三十,有的还是一两个孩子的父母。他们经历不同,学习水平高低不一。甫一入校,孙西庆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压力和困难。虽然他人很聪明,在高中两年也算学得认真和扎实,但毕竟仅是本就简单的高中课本,要想读懂弄通大多是医学古籍经典的中医专业的各门课程,难度可想而知。
每一个成功者大都是意志坚定、百折不挠、迎难而上之士。年龄小,羁绊也少,能够心无旁骛,专心学习反而成了优势。于是,除了上课认真听取各位老师的言传身教之外,孙西庆几乎全部的课外时间都用在了读书学习上。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成了他学习生涯的全部。
要从事中医,中医四大经典是必不可少的必读必学之作。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都要从古籍经典开始学习,像是《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等,内容十分晦涩难懂。
孙西庆克服古文功底匮乏,中医基础薄弱的难题。记不清有多少个挑灯夜读的通宵了,那时候翻译的资料还很少,孙西庆就那么逐字逐句地苦读,有不明白的就自己查找各种书籍材料,或者咨询各位老师,硬是将一部部巨著融会贯通,变成了自己的理论根基。
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孙西庆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它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它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孙西庆整天处于紧张的学习环境,每天读书汲取营养,就像是蜜蜂飞进了花园,饥渴的求生者一头扎进了面包店,贪婪地吞食着、咀嚼着各种知识。在大学的五年时间,孙西庆熟读了中医的四大经典和中医四小经典《易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以及历代中医名家名著,这为孙西庆悬壶济世,普救苍生打下了坚实的良好基础。
济南是举世闻名的泉城,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等几大名胜离他就读的山东中医学院近在咫尺,说来别人可能不十分相信,在校几年间,他从来无暇逛逛这些风景名胜区,只是一名苦行僧、问道者。
即将大学毕业的那年春天的一个周末,孙西庆终于下定决心,忙里偷闲,给自己放个假,到千佛山去登高望远。吃罢早饭,孙西庆穿上运动鞋和运动装,只身一人向千佛山奔去。孙西庆沿着登山小路,一口气登上一览亭,他停下脚步伫立眺望。千佛山北面,大明湖、趵突泉波光粼粼,历历在目,就读的美丽校园咫尺之遥,就在山脚。他又向西南方向极目远眺。不远的西郊长清,是神医扁鹊故里。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作为中医开山鼻主的故乡学医者,自己一定要向扁鹊学习,治病救人,做一个给人类带来幸福安康的神医喜鹊。孙西庆的目光越过了黄河,似乎看到了幅员辽阔的华北大平原,看到百里之外的大平原腹地故乡冠县,看到故乡那些病痛缠身的父老乡亲那殷切期盼的希冀目光——
千佛山归来后的六月,在济南求学五年的孙西庆终于大学毕业了。他没有留恋大城市省会济南,而是怀揣着红彤彤的毕业证书,怀揣着一身治病救人之术,毅然决然回到了医学还不发达的故乡,进入冠县人民医院,成了一名内科医生。故乡人民对于这位英俊潇洒、文质彬彬的小医生表示出极大的欢迎和热忱。
回到家乡人民医院的孙西庆开启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漫漫征程。他先是在住院部跟随老医生查房和见习,半年之后又到了门诊。他把在大学里学到的医术技能运用到每天的诊疗实际当中,严格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望闻问切,对症开方施治,治疗效果明显,一时间县医院有个“高材生”“小神医”的说法几乎传遍了整个县城。许多患者慕名而来,转弯抹角找到孙西庆询诊问药。
大学毕业、年轻英俊、医道高明、态度和蔼的孙西庆有了名气,自然成了一些姑娘爱慕的“白马王子”。不少人委托红娘去找孙西庆的父母求婚,试图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来敲定乘龙快婿。上班一年多,竟然有几十位求婚者。有时甚至母女相携来到孙西庆的诊室,名为看病,实则选婿,弄得孙西庆尴尬不己,哭笑不得。后来,还是跟他情投意合的爱人公开恋情并举行婚礼之后,才算断了那些心存希冀的姑娘们的幻想。结婚之后的孙西庆,享受着爱情带来的甜蜜同时,在医学之路上更加投入和努力。
然而,一心想成长为名医乃至医学大师的孙西庆,对仅仅在中医学院本科五年的学习所得感到不足,总觉得离成为名医大师还缺少得太多太多。于是,他跟恩爱不已的妻子商量,再回大学深造。妻子深明大义,尽管舍不得新婚时间不长的丈夫,将要忍受分别相思之苦,但还是全力支持丈夫,并和他一起做通了两边父母的思想工作。就这样,孙西庆毕业仅仅两年,又学霸发威,一举考回了母校——山东中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重回校园的的孙西庆,如鱼得水,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自己导师的指导下,更加系统地学习,一头扎进博大精深的中医海洋。经过两年的系统学习,孙西庆以优异成绩取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因为表现优秀,被留校任教。在任教和从医的同时,又攻下博士学位。
大医精诚 精益求精
孙西庆留校任教,他的漫漫从医之路逐步走上了崭新的高度。
孙西庆说,国学五术,医有其名,中医是活着的历史,纵观三千年史籍,无不有医之记载。在辽阔的世界版图上,曾出现过比肩而立的四大古医学,其中古埃及医学、古印度医学、古希腊医学,这三个都早已轰然倒下,或消亡,或中断,或变异。只有从野草里萌生的中国传统医学,穿越无数灾荒、战乱、瘟疫,在改朝换代的风暴中,顽强地存活下来,成为唯一没有中断的幸存者。
拥有三千多年历史记录的中医,犹如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树,面对这棵古树谁也说不清它经历过多少风雨,萌生过多少枝叶,延伸了多少根系,播撒了多少种子。
谈起中医,孙西庆如数家珍,侃侃而谈,让我们这些中医门外汉听得如痴如醉。中医萌芽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已基本成形,之后历代医家不断总结、丰富与发展,使中医理论得到了补充、修正和完善。在古时,中医郎中与私塾先生同属乡村精英阶层,传承诗书礼义,尊称为先生。良相与良医乃儒家文化主流,所以古人行孝,先通医理,孝道包含医道,医道离不开孝道。
中医是中国的独创智慧,是第五大发明,属于独树一帜的医学。中医胸有宇宙,中医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
中医学是一门科学。既是科学,就有科研。所谓中医科研,无非是指在中医学领域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中医学向前发展。
怎样通过科研发展中医学?
孙西庆认为有两方面:一是理论探讨,二是临床研究。理论研究应当以临床问题为对象,以临床资料为基础,以指导临床为目的。理论研究不能脱离临床而孤立地进行。说到底,中医科研的根本出路在于临床。
中医的存在和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理论来自实践,精华是实践的结晶。有人说,中医没有实验室,算不得科研,其实中医的临床实践就是一种最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因为它直接以人体为对象。在今天,这已不再是盲目的试验,而是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实验。
原有的医学理论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新的理论有待于在实践中产生,无数的医学难题需要在实践中解决,所有这些都是中医临床科研的内容。一个人能够对一、二种疾病或一、二个问题有所研究,有所突破,就是出了科研成果,就是对中医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现在社会上很多讲中西医结合,但是真正从理论上来讲结合起来比较有难度。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中医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西医有西医的发展模式,西医主要是靠研究实验室,而中医主要靠阴阳五行和临床实践,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
研究中西医结合的人,可以在临床上去搞诊断方面的组合,共同为患者服务。注意这里讲的是“组合”,而不是“结合”,因为“结合”是指相互交叉,诊断交叉、治疗交叉,这样做就等于把两个系统混到一块了。
做中医就要做纯正的、地地道道的中医,这是孙西庆一直认为,且为之筚路蓝缕、不懈追求的。他始终坚持从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出发,包括《内经》《医案》《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运用中医的思维模式,遵循中医发展的规律,传承中医文化和技艺,弘扬传统正统纯正的中医。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孙西庆说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
近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头像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孙西庆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
多年的坚持和坚守取得了理想的成就和效果。越来越多的患者在他的精心治疗下,告别病痛,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使他倍感欣慰。
医者仁心 妙手回春
作为一名医生,孙西庆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受同行的尊敬和患者的爱戴。在他的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患者,就以热情相待,认真负责。他认为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他始终视病人如亲人,和蔼可亲,令人如沐春风。他接诊的病人千千万万,但对每一个病例,他都看做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用自己的医者仁心、丰富经验和高超的医术,为患者解决痛苦,直至让患者满意,他才放心。
曾经成功治愈一位自卫反击战归来的双腿截肢的英雄战士,对孙西庆来说一直历历在目。那是从死神手里捡回的一条生命。在那个炮火纷飞、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这位英雄的战士和战友去执行侦察敌军的任务,不幸被敌人的地雷爆炸击中,战友们牺牲了,他幸运地捡回了一条命,但是失去了健全的下肢。牺牲的战友永远留在了遥远的南疆,他拖着一条残破的躯体和受伤的心灵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乡后的十几年间,他一直被严重的神经痛所困扰,白天还稍微好些能够忍受,一到晚上,特别是一到冬天,经常疼得嗷嗷直叫,实在没有办法就通过120救护车把他到医院打止疼针,几乎天天如此。
十年来疼痛刺激,血压高了,因为常年吃止疼药,把胃也吃坏了。常年处于紧张之中,家属也得了抑郁症。他曾经辗转北京上海等各大医院,虽然暂时缓解,但一直没有彻底解除病痛。俗话说有病乱投医,他也不知道从哪个渠道知道了孙西庆治疗此类病有绝招,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了山东省中医院神经内科。孙西庆就根据他的特点,分析了他的症状和病根,对症下药,在省中医治疗了两个月,把神经痛彻底治好了,同时又给他调理治疗,把高血压和吃坏的胃也都治好了。看到丈夫从疼痛难忍的苦海中成功上岸,不用再为照顾他而提心吊胆的生活,患者妻子的抑郁症也慢慢地消除了。患者康复出院之际,写了一封表扬信,并赠送了一面锦旗表达感恩之情,感谢孙主任救了他们全家人。
让一位辍学的中学生重新走进课堂并考取大学,是孙西庆比较高兴的又一个成功案例。那是一位来自晏城的高中学生,他的父母离异后,父亲独自带着他生活。由于心情不畅,学习任务繁重,再加上生活不规律,孩子患上了严重的偏头痛,还带有不明原因的高烧,特别是每到晚上就发烧到39度多。患病以后,他父亲带着他每半个月就换一家医院,从县级医院到德州北京天津等地的医院,就是无法治愈。孩子的父亲觉得是自己的离异影响了孩子,一直抱有一种愧疚的心情。为了对得起孩子,不留遗憾,他父亲最后在走投无路的绝境之下,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通过别人介绍找到了孙西庆教授。
第一次见面,孙西庆让中学生坐下,亲切询问之后,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地搭在孩子的脉搏上,他慈祥地看着孩子那充满希冀和期待的眼睛,柔声地说,孩子别紧张啊,没有大事。这一刻整个世界随之静止,浓缩到他的指尖之下,那指尖下的每一次脉动,都像是一首生命的欢歌。他似乎是把健康和希望传递给了处在病痛折磨之中的孩子身上!认真地望闻问切之后,孙西庆给了孩子和孩子的父亲两个选择:一个是住院治疗,一个是门诊治疗,都是用纯正的中药。因为晏城离省中医距离不是太远,孩子还挂着自己的学业,父子俩选择了门诊治疗。孙西庆给他开了一个疗程的中药,孩子回家就立即服上了一副,当天晚上就没有再发高烧,偏头疼也轻了不少。经过16天,这个孩子的病痛就彻底解决了,后来顺利考上了大学。
一朵几乎枯萎的花儿,又迎风而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重新盛开绽放!孩子和父亲给孙西庆的感谢信里说:没有想到山东的中医还这么好,没想到中医这样神奇,治好了大城市大医院都治不好的疑难杂症。
像这样的病例案例在孙西庆教授这里,如数家珍,顺口道来。去年,来自济宁的一位年逾七十的老太太,长时间低烧,医院没少去,检查没少做,要每天大把大把地吃药,就是不见好转。来到孙西庆这里,其他药全停,全部用孙西庆开出的中药方施治,没有住院,来了两次就彻底治愈。
还有一位年轻的音乐教师,一个大热天去朋友家玩,突然进了开着空调温度很低的房间,突发严重哮喘,无法上课了,生活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找到病因找到了病根,孙西庆给她开除桂枝厚朴杏子汤,药到病除,几副见效。
德艺双馨 名冠杏林
在孙西庆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一面面来自患者的感谢锦旗,和一封封情感真挚的感谢信,我们深深感受到孙西庆教授的那一颗赤诚的医者仁心和精湛医术。
青岛的一位患者写到:学识渊博,学以致用,医术精湛,望闻问诊,辩证用药,立竿见影,非常感谢!
济南的一位患者留言:本来是去看别的科,等待的时间就想去看看疼了十多年的头痛,当时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完全没抱什么希望。谁知两个疗程之后,头痛的强度和频率都大大降低。后来又去找孙医生看了一次,拿了些中药,吃药配合情绪管理,头痛基本上基本不会发作了,从来没想过疼了十几年的头痛能被治好。太感谢孙医生了,真是神医啊,药到病除。这次看病也让我对中医有了更多的信任。
青岛患者家属写到:母亲失眠严重,曾一个多月睡不着,身体消瘦,安定片都没有作用,吃过康复医院的药物,人差点吃坏了,孙大夫开的药,几天就能睡着了,
黑龙江省黑河市患者说:自己28年的脑病顽疾,曾在数家医院多年诊治,均疗效不佳。2013年12月慕名求医孙西庆教授,经3个月的精心治疗,基本正常了!我们家族都十分高兴!正月初四大家都在走亲访友,孙西庆教授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为远道而来的患者诊治,令我们无比感动。
另一患者患有40多年的慢性肠炎,曾在北京医院、广安门医院治疗无效。后经孙教授治疗,也大有好转。孙西庆教授真可谓是医艺德全的全科神医!祝孙教授健康长寿,造福更多的患者!本人在此将治病经验分享给各位病友,祝各位病友早日康复!
89岁的病人孙宗昌于2010年6月患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先后住另一家省级三甲医院三次,2010年10月开始服用孙大夫开的方剂半年,病人生活已能自理,不仅脑梗死症状不再出现,而且便秘、高血压等病症以也有明显减轻。
“德艺双馨,名冠杏林”的赞誉是社会和广大患者对孙西庆教授的最好褒奖。几十年来,他无数次拒绝收红包和礼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省内外广大患者的称赞。他诊室内挂满了“扁鹊再世,病魔却步”“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锦旗、镜匾,还有许许多多感谢信。每逢过年过节,他都会收到病人大量的贺卡、明信片和电话祝福。
孙西庆常常把吴孟超医生说的那句名言挂在嘴边:“一个医生,只有好医术,成不了名医;世上所有的名医,都同时还具备另一个特点,那就是仁,对病人有爱心。 ”针对现在社会压力很大,患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作为一位名中医,孙西庆深知医生的职责很重。神经系统疾病大多需要复诊,很多患者由于路途遥远耽误了后期随诊,所以孙西庆开通了免费电话网络咨询,患者可以通过电话和他沟通交流,也可以在网上咨询。他也会抽空发表一些科普文章,可以为广大患者的治疗和日常生活提供参考。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从医已近四十年的孙西庆仍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他虽然年近花甲,但身体依然硬朗健康,年富力强。为了从死神手中夺回更多的生命,他依然坚持工作在教学和医疗一线,每天的接诊量都在五十人上下。即使身体有些吃不消,但他从不会让一位患者带着失望和遗憾离去,精心为慕名前来的患者辨证施治,诊断、开方。孙西庆说:他要向吴孟超和华益慰等名家学习,向九十多岁依然在医院坐诊、死而后已的吴合医生学习:“只要我能干一天就多干一天,身为医生我有义务为患者看病,为了千千万万的患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干不动的那一刻为止!”
刘锬,资深编辑记者,大学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后取得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硕士学位。山东省、济南市作协会员,齐鲁壹点专栏作家,曾有几十万字文章发表于报刊、杂志等各大媒体。
宋俊忠,山东省报文学学会特聘专家,历任济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都市头条济南头条主编、极光文艺主编,著有《玫瑰诗情》、《旅踪游思》、《心香一瓣》等。在《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百余万字。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