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 家 过 年
文/牛双成
最后一次回老家过年距今也已三十五年了。那时,我和爱人在镇上的中学教书,家也就安在了学校,学校离老家还有二十里路。农村的集市进入腊月,年味便渐渐浓起来,集市上办年货的人多起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两边商家店铺张灯结彩,迎接新年的到来。走在大街上,遇到老家来赶集的人:“成哥,回家过年”、“成叔,放假了我来接你回家过年”。老家人质朴亲切的话让我心里暖意融融。尽管家已安在学校,回去多有不便,但我对家乡的留恋和对乡亲们的情感,让我毫不犹豫决定:回家过年。
放假的第一天,邻居家的侄子开着手扶拖拉机接我回家。我骑着自行车跟在后面。结束了一学期繁忙的工作,走出校园,看天空,暖阳高照、风轻云淡,一路上,雀鸟伴飞、微风拂面,噢,回家的感觉真好!

过年家家都要贴对联,那个年代春联和“福”字大都自己写,很少有人买,我之前就准备了笔墨,从腊月二十六起,邻里乡亲陆续拿着红纸找我写对联,尽管我的毛笔字写的并不好,可我在他们心中毕竟算个文化人,为乡亲们服务我责无旁贷。传统对联大都是喜庆迎新年,或是盼丰年的美文佳句:“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幅“喜迎新春”等,我拿本子念给他们听,让他们从中选出满意的对联,有时,我也会依据各自家庭情况自编对联,盼子心切的我给她写“爆竹声声辞旧岁,新年添个乖宝贝”,横幅“人丁兴旺”等,虽不工整对仗,只能算个顺口溜,可邻居们听着吉祥话,也都乐呵呵的,满口的“谢谢”,我听着舒服开心。几天下来,虽然手腕有点酸痛,但除夕那天看着乡亲们红红的对联,我内心充满着幸福感。

初夕夜,邻里乡亲们吃罢饺子,纷纷来到我家门前,等待我放烟花,这似乎已成惯例,因为每年春节我家的鞭炮最长,能持续十几分钟,而初夕夜放烟花更为精彩。我那时年轻,爱热闹,每年春节我都买回好多种烟花,尽管那时每月工资还不到三百元,可我仍要花上一百多元买鞭炮烟花。晚上八点钟,人们都到齐了,先燃放箭子,看着那一个个呼啸升空的箭子,在空中爆炸后放射出无数的闪烁星光,孩子们顿时欢呼雀跃。接下来燃放形态各异的烟花:发着光在地面上飞窜的“地老鼠”、五颜六色的“彩蝶飞舞”、震耳欲聋的“闪光雷”和各种手花等。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地开花″,有碗口粗,把它放在高处,点燃后瞬间喷出五彩缤纷的光,把方圆几十米照得通亮,彩色的光亮映在大人小孩面带微笑的脸庞,个个象绽放的花朵那样美丽,整个院落门前充满着欢声笑语。烟花留下的各种形态的外壳,小亭子样式的、宝塔样式的、镂空的透明小屋里还坐着一对小人,这些漂亮的外壳,还能给孩子们带来无尽的乐趣。

过年早晨,家乡的鞭炮响的格外早,当外面还漆黑一团时,孩子们便穿上花衣服早早起来拾炮,冬日里习惯睡懒觉的乡亲们也早早起床,正堂屋点上香,放上供品,磕头许愿祈求平安吉祥。吃罢饭第一件事就是上坟,悼念逝者及祖先。接着是邻里乡亲互相串门拜年,大家用“早ban″这一春节专用术语互致问候,。那个年代,很少有人在外面打工,在外工作人员不论干部、工人都回家过年,因此,村里村外人来人往、热热闹闹,大家相遇,互致问候,拉拉家常,分外热情。过了初一,便开始走亲串友,各家各户忙得不亦乐乎,中午都到处找人陪客。也许是我给他们写对联、也许他们看我放烟花缘故吧,过罢年中午我几乎没在屋吃过饭,都被邻居请去陪客。酒席上,十来个人围着大桌子,桌子上摆放着二十多道菜,纯朴善良的农家人用最丰盛的美味佳肴招待客人。话慢慢聊,酒小杯小杯慢慢喝,吆五呵六、猜枚划拳,四两老白干下来,个个神采飞扬,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此时,农民们会把一年的辛苦都忘掉,尽情享受新年带来的欢乐。

两个星期的假期一晃就过去了,初六我就要上班了。初五晚上,为了感谢邻里乡亲对我的热情款待,我让爱人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邀请邻居八九个叔伯兄弟到我家作客。席间大家谈笑风生,开怀畅饮,这个说,明年你还回来写春联,那个说,明年你再多买点烟花。亲切质朴的话语,直到今天还会在耳畔响起,让我难以忘怀。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没再回过老家过年。尽管我现在已是儿孙满堂,春节全家能幸福团圆,其乐融融,但我依然怀念那弥散着浓郁乡情、充满欢乐的故乡的新年。

【作者简介】
牛双成,男,河南南阳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爱好文学,愿与文字结伴,不求成名,只图退休生活丰富多彩,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