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进国家大剧院(8)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进国家大剧院之八
关于国家大剧院中的小剧场,我们今天在这里也聊一聊。
国家大剧院中的小剧场,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国家大剧院最具多样性的多功能的剧场,其整体色调清新,风格典雅,据有关资料介绍说,可以适应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小剧场歌剧、现代舞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各种演出。
另据介绍,小剧场的观众席共设有19排、469个席位,当然这里包含活动座椅。小剧场于2009年9月落成,2009年10月正式启用。它的落成启用不仅进一步扩充了国家大剧院表演艺术的功能,也使得北京现有小剧场群落的演出功能更加的丰富。
这里,我们还有必要再聊一聊小剧场的白色浮雕天花板。
有关资料显示,小剧场的白色浮雕天花板与音乐厅的类似,正如前所述的一样,其声扩散墙面与戏剧场墙面相似,加上有保温及隔音效果的隔断墙,种种量身设计可使声音更加的均匀、柔和地扩散并起到一定的反射作用。
关于小剧的舞台及观众席,小剧场采用尽端式舞台。舞台由两块升降平台组成,可根据需要整体升降或分别单独升降。这种情形我们在屏幕上似乎有些司空见惯,但实际上国家大剧院的装置一定更为先进。

国家大剧院
当然了,这里还有舞台背后的隔音墙和落地钢化玻璃墙等。据有关资料介绍,我们也作了相应的文字记录,有关文字记录显示:这些可以向左右两端折叠收缩,待两面墙完全打开以后,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室外下沉广场,犹如后花园般地呈现在眼前,既可作为演出的背景,也可直接作为舞台纳入演出,给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观众座位共计469席,可根据剧目进行灵活调整,包括电动伸缩看台和活动座椅等等。
这里我们还要说的是,在国家大剧院这座辉煌壮丽的建筑内,除却三大专业剧场和一个多功能小剧场外,还有大量的公共空间,这也是展现大剧院无限活力的窗口。不管是精巧独到的建筑设计、带有浓郁艺术特色的空间陈设,还是主题丰富的艺术展览、形式多样的小型艺术表演,无不让观众随时随地近距离体验到艺术的无穷魅力 。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北水下廊道。据有关资料显示和介绍,经由国家大剧院北门主入口,进入大剧院的内部主体建筑,首先需通过位于人工湖下方的北水下长廊。这条水下长廊长约80米,宽约24米,顶部采用玻璃天棚搭建而成。白天,上方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在太阳的照耀下,透过玻璃质地的天花板投影下来,与两侧青石板墙壁上疏密有致的气泡状小孔相映成趣,游客犹如置身于艺术海洋一般。
夜晚,在两列玲珑剔透的玻璃灯柱的一路指引下,观众逐渐远离入口处的喧闹,前方散发着神秘气息的金色铜门后,一场好戏即将开场,一次浪漫惬意的旅程就要起航。北水下长廊东西两侧设有艺术展厅,在展厅里,经常会举办一些各类的艺术作品展览等等。
我们再简单地说一说国家大剧院的橄榄厅。
有关资料是这样介绍的:橄榄厅是大剧院的重要交通枢纽。经北水下长廊来到橄榄厅,顿觉视野开阔,抬眼向前看,依次排开的三座室内建筑即国家大剧院的三大专业剧场。正中最高大、宏伟的是歌剧院,左侧为音乐厅,右侧为戏剧场 。这些看上去可谓气势如虹。
我们再看看这里的公共大厅。
国家大剧院的公共大厅是什么样的呢?一句话,它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这里的穹顶距地面达46米,由无数根巴西红木拼装而成,其间以金属条分割为若干个区域。相关资料的文字介绍是这样的:每条红木的色彩深浅有别,每个区域的拼贴走向各不相同,充满变化和层次,放眼望去,仿佛在苍穹之上画出了一道道韵律感十足的弧线。整个穹顶充溢着灵动、跳跃的神采,置身其间犹如进入了一个庞大的音乐世界,令人难以忘怀……
(待续)
(注:所有北京之行的参考资料、引用等均在最后章节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