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893期〉
《 忆塞外凛冬》
作者:他山石
主播:宁静致远
总编:阳光波
副总编:夏天 萧瑟即起,落叶辞树,凛冬又至,小雪时节,冬晴无风。行走在西南边陲巴山蜀水间的雾都重庆,驻足在乌江边的梧桐树旁,看着黄叶孤零零的悬挂在半空,凝望着水中倒影,依然清瘦孤寂的自己。眺望远处坐落在乌江长江交汇处的两江广场周边的红砖青瓦鳞次栉比的楼群,在这雾蒙蒙的灰白的景色中格外醒目,红的厚重、青的深沉。眼前一幕,呈现了一幅静态水彩画,俨然已是被冻住的样子... 小雪过后,天气向着寒冷迈进,进入了真正的凛冬。漫步西南的凛冬,漫步于凛冬清晨,感受着西南的冬,努力回想着家乡塞外赤峰的冬,现在该是什么样子。自从大学毕业工作在江南后,父母也随我们迁居苏州,漂泊在外近二十年,家乡的冬确实是记忆模糊。慢慢的走着,慢慢的追忆着我那记忆中的家乡的冬。 还记得那年塞外家乡凛冬,黄叶堆积成冢,林间枝条稀疏。曾经绿到油亮、飘逸风中的那些浓醇的绿意和鲜活的身影,已成为云烟中飘零的过往,纷飞在流年的记忆里,陪伴着独行的山高水长。冬日已萧瑟上树梢、林间、小径、心底,处处泛起干涩、静默、暗淡和灰黄。树丛间泛黄的草坪里密密铺着已然飘落尚未来得及收拾堆积的干黄卷曲的叶片。不远处一身棉服的环卫工拿着一把稀疏的齿耙在将草中落叶一耙一耙的收集、堆积,落叶在齿耙的梳理中聚集、摩擦,发出刷刷的声音,这将是归于沉寂前最后的拥抱和叹息。聚集的叶片土丘一样的堆在最靠近的这颗光秃秃的树或那颗光秃秃的树干旁,在寒风中静默下来。清晨的街道静寂的干爽,能听见干脆的落叶在风的牵扯下与沥青路面的摩擦声,从这棵树到那棵树,从这片落叶到那片落叶。阳光穿过冬日的树丛,几乎没有什么遮挡的洒在地面上,只有稀疏枝叶的清浅树影在地上勾勒出树的轮廓,如果不用力回想,任谁也无法把那枝繁叶茂、花开满树的丰硕饱满的样子联系起来。 又一季的轮回、又一季的凋零,同是凛冬,塞外的雪江南的雨,强烈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在没有蓬松白雪的日子里,走在西南边陲的街头,特别是如落叶一般在陌生的城市独行时,更觉得无比孤寂。偶有默契在一棵棵光秃秃的冬天的树排列成行的林间走过,到处都弥漫着静寂清冷的感觉。如同素描勾勒的粗细线条般,没有任何填充的色彩和光影,像是一幅没有完成的画作。树丛间偶有一阵干冷的风吹过,梧桐树上吊挂着灰黄色干干的果实,轻轻地晃动着,耳朵能分辨出哪棵树上发出的干脆的树枝咯嚓折断的声音。原来只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却不知这树枝在凛冬的哪一阵风中,也是如此脆弱易折。树林中空旷处有一座看上去冷得发白的艺术石,在清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淡淡的白光,将寒冷的感觉传播到周围的空气中。艺术石上雕刻的词也挺贴近这寒意袭人的景色,不由莞尔,竟是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天寒地冻的萧瑟景色中遇到凄美之词,也算是默契了。 凛冬已至,万物沉寂,漫步冬日,独享安宁。忆塞外的冬,有凌厉的风、有干枯的叶、有寒冷的冰、有残留的雪,但凛冬虽寒,却仍有暖阳的光、有暗香的梅、有红炉的酒、有温热的粥。漫步静寂的寒冬里有文艺画笔还有远方诗意,回归温暖的房间中有书卷在手还有香茗相伴。如此冬日,甚好!他山石,本名石延峰,塞外赤峰人,寄居江南姑苏。酷爱文学,摄影,旅游,徒步,《渭南文坛》特约作者,《中国都市文学社》江苏社社长…
总编副编辑中国都市文学社分社江苏社社长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