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于【哲学园】 作者未读

| 罗素曾在1920年应邀来华讲学一年,只可惜那时王小波还没出生,没见上偶像……
伯特兰 · 罗素,20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诗人、社会活动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现代分析哲学的开创者之一,中国读者最熟悉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西方哲学史》在中国畅销四十多年,至今已经成为西方哲学史的代名词。
三种单纯又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罗素


哲学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答案,却能提供多样的可能性。那么,罗素所赞扬的哲学能为我们指明正确的道路、人生的意义吗?叔本华说,人生是欲望的囚徒,欲望无法满足就会陷入痛苦,欲望得到满足则会走向无聊。尼采说,人生本没有意义,需要人们重新评估价值,主动为人生创造意义。海德格尔说,你确定生命有意义,那就去生活吧,让意义自然展现。这些致郁的回答,显然无法让罗素认同。作为分析哲学的奠基人,罗素致力于让一般的哲学尽可能地亲近常识。他反对过度使用复杂概念和无用的术语,认为细致的语言分析和慎重的词语使用,便能够解决大多数问题。当然,对罗素来说,人生意义的追求,要回到一个问题上: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追问世界的本质,成为罗素毕生的知识追求。于是,罗素的哲学以下面的问题作为开端:“世界上有没有什么知识能确凿得让理性之人无法怀疑?”这张桌子看上去是长方形的,棕色而有光泽;它摸起来很光滑,微凉且坚硬;当我轻轻敲击它时,它会发出一种木头的清脆声。读到这里,相信任何人的脑海中都能浮现出这样一张桌子,但是仔细想一想,桌子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显然会产生或明或暗不同的效果;看似光滑的桌面,在显微镜下也会凹凸不平。所以,同一个客观存在会产生不同的主观感受;外部世界看似性质恒常,但是我们从中获得的知识只能基于个体经验。如果感官可靠,一张桌子就不会呈现出多样的色彩;如果经验可靠,就像今天太阳升起所以明天太阳也一定会升起,那么鸡会不会困惑,为什么每天都来喂食的人最后却把自己送进屠宰场?如果现实一定存在,那“缸中之脑”的疑问如何解释?我们又如何分清梦境与现实,毕竟发生在梦中的海战,也如同现实一般真实?PS:缸中之脑: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你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让你产生一种幻觉:一切仍然正常如初。对于你来说,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身体的运动、感觉也都还在。你的大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输入你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你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比如你现在正在读的这一段荒唐而有趣的文字,可能也是代码的一部分。有关这个假想,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所以,哲学能给我们一条明确的道路吗?似乎也不能,正如罗素所言:
对于哲学提出的这些怀疑,哲学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答案,却能提供多样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足以拓展我们的思维,将我们的思想从习惯的掌控中解放出来。


351807691@qq.com
微 信:banbo1984
微 博:诗人琉璃姬_瓶盖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