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天铸老师题字)
图源网络
主编:姚京平

回家过年
文/舒才生
诵/李华敏
凝望窗前飘飞的雪花,我想起了童年的歌谣:“大雪纷飞,写信来归,有钱沒钱,回家过年。”今天,雪花伴我踏上了回家过年旅途。
高铁风驰电掣般地从北京西站出发。一路顺风,越过黄河,横跨长江。朝思暮想的家乡——南昌仿佛就在眼前。

车厢内,孩子总是坐不住,东奔西跑,只顾寻找自己的欢乐。他也不管车开往哪,也不知道过年是啥味道。因为新时代的儿童平时吃的、穿的、玩的跟过年没什么区别。孩子们的欢笑也乐坏了我们这些爷爷奶奶。老人的笑容写满了幸福,额头上那刻满酸甜苦辣的道道皱纹闻到年的味道一下子就舒展开了。

车厢外,麦苗将田野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汁绿色;玉米杆光着膀子,好象在告诉你:我就是2020年丰收的见证人;高高的白杨树,排排矗立,掉光了叶子的树叉撑起了喜鹊的家。天依旧是蓝色的,跟家乡的天一模一样。一个个小村庄一晃而过。大红灯笼将我带进了童年时光:儿时的春节是欢乐的。记得小时候,一到正月初一,我就跟着拜年的队伍,挨家挨户给长辈们拜年。每到一家第一句话就是拜年了,恭喜发财。长辈就会回以“瓜三豆四”(即三粒瓜子,四粒豆子)。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缺吃少穿,平时连肚子都填不饱,花生瓜子是梦中的甜蜜。刚解放时,乡村是没有影剧院的,《茶灯》是春节唯一的文化生活。戏班子是村民自发组织的。他们从正月初一唱到正月十五元宵夜。走村串户为人们表演,给村民们送来新年的喜庆和欢乐。江南雨水偏多,春无三日晴。我兄弟姐妹多,家里穷,买不起雨鞋,每天晚上我是穿着钉鞋去看热闹的。这钉鞋是妈妈手工做的,就是在木板底下钉上钉子,走在泥泞的路上不会湿滑。戏班子派人白天去相关的人家门上刷帖子,晚上寻着有帖子的人家去唱茶灯。刷了帖子的人家听到锣鼓声来到家门口就放鞭炮迎接。听到爆竹声村里的人就象赶集似的去观看。

李白诗云:“千里江陵一日还”,那是诗人夸张的表现手法。如今高铁日行千里毫不夸张,从北京到南昌一千多里只需6个小时。我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几乎不认识了。唯有抚河水依旧东流,蓝蓝的天空,白云悠悠,云头张开笑脸似鲜花盛开,久久不肯散去。她要相邀明月共赏新年。除夕夜鞭炮、礼花此起彼伏,节日的夜空繁花似锦。

农贸市场到了年关格外火爆,肉类、水产品、蔬果类、服装类琳琅满目。春联、红灯笼是节前的主角。如果说节前的农贸市场是一篇文章,那么春联红灯笼就是点睛之笔。

除夕是家人大团圆的日子。堆满了山珍海味的餐桌是新时代脱贫致富的硕果。美味佳肴的口福甜透了千家万户的欢乐。自家酿制的陈年美酒飘香了长江黄河。

年夜饭刚谢幕,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又摆开了文化盛宴。精彩的文艺节目乐得一家人笑声滿堂。醉酒未醒,笙歌靓舞让幸福生活醉里添醉。年夜饭加春晚两套大餐紅红火火把新的希望点燃。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我激动的心和全球华人爱国之情汇入欢乐的海洋。

难忘今宵,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益演益烈,独有我国风平浪静,安然无恙。难忘今宵,因为有了党中央坚强领导,祖国才有繁荣富强。难忘今宵,我要在我心中设置一个“百度网盘”,将这红红火火的中国年永久收藏!
原创首发
作家简介:舒才生,退休教师,闲来无事常抚琴弄剑,吟诗作画。诗词散见于多家网络诗社。
朗诵家简介:李华敏,笔名淡淡的茶香。现任《世界诗人》《五月的鲜花诗歌朗诵艺术团》《诗意传情诗社》《采菊文苑》《全球诗歌辽社文化网络传媒》多家平台主播。有作品在微刊平台出刊。在市级区级朗诵大赛多次获奖。
(如侵权原图删除 文责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