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馍上学,开水泡馍的日子
文图: 杨迎勋
岁月沧桑得眨眼间47年都给飘逝了,可在岁月急匆匆的步履中却嵌刻着一件让我脑海里至今难以磨灭的记忆。最忆背馍上学,开水泡馍的日子!

开水泡馍,做法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口味单调的不能再单调,不需要任何烹饪技巧,色香味美与这种饮食毫无关系,這是陇东南这方土地上多少代人无法抗拒和难以忘却的一种沉浸在骨子里的味道,而且是百家百味。一把柴火烧开沸滚水,做酵母蒸出的馍和白面玉米面锅铊,撕碎块放入碗中,若能打上一个鸡蛋那就是奢侈至极,印象中只有生病了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然后,几勺滚水倒入碗中,馒头或者锅铊瞬间膨胀溢出碗边,一碗滚水泡馍即好,顾不得馍热水烫,就着一根葱几根咸菜就是一顿无以言说的好饭。 
1972年,我考取陇南礼县一中,学校离家二十里,从此我过上了背馍上学,开水泡馍的生活。
我们住学生集体宿舍,每间宿舍大通铺,住30名男生住,人挤人,翻身需互相磨擦。土坯墙,墙上遍布小孔洞,同学们随便找一个小木棍插入即可挂馍口袋。当推开门一看,四面土墙环绕如挂万国旗,原来墙上全挂满各种颜色的馍袋,高低不一形状各异,但都紧扎着口。母亲们蒸馍大,中、晚各吃一个就饱,我每周吃十八个馍,一个不能少,少了一个就少一顿饭。
当时能上起学校食堂只有五六人,我和大多数同学上的是“开水灶”,每次可拿搪瓷缸打一杯热水,一天三杯。“开水灶”吃法是这样,把馍掰成石子大,再倒上开水,馍块冲热吃。所谓的菜就是前两天吃咸菜,后几天吃干辣椒盐粉,当时情况下咸菜也是奢侈品,不是每天都有。因为七十年代常闹饥荒,青黄不接,困难家两三个月断粮,吃不饱肚子,是常有的事。在礼县一中读高中我总觉得我因背馍上学,而贪吃了全家人口粮,白面大都是母亲给我蒸了上学的馍,因此我常常自责,常常内疚,但自责中也激发了我学习的动力。
开水泡馍,在冬天好处是馍放六天不坏,但冻得僵硬如砖,不好掰碎;夏天是好掰开揉碎,但从周三开始,馍就起黑毛,这时馍坏了但不能扔,一则是可惜粮食,二则是18个馍要坚持六天,几天吃时就用手把馍上黑毛一抹,掰碎放进缸子里,倒上滚水,撒上盐巴,就开吃了。记得有一次中午下课后,我饥渴难耐,打上开水,吃了二天,饿得眼冒金星才盼到周六下午回家。当时条件好背的小麦面白馍,我家条件中等的拿玉米二合面,条件差,只能拿玉米面铊……
每到周日母亲都要给我蒸一锅白面和白玉米面合成馍或带上,冬天还好馒头可以长时间保存,但是夏天可能两三天就会出现霉菌,馍馍上那个霉点长的长长的,因此星期三二哥会送来三天吃的馍。开水泡馍,家里带一些腌制的咸菜,一缸子美味的开水泡馍就好了,开水泡馍我是吃了整整两年, 那时候最怕的是冬天,我们住的宿舍没有暖气,由于是那种高房脊的宿舍,所以有很多麻雀从房檐出进来,你抓它抓不到,只能驱赶,而且晚上床底下有老鼠出没,老鼠经常在你床上上跳下串,麻雀有时候会把屎拉到你的床单上。
放了学,近些的学生都回了家,住校的学生就从宿舍墙上挂着的馍口袋里取出从家里带来的馍,掰开放进碗里,从水灶冒着热气的锅里舀瓢温开水,没有盐可放,就着母亲给带的咸菜瓶里的咸菜,吃着温嘟嘟的开水泡馍。咬一口,外边已经泡软,而里边还是硬硬的一层。冬天里,冰得碜牙。就这样,那些乡下学生竟也坚强地挺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能给自己开水泡馍吃的父母,不嫌弃,不抱怨,依然愉快地度过中学时光。

记得那是1973年夏天,我拜哥金歧家的菜园锄地,拜大在县上任农村工作部长,在我们石桥大隊可算最好的家庭,锄地到响午,拜哥说:今中午奥俩吃开水泡馍吧!说着他从厨房的缸盆里拿出两个纯白面的馒头,辦成小块放在碗,烧了一壶滚炀的开水,拜哥又在两个碗里加了两小勺猪油臊子,浇上滚炀开水泡泡。泡好馍。那时也是肚子饿了,放了点猪油臊子,吃起来真香!

今天的人们即使再饿,恐怕也不会想起去吃开水泡馍了。但对我们及我们的上一辈老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我过上背馍上学,开水泡馍的生活,没觉得苦,反而觉得是幸福,因为我比家人吃的多,因为我每周日妈妈就干一件事,给我蒸馍,打发我上学走。最难忘的是一九七四年古十一月十六日,是个星期天,母亲用纯白面给蒸了12个馍馍,让背上馍走在上学的路上,
我不明白平日里只送出家门目视着我去礼县中学上学的娘,此刻,娘却把我送直至石桥镇远门的忠字碑旁,我再三让娘回去,娘挥动着无力的手说:“晓未,去吧,好好念书,娘走了。”走了,娘噢,哪知道这一走竟是母子决别!
这一幕时刻印在我脑海。
时光在穿梭,时代在发展,现在学生再也不会背馍上学了,此景只能作为回忆了。我每每想起我的高中生活,想起背馍上学,开水泡馍的日子,心里久久难以平静。
现在让人难以攥住的时光虽都飘逝去了四十多年,娘也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姊妹,可那让我在脑海中难以抹去的开水泡馍饭还深深地印记着,每次想起来总让我心中激动不已!
是啊,那碗开水泡馍饭印记着那时特殊年代的沧桑岁月,印记着普通百姓人家极不平凡的生活,印记着痴情的娘对儿的一片亲情......
开水泡馍它无滋无味,却包含多少难以割舍的滋味,尤其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滚水泡馍让多少腹中空空饥寒交迫的人感觉到了人世沧桑中的一丝温暖。

前天,我的好亲朋,贾小军书记在朋友圈发出自制的开水泡馍,并感叹: 儿时的记忆,一生的最爱!清火良药! 我觉得小军书记感叹有味,我便想,余生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生活上艰苦朴素,开水泡馍就吃自己腌制的菜。心态上平和,不惹事,遇事不怕事,心不妄动,言行不急不躁,语气收敛。物质极简,修养身心。精神至盈,世事通达。
2022,1,19于羲皇故里天水
作者简介

杨迎勋, 号赤土雄峰,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未,甘肃省礼县石桥镇人,1978年入伍,历任文书. 团报道组长, 新闻干事, 师,集团军党办秘书,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秘书, 连指导员,营长,市征兵办副主任,县人武部部长,转业地方工作18年,历任天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秘书长,党组成员,党支部书记, 天水市委政法委政治部主任,市纪委派驻政法系统纪检组长,市委政法委党支部书记,调研员等职。
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作家协会理事,新媒体西部书坛“签约作家”。在30多年的文学和新闻生涯中,有30余篇获全国优秀稿件一等奖和优秀报告文学,优秀散文奖。40多篇获省级优秀稿件和优秀散文一,二等奖。多次立功受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