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万事如意”
文/蔡凤武
“万事如意”,是人们心所向往的,也常用这话祝愿别人。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事不从意者乃至事与愿违者并不少见。
“事”与“意”不一致,实际上就是哲学上所说的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怎么解决?是客观决定主观,让“意”去迎合“事”,还是主观决定客观、一意孤行?这就有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分歧。美国面临新冠灾难,甩锅苛责中国说事儿,搬起石头本意砸别人,结果却砸到了自己脚上,根本原因就在其意与事实背道而驰,美国政客编造谎言、制造借口向中国泼脏水,打着病毒溯源的幌子,掩盖自身抗疫不力的事实,推卸抗疫失败的责任;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洪水泛滥、疫情防控面前,同舟共济,顺民意民心,抵御疫情风险,哪里有险情,人民就会支援奔赴灾区、疫区。
诚然,凡“事”又离不开“意”,人世间万事都得由“意”来引导。由“意”到“事”,由精神变物质,有个转化过程,这关键,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坚持思维的客观性;二是要实践,还要得法,最要紧的是要遵循事务本身的客观规律。规律反映了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违反了必遭规律的惩罚;心急不得,“好心办坏事”和“欲速则不达”都是在事务的环节上出了叉,吃了亏。
当然,对于“事不如意”也要辩证地看。由于主客观有矛盾,常不如意,才弄得人去苦苦求索、探寻,一起向未来,奋发开拓,倘若真是万事如意了,倒失却了认识、改造世界的追求和动力,世界万事就会成千年一贯的老样子了。
由此看来,要使“万事如意”的愿望变为现实,先得“倒过来”,变成“万意如事”,努力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主观价值目标符合客观实际;主观行为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实际上,“如意”总是相对的,“不如意”倒是绝对的,从不如意到如意,再不如意,再如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推动着我们的思想和事业不断的发展。列宁曾说过:“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作者简介:蔡凤武,原河北省张家口市公安消防支队退休警官,诗文散见于中国乡村、消防界、人民公安等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