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余帮学(北京)
我从十六岁开始就成为了一个游子,一直漂泊他乡,家人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一封家书抵万金,在二十多年前,还没有手机,电话费也很昂贵,书信就成了我和家人联系的纽带。每次收到家人或朋友的来信,我就特别开心。我能从家信中得知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是否有好收成;能得知家里又养了几头猪、几只鸡;能得知爸爸妈妈及爷爷奶奶身体好,我心里就踏实。我也会回信,告知我在外面的情况,会告诉他们,我在外一切安好。也会把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那份微薄的薪水寄回去,贴补家用。我在信中总是报喜不报忧,从来不曾告诉爸妈,说我想家,想他们,怕他们难过、担心。
现如今,通讯发达,人人都有手机,电话费也很便宜,过去一分钟的话费,现在可以说半小时。而且有了微信和抖音了,可是我依然很少打电话回家,孩子他妈总是批评我,说我是个不孝子,不关心爸妈。其实我不是不想打电话,我是不敢打,每次只要拨通电话,听到父母姐弟的声音,我就会泪流满面,潮湿的心久久无法平静。他们永远也不知道,我对家人的思念有多深。
对于漂泊的游子来说,最期待的事就是回家了。可是回家也只是一种奢望,多则三五年,少则一两年才能回去一次。每次回乡的前一个月,归心似箭的我,几乎每晚都会失眠。总盼望时间能快一点儿,再快一点儿,快点儿到达回家的那一天。我是一个念旧的人,至今还保留过去的书信和照片。闲暇的时候,就把那些泛黄的照片和信件翻出来看看。每每读着那一封封远涉千里的书信,就有泪水湿了眼睛。我深深的知道,我珍藏的不单单是一封封书信,我还珍藏着一份份真挚的感情。走遍千山万水,还是故乡最美。故乡的人,故乡的景,时刻萦绕于我心。故乡的一切,就像一幅旖旎的画卷,镌刻在我的心间,缱绻着我的眉眼。
我的家乡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那里既没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原风光,也没有苏州江南梦里水乡。如果真要找一点儿特色的话,就是家乡的油菜花。每到春天三、四月,满地遍野的油菜花开始吐露它们的芬芳。万亩油菜花,竞相开放,简直就是一片黄色的花的海洋。如此美丽壮观的景象,吸引着无数家乡人驻足观赏,摄影留念。为此,家乡还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油菜花节”。最近两年,家乡又开始种植特色稻子,大力推广品牌水稻产业。油菜花和稻花,已经成了家乡的一种特色,一种文化。只可惜,我身在异乡,如此美丽壮观的景象,我无缘观望。想起家乡的一切,心里就会有一丝丝淡淡的惆怅。
记得十六岁那年,为了逃避父辈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年轻的我,背上行囊,带着对都市繁华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离开了家乡。到了异乡,才知道一切都没有想象的那般美好。站在异乡的街头,看着道路上的车水马龙,穿梭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感觉是那么的孤独。一切陌生得让我无所适从,还来不及去整理那些凌乱的乡愁,就要开始适应异乡快节奏的生活。生平第一次出远门,想家的感觉自然会特别强烈。每天下班后,我都会站在宿舍的阳台上,望着故乡的方向,想哭。
流浪的心,如同水上的浮萍,无处生根。多少次遥望远眺,多少次魂牵梦绕,在异乡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我灵魂的脚步,踏遍了故乡的每一寸土。每当汽车或火车驶进,邻近我们的那几个城市时,眼前就会呈现出一片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远处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和道路两旁的农田、树木、房屋,一切都是那么地亲切而又熟悉。经过十多个小时的坐车的劳顿,终于到家了。当汽车在我们的村口停下,当我真实地站在那片土地上时,心里就会感觉特别踏实,特别放松。如同倦鸟归巢,我又回到了故乡的怀抱。走在那宁静的乡间小路上,我贪婪地呼吸着故乡的清新空气,蝴蝶在草丛花间翩跹、呢喃,枝头上小鸟的鸣叫是那么的动听婉转,它们是在欢迎我回家吗?望眼欲穿的妈妈早在家门口翘首以待,看到我们回来,三步并作两步,欢喜地迎接出来。
后来我当兵了,在我的眼里,故乡的景美,水甜,人更亲。每次回家探亲,总会去走访亲朋好友。他们总会执意挽留,摆酒设宴,盛情款待。面对乡亲们的朴实、诚恳和热情,我无以回报,只是在心里深深地记住他们的好。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二十多天的假期很快就过完。我不得不含泪告别妈妈,依依不舍地离开家。车还是那辆车,路还是那条路,只是走的方向不同,心境也不同。回来时是欢喜,离去时是惆怅。家乡的一切,被飞驰而过的汽车,迅速地甩在身后,想起这一别,又是几年,我的眼泪就开始哗啦啦地流。父母已经年迈,我还在异乡的土地上兜兜转转。我也不知道还可以和他们见几次面,我只有在心里默默地许愿,祈盼他们能多活几年,能够等到我尽孝的那一天。
转眼之间,我已经在异乡漂泊了三十五年。漂泊的岁月,带走了我的青春,苍老了我的容颜。三十多年的磨练,已经让我对异乡的生活逐渐习惯。虽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可我心灵的小船,却始终找不到停靠的港湾。我也知道做人要像蒲公英一样,随处生根,遍地开花,四海为家。但作为有记忆有思想的人,怎能将故乡忘掉,故乡是我的根,那里有我的魂。
故乡在我心中的位置是很重的,故乡是什么?故乡那是母亲啊,那是父亲啊,是故乡把我们养育,没有故乡我们算什么?我们又从哪里来?我们的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繁衍生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了,故乡何止是我们的父亲和母亲?那是父亲的父亲,那是母亲的母亲,那是爷爷的父亲,那是爷爷的母亲,那是……我们的老祖宗就生长在这里,生长在故乡啊!我是在故乡的土地上出生长大的,是吃着故乡的米喝下故乡的水长大的,是在古老的村街上玩泥巴玩大的,是爬上墙头爬上榆树撸榆钱长大的,我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啊!
故乡前面那条河叫俯河,像一条蜿蜒盘旋的长龙,守护着村庄。儿时,俯河河面约100多米宽,两岸杨柳拂岸、鸟语花香,河里水清得可以看见流动的泥鳅。春天,河畔是花的海洋,一望无际的金黄色菜花,蜜蜂、蝴蝶、小鸟在花间自由自在地嬉戏、飞舞。夏日在河里嬉戏、捡漂亮的鹅卵石是我们的最爱,而在柳树下捉鱼、抓泥鳅等更是我和伙伴们的拿手好戏。秋天,河周围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带给人们满心的喜悦和希望。冬日皑皑白雪覆盖在河岸的田野上,银装素裹,分外耀眼,预示着来年有好收成。村子的后面一公里处是一条人工汉北河,汉北河的岸边是上百亩的田园,一条堰渠将河水引入水田,滋润着那一望无际的金黄菜花、绿油油成片的蚕豆苗和那葱绿的秧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特别是到了水稻长势旺季,流水哗哗,灌入水田,鱼儿、泥鳅争先恐后,随水入田,田边沟渠里到处都能捉到鱼儿和泥鳅。那时,远处村寨的姑娘都爱嫁到我们村来,因为有了这条河,四季田园,风光无限,处处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只要能够吃上热气腾腾的白米饭,日子就会越过越红火。
后来,这一切都变了,有的老板在这里开纱厂、砖厂和其他化学工厂。于是乎,白天黑夜,机器轰鸣,炮声隆隆,整个俯河和汉北河周围被挖得千疮百孔,河水也渐渐变得混浊起来。渐渐地,俯河还成了污水、生活垃圾聚集的地方,整条河流臭气熏天,简直惨不忍睹。鱼自然是少了,也没人敢去河里玩耍了,人们都忙着挣钱去了。我也多年在外漂泊,儿时的场景消失了,曾经那些美好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了。
有一年的清明回老家,受到儿时好友春明的热情款待,同时又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小伙伴,我再次尝到家乡熟悉而又可口的饭菜。酒足饭饱之余,我们信步来到俯河边,找寻儿时的记忆,畅谈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只见河里几个妇女正在洗衣服,下游还有几个小男孩在捉泥鳅和小鱼,他们用箩筐一撮,一次至少都有四、五条,这情景让我目瞪口呆,这不就是当年的我们吗?啊,久违的俯河河里又可以捉鱼了。原来,这几年,当地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河流进行治理和保护,俯河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
放眼望去,只见天明水秀,鸟翔鱼跃,各种水鸟又到俯河周围嬉戏、翻飞,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景。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想,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给家乡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啊。
“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故乡的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的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就是故乡的春天,也是我的故乡情:
我是故乡的一滴雨
敲响农家的瓦
滑过荷塘的绿
流落稻田之中
我是天上的一片云
飘过有你的世界
久久不愿离去
我也曾经流浪
听过风的欢歌
看透寂寞的颜色
无论双脚奔波多远
回味故乡的水
只在一念之间
不管外面如何令人留恋
内心永远不变
是对你的思念
乡情常在心中
那是童年播下的种子
往期精彩!!!
【起航散文】余帮学:感受春天 主播:淑墨
【起航散文】谢小美:西门往事
【起航散文】杭东良:回首六十年,追忆丹阳市行宫中学
【起航散文】杭东良:江苏丹阳嘉山龙庆七峰山一日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