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趣好读的妙书
一一《踏访三国》序
王立群
三国,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令人永远难以释怀的历史,一个创造神话的奇迹。
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史中》,惟独《三国志》造就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在中国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惟独三国创造了两个不朽的典型:关羽和诸葛亮。
中国文化史上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中国的孔圣人——孔子的文庙,远没有关羽庙多。据说,全国的关羽庙有十几万之多。海外华侨更是把关羽视为神灵,奉为神明。
关羽不仅受到汉族的崇拜,而且受到异族统治者的崇拜。元代、清代,对关羽的崇拜都极为兴盛,甚至于封关羽为关帝。
封一位古人为帝,这在专制制度之下是绝无仅有的。因为皇帝历来都把自己视为最神圣最崇高的帝王,现实中的帝王要拜一位三国人物为帝,这是偶然的吗?
关羽忠勇仁义符合儒家思想,因此,深受儒家青睐;关羽同时还是道教最为重要的神灵之一;连中国佛教也拜关羽。三教崇拜一人,这在中国历史上又是一绝无仅有。
三国人物中另一位受人崇拜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诚的代名词,是读书人的楷模,是天下臣民眼中的清官。
关羽是天下弱势群体的保护神,是天下英雄的保护神,是天下豪杰的保护神,是各个民族共同的保护神。
没有哪一段中国历史能够创造出这么多的奇迹!
在日本,关羽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日本最先开发出了电子游戏中的三国游戏,而且这种游戏在日本、中国的青少年中拥有众多的爱好者、痴迷者。中国历史上下数千年,没有那一段历史能够像三国这样被开发成拥有众多拥趸的电子游戏。
至于在评书中,《三国演义》是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隋唐演义》、《杨家将》的影响都还在三国之后。戏曲舞台、影视作品、剧本小说,恐怕没有哪一段历史能够被如此众多的艺术形式所传播。
一段历史能让无数后人如此折腰,极为不易。
正因为如此,有关三国的话题才非常难写,但凡能写的前人都已经写过,今人还能写点什么?
本书正是在这样一个极为难以下笔的话题中独辟蹊径,以寻访三国人物遗迹、三国故事发生地为题材的一部有趣好读的妙书。
作者历时十数载,遍访三国故地,写出了这部独具特色的趣书。
其文各自成篇,合为一体,则又成为一书。每篇皆先引《三国演义》一段记载,然后再切入纪游,这种结构方式也颇为独特。
作者擅长散文笔法,用词精到轻巧,常常在不经意之中时见华章妙语,令人掩卷遐思。
此书的出版弥补了三国书籍中的一块空白,实为爱好三国史者之大幸。
承老友陈江风先生绍介,得以率先拜读此书,十分有幸。
是为序。

《踏访三国》之一:
一志三国出安汉
——访南充陈寿故里
作者/范文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南充是一座古老的城市,秦设巴郡,汉置安汉县。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一代史学大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诞生在这里。
正是草长莺飞的仲春时节,我怀着浓烈的探源三国的感情冲动,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到了南充。经打听,得知陈寿故里在南充的西山,便马不停蹄地往那里赶。远远望去,西山的确是一处风景迷人的地方,山峦耸翠,蜿蜒如一道绿色的屏障。点点古建筑散落其上,在春日和煦阳光的照耀下,整个西山酷似一幅大自然匠心独运的图画,色彩绚烂,景象生动,使前来寻古探幽的人们首先感到是那么的赏心悦目,于轻松愉快的心境里自觉地和这里有了几分亲近。跨进山门一路走来,只见由鹅黄换装翠绿的树木辉映着清新的蓝天,满坡的花草散发出醉人的芬芳。幽幽的山道旁绿树荫野,花团簇拥着一方褐色的巨石,兀然映入人们的眼帘。巨石的旁边,醒目地缕刻着“读书台”三个大字。不用说,这里一定是少年陈寿常来读书的地方。来到陈寿故里,首先看到了他读书的地方,似乎有一种象征的意义在里面。它好像潜意识地告诉前来凭吊的人们,陈寿之所以能够穷毕生精力写成《三国志》这部皇皇巨著,是与他少年时代博览群书分不开的。
从读书台往前走,便是陈寿故居。它原位于安汉故城西郊的果山之麓,重建时才把它迁到这里。一条小溪从它的旁边潺潺流过,一座玲珑的小桥横跨在溪流之上,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与画意。在小桥之上倚栏驻足,听山涧清泉欢悦地鸣溅,看蜿蜒的溪流一路远去,即刻便会引发出一种溯探源头的意念。跨过小桥进入陈寿故宅,只见楼台高耸,庭院低回,幽雅中透出本来意义上的质朴,肃穆里氤氲着似可捉摸的灵秀。这座院落是近年来为纪念陈寿而重新建造的,房舍的格局和样式都体现出浓浓的汉代遗风,给人以古朴、厚重的审美感觉。庭院的连环走廊间、幽静过道里,以明晰简洁的汉代线刻艺术,绘制出形象生动的三国故事,让游人即刻进入陈寿纪实的那个三国历史氛围。故居里面,规整地布局着魏晋时期耕读型家庭的生活陈设,无形之中把人们带进陈寿那个时代的一个陌生的空间,让人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去想象各自心目中的那个陈寿。故居里还展示了鲜为人知的陈寿家世,再现出陈寿在这个家庭中勤学进业、笃志修身的生活情景,辑录了历代帝王和文史学家对陈寿以及他的《三国志》的评价。我踯躅其间细细观看,仿佛置身于一泓历史的活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有了这泓活水,才使得三国历史文化随着岁月的不断流逝继续呈现出不可遏止的汹涌澎湃之势,由此也让我感悟到《三国演义》的那阕卷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写得是多么的真切,多么的隽永。

万卷楼藏万卷书放万丈光芒
陈寿故里一侧,就是许多三国迷们心仪的“万卷楼”了。“万卷楼上书万卷”。据史书记载,陈寿自幼便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母亲不惜花费家资,特地在果山脚下为他修建了这个读书之所——万卷楼,并聘请当地名儒担任塾师悉心教授,决心把他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据此,万卷楼当始建于蜀汉建兴年间。唐代,家乡人在楼前又建起了一座寺院,形成了一个建筑群落,可惜后来渐渐荒废了。人们今天看到的万卷楼,是近年来仿原建筑重修的。它背依起伏有致的玉屏山,面对浩荡奔流的嘉陵江,突兀而起,直摩云天,那挺拔的身姿,恢弘的气势,让人感受到从古至今知识之于人类的力量。威严的高台,斗折的回廊,加上那本色的朱檐和黛瓦、古拙的廊柱和门窗,从远处望去,俨然一座肃穆而又庄严的汉家宫殿。
踏着依山势修筑的青石板台阶,我向万卷楼攀登。石阶的两旁,有雄壮的石狮护卫,有庄重的石阙迎迓。石阶路很长很长,刚刚攀登了一半,便累得我气喘吁吁了。立定休息片刻,任山风拂去额头上的津津汗滴,再抬头望那依偎在山腰的万卷楼,仰慕之情油然升腾如高山一样巍峨。及至跟前,见宽大的门楣上,高悬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万卷楼”金字巨匾,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两旁联语:“重修万卷楼迎来万卷史籍再放万丈光芒辉耀北斗;泛览三国志仰慕三国文化遍及三千世界源起南充“,高度地概括了万卷楼的历史意义和南充在传播三国文化中的历史地位。置身于读书破万卷的圣地,目睹着万卷书楼的风貌,沐浴着山野里拂荡的融融春风,似有浓浓的书卷气扑面而来。

青年陈寿,炯炯双目放射出智慧之光
万卷楼现已辟为“三国文化展览馆”。主楼大厅为展览馆第一展厅,中央立有陈寿半身铜像。青年陈寿发髻高盘,表情深沉,清瘦而不失英俊,炯炯双目放射出智慧之光。铜像的后面,巨大的屏风上锈刻着常璩撰写的《陈寿传》全文。四周墙壁上有陈寿家世及他的治学历程、官宦生涯、史学著作等图文。陈寿出生于战事频仍的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在他没来世上之前,其父已投身军旅,在蜀国大将马谡帐下任参军。街亭之战失利后,他父亲回到家乡安汉,得以同夫人一起教育少年陈寿。陈寿不负双亲厚望,勤学不辍,好问善思,表现出出类拔萃的才赋和终成大器的潜质。大约在后主刘禅延熙年中后期,他以良好的品行和优异的学业,来到成都,进入蜀国最高学府太学。在那里,陈寿夜以继日地阅读先秦经典文献,钻研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他聪敏睿智,凡读过的书简无论如何艰涩,都能过目成诵并记住其要旨。他善于著述,文章构思巧妙,辞采熠熠,议论风生,为同窗中的佼佼者。在太学完成学业后,陈寿入仕,担任卫将军姜维的主簿,典领文书,办理军务。之后,他又先后调任蜀国图书馆秘书郎和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黄门散骑侍郎。此时的蜀汉政权已每况愈下,加之曹魏大兵压境,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而刘禅亲小人远贤臣,致使宦官弄权,朝纲混乱,百姓怨声载道。陈寿因不愿趋炎附势而仕途受挫,心情沉郁,终日闷闷不乐。也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料理后事。由于悲伤过度,陈寿一病不起。迫于病情越来越沉重,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让侍婢帮助调制药丸。此事被乡里所闻,被讥为触犯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戒律,因此仕途更加沉滞,累年不得升迁。延至蜀汉灭亡,陈寿便返归故里,深居于万卷楼里,把先父之嘱托、为官之冤怨、亡国之痛楚深深地埋进书山,沉入墨海,在安汉老家度过了近十年的寒窗生活。

老年陈寿,饱经沧桑的脸上仍流泻出老骥伏枥的刚毅
第二展厅门首上悬挂的“并迁双固”画额,是后人对陈寿史学成就的高度褒扬。“并迁”,是说他可以与史学大家司马迁并肩;“双固”,是说他可以与另一位史学大家班固成双,称其有“良史之才”。展厅内宽阔的四壁上绘有十六幅彩墨巨画,从“黄巾大起义”到“三国归一统”,再现三国由兴至衰的那段历史。南北廊轩内以《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等故事为内容的三十二幅仿汉代拓片线刻壁画,令依次览赏之人有如置身于三国时代,感受那风云跌宕、诡谲万变的历史。展厅前的草坪上,于绿树丛中端坐着老年陈寿青铜塑像,峨冠博带,神韵四溢,手抱竹简,若有所思,让人从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仍不难寻出老撰伏枥的刚毅。我肃立在陈寿塑像前,与之对目而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晋国新朝为翦灭东吴,统一全国,下令广泛网罗人才,续用魏、蜀遗臣。经人举荐,皇帝诏命陈寿入京,授予佐著作郎,兼任巴西郡中正官。不久,中书令和峤奏请司马炎批准陈寿编定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文集。陈寿受命后,历经数年艰辛,终于编篡而成二十四篇、“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的《诸葛亮集》,整理和保存了诸葛亮生前安民、强国、治军等珍贵的文献资料。咸宁六年(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中国历经汉末以来百年的分裂,重归统一。此时,已四十八岁的陈寿开始全面整理三国史事,着手撰写三国历史。他查阅了大量的三国时期的档案文献,四处搜集三国人物的逸闻轶事,遍采三国的民间传说,踏勘三国历史遗迹,前后历经十年,大约于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完成了皇皇巨著《三国志》的写作。这部史学著作分《魏书》、《蜀书》、《吴书》,凡六十五卷,三十七万多字,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中国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秉笔公允,取材严谨,考究有据,文笔洗练,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后人将其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四史”。南朝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达三十二万字。元末明初,罗贯中又据其撰成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把三国历史普及至家喻户晓,三国文化也因此更加深人人心。
“藏书阁”现辟为第三展厅,除了展出各种版本的陈寿著作和大量的三国图书之外,还陈列着丰富的三国文化珍品。如仿汉代《教子图》、长信宫灯雕塑、木牛流马,仿汉代骑兽俑、战车、战船、兵器,仿汉代石刻、陶瓷、铜器、汉鼎等,所有这些,都会把前来观赏的人们引入浓浓的三国氛围,让他们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三国文化的熏陶。藏书阁门首高悬“万卷留芳”匾额,两旁联语:“千秋笔写千秋史,万卷楼藏万卷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陈寿是因“万卷楼”而写成了《三国志》,从而一举成名的。楼以人名,楼亦以书名,万卷楼也就因陈寿《三国志》而流芳千古了。从藏书阁登上万卷楼顶,远望嘉陵江水天一色,江两岸沃野千里,阡陌纵横,村落点点,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沉浸在这三国历史文化的源头,于对太平盛世的憧憬之中感悟历史统一与分裂的功过,不由令人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年谯周教授少年陈寿时的情景
说到陈寿,就不能不提到另一个人——谯周。在陈寿的一生中,对其成长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他了。在陈寿故居旁,后人特意建起了“谯公祠”,以示对他的纪念。谯周是蜀汉巴西郡西充国人,为蜀中硕儒,一生熟读五经,钻研书札,知天文晓地理,先后在蜀汉政权里任典学从事、太子家令,中散大夫、光禄大夫等职。陈寿少年时即从师谯周。在陈寿读书台旁,如今雕有谯周教授陈寿的师生二人像:谯周手拈胡须,正循循善诱地为其讲解经典;少年陈寿手托下巴,聚精会神地听讲,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当年陈寿从师谯周的情形。后来,陈寿在成都太学求学,谯周以典学从事之职到太学传道授业,再度成为他的老师。谯周发觉陈寿有治史才能,十分器重他,常常不顾疲倦伴他夜读经书,因材施教,答疑解惑。陈寿从谯周那里学到了秉笔直书、鞭辟入里的治史态度和语言质朴、力戒浮华的史学文风。由此不难看出,体现在《三国志》著述中的以简洁概括见长,无繁冗芜杂之弊的“文质而洽”之风,不能不说是受到了谯周的影响。今谯周祠为汉代建筑风格,祠内正殿中有谯公巨幅画像,四壁上有其生平事迹图文并茂的介绍。祠后的谯周墓并不巍峨高大,墓地布局如初,四周林木掩映,显得肃穆而又幽静。纵观谯周的一生,早年他曾劝刘备称帝,后作为蜀汉政权的得力谋臣,在蜀汉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在黄皓弄权,朝廷腐败之时,他曾作《上后主书》进行规劝;在姜维不顾国情,数度率军北伐,百姓怨声载道之时,再上《仇国论》,陈述利害,但都未被采纳。蜀国从此江河日下,危如累卵。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冬,魏将邓艾率军伐蜀,偷渡阴平,逼近成都,刘禅仓皇失措,群臣中有的劝其南逃,有的劝其降吴。谯周则审时度势,谋求统一,力主刘禅降魏。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对谯周颇有微词。但审慎地反思三国纷争,百姓已不堪忍受旷日持久的战争灾难,谯周敢于冒历史的罪名劝刘禅降魏,在当时也不能不说是明智而又大义之举。今游人至此,默诵着谯公祠门楣上高悬的“全国之功”匾额和两旁的联语:“察兴亡之势罢兵倡和谯公当年不得已;明分合之理全国保民硕儒千载有善声“,无不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然而,对谯周力主刘禅降魏究竟是如何看法,这就要检查每个人的历史观了。

谯周之墓位于陈寿故居,令人遐思
“一志三国出安汉。”一千七百多年前,陈寿倾毕生精力与智慧完成了一部伟大史书的写作,忠实地记录了那段三国鼎立的历史。如今,斯人已去,我徜徉在他的故里,睹物思人,有的是怅悯,有的是怀思。好在有《三国志》传世,有万卷楼高耸,人们还能感觉到他的存在,感悟到他的精神。
山风拂吹,翻动着三国历史。

作者介绍:
范文章,南阳方城县人,知名文化学者,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原《青年导报》社长兼总编辑。有《地脉》《呼吸中原》《皈依》《中国历代名人墓地纪游》《踏访三国》《萦记》等多部文集出版。
投稿咨询:
曹 魏(字德讓,号存善、文會,河洛衟人,九二一文化智库都市头条编委,资深新闻媒体人,文化评论撰稿人)微信:caoweichina QQ:77420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