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儿时过年
文/清风照(星星火火)

小时候,我总是眼巴巴的盼着过年。
等啊等啊,腊八节到了,这天一大早,母亲总要煮一锅大米饭,米饭放点枣,花生等。一家人围着一碗炒萝卜丝菜津津有味的吃起来,米饭那时对我家来说是稀缺品,我们兄弟几个总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把米粒吃得干干净净。就连锅底的锅巴也不舍得扔,妈妈在锅巴上淋点油,生把麦秸火,不一会儿,锅巴就变的焦黄了,然后,将锅巴铲出来,捧在手里,咯嘣咯嘣的吃起来。过了腊八就是年,该备年货啦。

那时的冬天特别冷,滴水成冰,却正是下粉条的好时机。爸爸便和邻居们在地上支口大锅,放上水,用火烧开,将白矾溶液按一定的比例掺入红薯淀粉里,放入缸中,用双手像揉面似的用力揉,然后将和好的粉团放到底部有十几个小孔的葫芦瓢里,一手持瓢,一手握拳,轻轻的捶瓢,粉条便连绵不断的落到滚水锅里,叔叔再把粉条捞出来,放到凉水里冲一下,再盘到三尺长的小棍子上,搭到事先支起的木架子上,粉下完了,木架也搭满了,还需要冻粉,为了让粉冻好,临睡前要泼一次水,半夜还要再泼一次,这样,粉条便冻透了。第二天,将冻好的粉条挂到绳子上,将冰揉搓掉,让阳光自然晒干,然后收起备用(粉条最好一次性晒干,若返冻了,品样不好看,熬菜也不顶锅)。下粉条是个技术活,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失败。
到腊月十六了,该做豆腐了。村里有个做豆腐的小石磨,村民们相互借用。将石磨用木架子悬空支起来,石磨下面放个大盆,一人往磨上添黄豆,一人摇动磨上的长手柄,豆汁连同豆渣便落到盆子里了,然后,过滤出豆渣,将豆汁倒入大锅里,用火烧开后,点入石膏或酸菜水,用长棍搅几下,几分钟后,豆腐脑便形成了,将豆腐脑舀进事先准备好的方木框里,用白粗布包好,再压上石头,二十分钟后,搬开石头,打开粗布,又白又嫩的豆腐便出现在眼前了。我最爱喝的是豆腐脑,舀一碗豆腐脑来,浇上蒜汁,一饮而尽,啧啧,那口味,那感觉,至今难忘。

小年(腊月二十三)到了,这一天是灶神节,也是赶集备年货的日子,我和爸爸早早的起床,去黄庄赶大集,黄庄离我村二十多里,那时没车,全靠步行。集市上人很多,卖衣服的,玩具的,零食的也特别多,我拉着爸爸的衣角,总是缠着买花米糖,香豆等零食,先吃个够,然后再去办年货,再去买新衣服,割肉,还不忘买个灶爷画。下午,还要早早的回去,给灶爷送行。当我和爸爸回到家的时候,妈妈已将烧饼馍饹好了,我们换上新的灶爷像,将烧饼馍放到灶爷像前,点上香,说一些求神保佑的话,跪地磕三个头,再到外面放几个炮。

过罢小年,该发面准备蒸馒头,炸油馍了。蒸馒头前要先把厨房进行一次大扫除。那时的厨房一般都是草房或瓦房,灶台是自已建的土灶,烧的是木柴,烟灰大,墙熏得黑乎乎的。打扫时用毛巾包头,先用扫帚掸掉房顶上的灰尘,再扫墙壁,最后扫地。二十五,开始蒸馒头了,那时人囗多,需要蒸七八笼馒头,但不重样,一般是2笼糖包,2笼油穴,一笼豆馅,一笼菜包,再加一笼枣糕馍。刚出笼是要先敬神的,但我忍不住,常常偷吃枣花馍,确切的说是只吃枣,不吃馍,因此,没少受训。二十六,开始炸油馍,那时用得油是自已榨的黄楝籽油,梁籽油,菜籽油等,这种油第一次炸油馍,呛喉咙,不好吃,熬过两三次后,炸出的油馍就喷喷香了,炸得种类有油菜圪塔,焖子(油饼),油角,裹子,虚麻糖(油条),面花等,最后一项是红烧肉,将煮熟的猪肉在萝卜水里浸一刻钟(抹上糖水也行),捞出,控干水,放进热油锅里,几分钟后用铁笊篱捞出,肉外表被油烧得通红通红的,看一眼,就直流口水。我记得,那时有个说法,炸油馍时,要紧闭大门,不让外人进,说是外人来了特别费油,这个,我是不信得,那时物质匮乏,大概是怕人吃罢了。

二十八,贴花花,这一天,爸爸总要请个会写字的人来写对联,我看得手痒了,也拿起毛笔,但毛笔不听使唤,写得歪歪扭扭,难看极了。下午,我们兄弟几个开始贴对联,贴对联是有讲究得,上联贴在门的左边,下联贴在门的右边,横批贴在门顶中间,门上贴门神,那时,门神有一对操戈舞剑的武将组成,一般是“关羽”对“张飞”、“秦琼”对“慰迟恭”、“岳飞”对“岳云”等,贴了门神,大鬼小鬼就进不来了,可保一家老少平安。门神一定要贴对,贴错了就成了翻脸门神。我记得对联的内容有,大门外贴出门贴“出门见喜大吉大利”,大门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上屋门帖“好山好水好日月,新岁新春新家庭”,厨房贴“一日三餐如意饭,四时百味靠烹调”,牛屋贴“五谷丰登人人喜,六畜兴旺处处春”,羊圈贴“羊上高山吃好草,一年四季下双羔”,灶爷相上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石磨上贴“供奉白虎之神位”,石滚上贴“供奉青龙之神位”,还有“供奉财神之神位”,“供奉山神之神位”等,堂屋贴“满屋清香”,床上贴“身体健康”,粮仓上贴“五谷丰登”,放油灯处贴“小心灯火”,牛槽上贴“槽头兴旺”等,盆盆罐罐上都贴着“吉”、“福”、“满”等字,贴对联时要小心,不能贴错,否则会闹笑话的。

除夕下午,爸爸,妈妈在包扁食(饺子),我和弟弟在大扫除,要干干净净的过新年。傍晚时分,鞭炮声响个不停,在迎接灶爷回宫呢。爷爷从山上采来柏枝,将柏枝在火上一燎,插到各屋门顶上。据说,除夕夜里,有一只九头鸟,哭叫着,嘴里滴着血,从天空飞过,如果血滴到院里或房子上,会特别不吉利,但这只怪鸟最怕柏枝,一闻见柏枝气味就远远的绕行了。晚上,外面飘起了雪花,邻居来我家熬年,在昏暗的油灯下,大人们围着火堆打扑克,我们在嬉戏打闹,小狗躺在火边打盹,小猫卧在爷爷腿上咕噜咕噜念经。外面突然响起了鞭炮,我和弟弟连忙跑出去看热闹,小狗则吓得钻到床下,小猫钻进了被窝。

大年初一清晨,我被炮声惊醒,爸爸妈妈已经起床了。此时,外面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爸爸拿出三个大两响炮,竖立到地上,逐个点燃,我还没来的及捂耳朵,炮已腾空而起,咚咚咚全响了。我们这里有个说法,初一前三个炮如果起得高,放得响亮,则预示着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大吉大利,反之,则不是好兆头。天快亮了,该放鞭了,爸爸拿出一挂长长的鞭,用棍子挑着,我用火一点,顿时,火光四射,震耳欲聋。鞭炮放完了,妈妈把饭也煮熟了,一家人便围着火堆吃起来。我们一般要先喝半碗头闹暖暖胃,(头闹我们这一般是用粉条,凉粉,白菜,豆腐,肉等佐以葱、姜、蒜、八角、茴香、花椒等兑水小火慢煮而成)再吃扁食(饺子),妈妈说,扁食(饺子)里包有两个2分硬币,看谁吃到,谁今年就会特别有福气。我们便慌忙的吃起来,可是,我总吃不到有硬币的,总是特别不服气。吃过饭,我穿着新衣服和邻家的孩子们或挨家挨户的拾鞭筒,或打“五十K”。爸爸开始敬神,灶神,财绅,圈神,山神等要逐个敬一遍。这一天,劳累了一年的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尽情的玩,尽情的唱,别提多高兴了。夜暮降临了,鞭炮声渐渐的少了,在妈妈的呼唤声中,我依依不舍的回到了家里。

初二,初三是走亲戚的日子,一大早,爸妈便拿出几个小竹篮,在每个竹篮里放十几个馍,馍间隙填一些油菜圪塔,面花,上面放一些虚麻糖(油条),裹子等,直到装满,上面再盖张红纸,用扁担挑着,领着我去走亲戚,回来时,亲戚一般再给每个篮回点馍,曰:“大正月的,篮子不能空着,尝尝我家做的”。小白剧院的戏开始了,我们没有回家,直接钻进剧院里,将篮子挂在剧院左侧的一堵土墙上,开始看戏。舞台上,笙、箫、鼓、锣等乐器有节奏的响着,脸上画着妆的的男女手舞足蹈着,口中咿咿呀呀的唱着,大人们看得入迷,时而大笑,时而拍手叫好。我虽然看不懂,但总觉得好奇,以后每逢唱戏,总是缠着去看。剧院后边的小摊上卖糖豆儿,糖圪塔儿,香豆儿,山楂卷儿等花花绿绿的零食,馋得我直流口水,还有那玩具手枪,一扳钩机,会响,能射出子弹,我是多么渴望有一支啊,可我爸说没钱,一直没能买。
眨眼间,破五(大年初五)到了,这天,爸妈早早的起床,将所有屋子打扫一遍,将垃圾倒到十字路口,将炮埋在垃圾里,然后点燃引线,头也不回的赶快回家。大人们说,这是送穷神,把穷神送走了,我们家就富裕了,就要啥有啥了。
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初七,该去上学了,我是多么的不情愿啊。不过,听说五天后还要放假过十五,于是就又高兴起来了,就又一天天的扳着指头数着放假的日子了。
天气暖和了,迎春花开了,麦苗返青了,农民伯伯们歇不住了,有的拿起锄头,开始间草,有的拿出箩筐,开始往田地里挑牲畜粪,准备春耕。

终于又放假了,正月十五这天,我和弟弟不顾路上积雪,大跑小跑的去小白剧院看演出,人真多啊,把剧院围得水泄不通,这时,鞭炮齐鸣,鼓铙和奏,两只狮子惟妙惟肖,在狮子挥挥的指挥下,在人群中,空地上,方桌上腾挪闪跳,翩翩起舞,惊险刺激,惊魂动魄。还有高跷,一男二女,画着妆,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踩着一米多的高跷,伴着音乐,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时而交叉穿行,时而蹦蹦跳跳,唱着曲剧《游乡》,“老汉今年我五十三,名字就叫姚三元,自幼挑着货郎担……”,节目滑稽,惊险,观众鼓掌不断。还有挠垛,竹马,旱船等,都是那么的精采,真是大饱眼福,永远看不够。
正月二十,是我们这儿上坟(祭祖)的日子,我家的祖坟在嵩县雷家高坡,我们一家子,大约有100余人,好不容易聚到一起,既祭奠先人,永不忘根。又相互问安,相互交流。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的前一天,妈妈又开始蒸馒头,这次蒸的与以往不同,是状如“龙”形状的祭品,“龙舌头”用红萝卜制成,“龙眼”用黑豆点缀,“龙尾”高高翘起。还有一个“大麦秸垛”,“麦秸垛”是这样做的,先放一个熟馒头,然后在馒头外面包上厚厚的一层面,然后用切刀刻出麦秸垛的样子,再上笼蒸就可以了。到了二月二这天,在麦场的石滚前摆上贡品,焚香磕头,乞求龙王保佑,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五谷满仓。
至此,今年春节结束,明年再盼!


作者简介:星星火火,1979年生,豫西人,自幼爱好文学,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汝阳县诗词学会副编。

主播简介:静远,【辽西大地文学社】主播团团长。爱好朗诵,在文字的世界里传递爱心、自由翱翔!

【辽西大地】组织成员
主席:张平
社长:喀左梅子
副社长:岁月如歌
秘书长:素人
副秘书长:春韵
辽西大地文学社编辑部
主任:张平
编辑:张平、春韵、素人
审核:日月星辰
栏目顾问:雨中的吉他,鲁桂华
主编:昱奇
制作:昱奇
群规执行委员:张平、春韵、素人、陈杰
精英主播团队
团长:静远
副团长:沐达情怀
主播:静远,沐达情怀、虹、罗援鲜、心静、依旧、花开有声、心里的鱼、馨蕊、梦露、风云、徐静波、车行万里
【辽西大地】投稿须知
一
所投作品须原创首发,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二
作品要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
三
所投作品经审核后七日内发表,作者要留好底稿。审核不合格的作品,七日内没有发表,不另行通知。作者自行处理
四
刊发在辽西大地公众号的作品:
作品发出七天,赞赏超过10元,按比例发给作者和朗诵报酬。
五
刊发在都市头条的作品
作品发出七天,赞赏超过20元,按比例发给作者和朗诵报酬。
六
合辑赞赏和作品发出七天后的赞赏,留作平台费用
七
投格律诗的的作者要符合格律要求。不符合格律要求的作品标为古风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