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留清誉在人间
——赞立德树人的先贤林愈蕃
姜诗
林愈蕃(1714年—1771年)字青山,号润松。四川省中江县通济乡人。清初进士,曾任湖南衡州府酃县县令。
他天资卓绝,学养丰赡,勤于笔耕,著作颇丰。是一位誉满巴蜀,名动京师,学界仰望,影响深远的大学问家。
林家祖居湖南,从林愈蕃的父亲德隆先生开始移居中江。他家世代以诗书传家,耕读为业。愈蕃先生从小就温文尔雅,有来自父兄熏陶的手卷气。他崇文重教,有仁者之风。是一个人们交口称道的谦谦君子。
他在崎岖的科考道上跋涉了近20年。他的成长之路艰辛而又曲折。
1722年,时年八岁的他,满怀希望和憧憬,开始入家塾发蒙读书。
1726年,他十二岁时,跟随兄长林愈芳到当地有名望的学馆读书。他嗜学如饥渴之于饮食,日夜攻读不懈。由于家贫,资斧维艰。课余他还不辞辛劳地到山上拾柴回来煮饭。
1731年,苦尽甘来,喜从天降。刚满17岁的他,幸运地考中秀才。全家大喜过望。老师鼓励他再接再励,更上一层楼,但因家境贫寒,无力继续深造。只好暂时放下学业,设帐授徒。从此开始了他的塾师生涯。他在教学的同时,还见缝插针颂读古圣经典,做到心智双修,学业大进。
1737年,二十三岁时,经过他坚持不懈,夙兴夜寐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地取得了廪生资格。为谋生计,他到三台县马祖寺设馆授徒,开始了他第二次塾师生涯。
1744年,他三十岁时,满怀信心挂了参加四川乡试,由于准备充分,知识渊博,秋围告捷,他幸运地考中举人。名列第二十八名。全家人十分欣喜。本应乘兴上京会试,再展鸿图。以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但因家境清贫,手头拮据,凑不够上京会试的旅费,不能和同科举人一道在第二年上京应试。
1747年,他三十三岁时,好容易攒够了路费,兴勿勿地赶赴京城。这是距他考中举人十年之后的事了。但因时运不济,未能如愿以偿地考中进士。他只得垂头丧气地返回家乡,一边执教,一边读书。这是他的第三次塾师生涯。
1750年,他三十六岁时,再次信心十足地赴京会试。等到第二年春天会试才隆重举行。苦心人,天不负,这一次科场顺利,取得第222名的佳绩。经殿试他获得三甲进士,有了迟到的荣光。
殿试成就了他的梦想,金榜点亮了他的人生。十年寒窗,半生心血,终于了却夙愿,终于能够扬名显亲。但他两次进京应考花掉了很多钱。如果留在京城等待吏部安排一官半职,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如愿。为了挣钱养家糊口,他只得在该年冬天,应聘到山西黎城知县赵元丹署内作幕僚。
1752年,他三十八岁时,因思念家乡亲人,辞去差使,从山西返回故里,在家塾内任教。这是他的第四次教书生涯。
1762年,他48岁,才决定进京候补。这时距他中进士已经十二年了。为什么他迟迟不肯行动呢?在他看来,上京补官固然是好事,但需要筹措大笔费用(俗称“过桥资本”)包括赴京途中的交通费、住宿费、饮食费以及驻京期间的房租费、饮食费、交际应酬费总计需要五百两纹银以上。他前两次应考已经花去他家多年的积蓄。要再度进京,家里实在承担不起。他思虑再三,还是决定上京补官。至于所需费用,他请至亲好友支持一点;林氏 宗亲帮衬一点;本地乡绅赞助一点。于是他告别家乡亲人,兴致勃勃地整装北上赴京候选。
1763年,在他虚岁50岁时,经过将近一年的耐心等待,经过多次的考核,终于成就了梦想,一个七品芝麻官。吏部决定给他分发他到湖南衡州酃县任知县。幸运的是,在这一年的三月初六乾隆皇帝在圆明园召见了他,勉励他到任上以后要勤政爱民,有所作为。
1763年,他满怀欣喜地来到酃县上任。这时他已须发斑白,垂垂老矣。
1764年—1766年,他在酃县执政为民。在任期间,他尊礼崇德,刚正忠直,政简刑轻,决不扰民。
1765年,他出任湖南乙酉科乡试同考官。在科考工作中,他同湖南岳常澧道道台龚学海志趣相投,结识定交,成为挚友。
1766年,他53岁时,因不满官场腐败,再加上他对年迈兄长林愈芳的思念,决定辞官回乡。他的顶头上司衡州知府李文见他是个清廉正直、端朴忠厚的廉吏,对他再三挽留,但他去意已决,知府只好放行。他回乡以后,朝夕侍奉兄长。同时开办书院,培养后昆。
在林愈蕃的一生中,除去在山西做了两年幕僚,在酃县任县令那三年之外,其余时间几乎都是在家塾、书院中传道授业。称得上以教书为业,以教书为乐。他鼓励学员勤修学业,提升才识,他认为学员端品点行才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1971年,他五十八岁,因病在老家逝世。
综观愈蕃先生的一生,作为一代乡贤,一介宿儒,他所创建的功业,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表述:
他有一颗忠直的心,是一位廉洁自律,政声卓著的循吏。
愈蕃先生文质彬彬,平易近人,他在湖南酃县虽然任职时间不长,但他忠于职守,有一颗执政为民的心。在任职期内,他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衷,体察民情,排解民忧,为确保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他着手做了三件大事。
大力开展廉政建设。愈蕃先生为人刚正忠直,端良博洽,他上任伊始就在县上发布《禁止馈送示》在该法令中,严正表明自己倡导清廉之风,禁绝贪腐之气的立场和决心。任职期间,他多谋善治,享有礼贤下士,施政清明的美誉。
移风易俗,破旧立新。他要求在全县范围内,端正乡风民俗,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倡民从以奉公守法为荣;偷盗邪淫为耻。禁止民间演戏媚神。
崇文重教,遵礼隆德。他在政务之余,组织力量,编纂酃县县志。以之弘扬历史,传承文化,提倡忠孝节义,宣传伦理道德。
他有一颗仁者之心,是一位为国育才,垂裕后昆的醇儒。
愈蕃先生自幼受父兄教导,养成了浓浓的儒家习气。他性格端方正直,见人衣冠整肃,温文有礼。他继承父兄之志,把办书院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他认为教育之树常青,教育不仅能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还能把学员引向无限光辉美好的未来。乡村教育之中无限宽广。在他的一生中,先后四次在书院教育学生。他一边传道授业,把满腹经纶传给有志于学的后昆,使他们学有所成,有无限美好的未来,一边著书立说,先后完成了《林青山文集》十三卷等著作。
他是一位德才兼备的精神导师,有仁者之风,对家境贫寒的学生免收学费。对其中品学兼优有发展前景的可造化之才,还要给予精神同物质奖励。他的这种行动受到家乡父老的一致称道。
他有一颗向善的心,是一位乐善好施,望重一乡缙绅。
愈蕃先生,德隆位尊,贤名播于乡里。他豁达大度“处为醇儒,出为循吏”弟子遍布全川。他对家乡斑竹园感情深厚。从湖南辞官返乡之后,他一心办学,造福乡里。作为一代乡贤,他对公益事务十分热心。自觉遵守乡风民俗,处处为乡邻着想。在乡绅中,他崇德向善大力调解邻里纠纷,使之大事化小,是一位坚持正义,主持公道的和事佬。他尊老爱幼,逢年过节,还要带上礼品,亲自登门慰问家族中的长辈。
作为人格典范,乡绅极强的模,他受到邻里的敬重和社会的推崇。道光十一年(1831年)在他去世六十年之后,中江县奉旨把愈蕃先生崇祀乡贤祠。民国时期,林愈蕃先生的大名,又进入《四川儒林文苑传》。
他有一颗友爱的心,是一位以礼齐家,骨肉情深的赤子。
在愈蕃兄弟姐妹中,他年龄最小,是父亲林德隆把家从湖南迁到中江以后出生的。愈蕃注重伦理纲常,崇尚忠孝节义,不仅事亲至孝,还敬兄爱姐,做到长幼有序,和谐相处。
他的二哥林愈芳对他影响极大,他俩感情深厚,关系密切。愈芳是一位品格端方,学养深厚的饱学儒士。小时候,二哥带他去学馆读书,在生活上照顾他。他对二哥敬重有加,特意提前回乡照看二哥。
亲情,家纽带一样,把亲人的心连接在一起。愈蕃有一个大姐,在父亲移民中江前,就已经出嫁到谢家。他在酃县作官时,特意在辞官回中江之前,回到父亲移民前的故里,看望白发苍颜的胞姐。彼此携手痛哭,血泪盈襟。并创作《别姊行并序》。这首从他心里流出的诗情文并茂,感人至深。诗一开篇就是:“骨肉本同体,生长各一方。生时不相见,老大两相望。”拜别大姐后,他于1776年三月,坐船到长沙,五月上旬抵到旧州,一路艰苦备尝,直到七月十五日才平安回归故里。
回到斑竹园后,他重操旧业,开办书院。他的教学生涯,至死方休。
他去世后,他的姪儿林兴宗同门徒章迸翮远赴天门请龚学海天门观察给他写了情辞恳切的墓志铭。
子姪把他安葬在山明水秀的斑竹园。
参考书目:
《林公广泽墓表》林愈蕃撰。
《重修洪端寺碑记》林愈蕃撰。
《林青山先生墓志铭》天门龚学海撰(以上三篇均见于1930年编纂的《中江县志》珍藏本)。
《巴蜀林氏人物》中江林愈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