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夜
作者:汪道波
两根粗壮的红蜡烛,插在两个空了的酒瓶里。袅袅的烟上升,漫过贡桌上的镜框:父亲和母亲在那里呆了许多年。他们永远不曾笑过,总是好像在想什么。
父亲的照片什么时侯照的,我不知道。黑色的中山装,上衣兜里插着一支叫不出名的钢笔。听母亲说,他只会写自已的名字。母亲的像什么时侯照的,我也不知道。她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看不出来。这张黑白照一定是在我出生前照的。那发型与我百天生日时照片上是一样的。这两张照片大约在沈阳某个照像馆照的,我就在那个城市出生的。


大年夜,常凝望两位老人的像。与父亲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情形已经记不起来了。那时,有所谓历史问题的父亲总是沉默寡言。我都想不起来他说话的声音。只是依稀记得那双忧郁的眼晴。
和母亲在一起吃年夜饭,记忆最深的也是她那伤感的神情。母亲出生在长春,从1969年冬到信阳,直到去世都没有条件再回去看一下她的大姐,二哥,三哥,以及侄子侄女们。在信阳的生活很艰难。父亲去世后,她养育我们姊妹6人上学,在湾里遭人白眼,受了太多委屈。活着时,我们都没能力分担她的痛苦。每年吃过年夜饭,她独自看书,唱歌,唱着就哭了——一定想故乡,故乡的人。
父亲与母亲去世以后,我总想写点纪念性文字。可是,又实在想不起那些童年少年时的往事。后来,又不忍心回忆那些艰难岁月,不敢回望母亲所经历的痛苦。

每年,最怕吃年夜饭。我终于敢回忆那些沉痛的日子。每次望着父母的像片,我都久久不能平复伤感的心情。我为年少不懂事不曾孝敬过父母而难过。年龄越老,那份愧疚就越沉重。每当看见儿子孝顺我和妻子,我都会愧对父母遗像。
人生没有来世。我不信所谓轮回,但还愿意在梦幻中的来回做父母的孝子,能弥补今生今世的缺憾。
大年夜,不让放鞭炮了,但点上蜡烛是可以的。我会在那迷漫的云烟中,看见父亲母亲的笑容。

作者简介:

汪道波,号淮南居士。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中国教育报》《散文选刊》《香港诗人报》《流派》等海内外报刊发表诗,散文诗,散文,评论。正主持世界名人会《老汪荐评》诗博刊《道波荐读》两个栏目。有诗文入选《2021年中国诗歌选》等选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