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青春修湘黔
再调分指

(十一)
我是1970年10月初湘黔铁路会战大上马的时候来到芷江县上坪对伙铺工地的。
开始在9259工程指挥部(邵阳城步县指挥部)一营八连做铁建民兵,后来调营部当文书,又转调县指挥部当通讯员。几个月后再调邵阳铁路分指当修理工。
1971年春节前后,普通路段的主体工程已初具规模,大批铁建民兵(大上马时邵阳分指有24万人)面临“转战”。
“转战”有三个去向,要么是去新的工地改行从事打隧道、建桥梁的新工作;要么去即将上马的枝柳铁路工地打前站;要么回家务农。

几乎是所有的铁建民兵,最不愿意的是回家。
一来他们对火热的铁路工地和大家庭般的连队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二来是铁路上待遇好,生活好。民兵每月有36元钱,而且每个星期都能吃上肉,文化生活也很丰富。(当时城步贫困山区的农民全年的平均收入不到100元。)
成千上万的铁建民兵的突然涌入,使昔日冷冷清清的小山村沸腾了,每天机声、炮声、歌声、高音喇叭声不绝于耳。
到晚上则是灯火通明、夯歌如潮,比过年还要热闹。
人都是喜欢凑热闹、爱群居的。

我下放的城步也是个苗族自治县,居住在大山里,一年到头也看不到几个人。
在铁路工地,那些突然聚集在一起的青年农民,每天干的都是新鲜的工作,每天接触的都是新鲜的面孔,每天的神经都是亢奋的,就算是苦一点、累一点,每天也都是乐呵呵的开心,哪里还愿意回家!
要说最不愿意回家的那些人,我恐怕要排在“最、最、最不”一类了。因为人家回去至少还有个家,有些人还有老婆孩子热炕头在等他。我有什么?光是那一天两顿饭(我们大山里一天只吃两顿)就能把我愁死!

正当大家都在为转战的事情弄得人心惶惶的时候,县指的李树林政委忽然把我叫去,问我“愿不愿意到分指汽车队去学开车”。
我差不多乐懵了,一叠声地说“愿意、愿意!”
春节之后,我就背着背包到芷江的邵阳分指挥部(对外公开的称呼是92014工程分指挥部)的后勤部报了到。
虽然并不是学开车,而是到汽车队的修理连当修理工,我仍然感到特别地高兴。
我常想,湘黔铁路真是我的福地。

半年以前我还是连队的一名普通铁建民兵,在短短的时间里我就经历了调营部当文书、县指挥部当通讯员、再到地区分指挥部汽车队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单位变动,真有点适应不了。
到车队后才知道,我们这次调来的有二十多个人,都是从各县指抽调上来的优秀铁建民兵,除了我和马建华之外,其他人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复员军人。
小马也懂一点开车和修理的技术。
他父亲是邵阳林业车队的老司机,专门负责给分指司令部和后勤部运送副食给养,一个星期差不多要跑两三次芷江。
小马那两下子想必是他爹私下里传授给他的。
我们这二十个人首先被分成两个组,派到邵阳汽车修制厂和湘林车队去培训,学习车、钳、刨、铣和汽车修理技术。
几个月之后,我们依依惜别了厂里的工人师傅们,回到了如火如荼的芷江铁路工地。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