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父 亲 的 琴 声 》
作者:凡音
诵读:晚晴

认识“琴”,很早。那时家里有几样不起眼的乐器,其中一个是“口琴”。记忆中,这是我最早认识的被称之为“琴”的乐器。
记不得是哪年的一个周末,刚从幼儿园回来,父亲便很神秘地让我去后院等他。不一会,他手里拿着一闪闪发亮的东西坐到我面前,嘴巴和那个东西一接触,便有好听的声音发出来,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渴望的眼神里充满好奇。父亲告诉我,这东西叫“口琴”,是最简单的乐器。他用手绢轻轻擦了擦口琴,吹奏了一段节奏明快的乐曲,并叮嘱我记住,曲名是《游击队之歌》。

有了这个开端,家里便经常有了琴声,我也从父亲的琴声里逐渐听到了更多的乐曲,并跟着他的琴声学会了《义勇军进行曲》、《解放军军歌》等革命歌曲,知道了聶耳、冼星海、刘半农等音乐家。在这种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中,音乐开始悄悄入驻我的心底,成为一生都不曾放弃的爱好。回想起来,那时还很小,离上小学还有两年。

父亲吹口琴,节奏、音色控制的非常好,邻居常常误以为家里有谁在拉手风琴,只要琴声一响,街坊邻居就会聚拢过来边听边唱。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在吹奏中,口型、气息、手震音的使用,都是经过反复琢磨练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巧,使琴体在吹奏时的共鸣产生许多变化,不懂行的人听着好象是有了手风琴的音色。只有父亲自己明白,他已经给子女们学习口琴树立了标高。
渐渐长大后,父亲的许多爱好,慢慢都变成了我的爱好。无论是写作、还是摄影,几乎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其中,并且越“陷”越深。唯独这口琴,一直想向父亲特有的那种技巧靠近,却怎么都难以达到,以致怀疑自己天赋不够,难有出息。

做了教师以后,逐渐懂得启蒙教育的重要,父亲琴声留下的高度,让我总有一个目标,不断去追寻,不断去探索。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可以在一生中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

我似乎感覚到,冥冥之中,有一只手一直牵引着我,努力向上,努力向上!能不能达到,就看你努力的程度!于是,一路追寻的脚步未敢停滞,赶上一程,还有一程。因为父亲的琴声就在那里,不断向我昭示着可以到达的高度……

作者:凡音,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长期从事编辑教学工作,喜欢用文字和镜头表达所思所见,有数百篇作品在网媒传播。
